分享

“微型大脑” 真的无法思考?

 nizijun 2019-09-28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Muotri实验室得到的图片显示了一个实验室培育的大脑类器官的横截面图 

     直径仅三分之一毫米的微型大脑(资料图片)

  □克莉斯汀

  大脑是人类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但人类对大脑的研究至今仍存在许多空白。近年来,科学家们利用老鼠体内提取的活体组织和人类干细胞,培育出只有小扁豆大小的“微型大脑”。其目的主要是用于测试神经组织移植或者干细胞实验时能“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

  但最近,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Muotri实验室的科学家称,他们第一次在仅豌豆大小的“微型大脑”中发现了“电活动”——能制造电子信号,形成自己的神经突触。日本科学家也利用这种“微型大脑”成功观察到神经元之间的网络和连接中同步和非同步的活动,衍生出功能性神经网络。

  种种结论都不由让人产生担忧:这种所谓的“微型大脑”,其实是在模仿人脑发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类器官,它真的不会拥有独立的意识活动吗?如果这种猜想被证实,人们岂不是要面临着比“使用实验动物”更加难以想象的伦理谴责?

  困扰:神经活动是否代表着一种“思考”?

  既然这些“微型大脑”已经能够建立起神经网络,那它是否也能像人一样进行“思考”呢?这是目前关于“微型大脑”最让人困扰的一个问题。科学家们都没能给出一个确切回答。

  美国布朗大学研究人员认为,他们培育出的这些小球状大脑并不会“思考”,只是能制造电子信号,形成自己的神经突触。

  日本的研究人员在今年7月发表于《干细胞报告》上的一篇文章中称,他们从“微型大脑”类器官中衍生出功能性神经网络,并成功观察到神经元之间的网络和连接中的同步和非同步的活动,其中同步的神经活动是包括记忆在内的各种大脑功能的基础。但他们认为,虽然是“模仿大脑发育”,这些类器官却并不能真正“思考”,因为它们“缺乏来自周围环境的信息输入,单纯的大脑类器官不太可能形成意识”。而且目前这种大脑类器官还缺乏理想的支持结构,如血管和周围组织。他们对类器官神经活动的评价能力也自称有限,只能说目前的研究只是“为广泛评估人类细胞来源的神经活动提供了可能”,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大脑通过特定细胞群活动编码信息的过程,以及精神疾病的基本机制”。

  那么,如果给这些“微型大脑”提供辅助环境,是否就能让它开始“学会思考”呢?

  美国索尔克生物研究所(Salk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的相关论文中,提到了将人类干细胞培育的“微型大脑”植入老鼠大脑中维系“存活”,他们让这种“存活”状态维系了长达数月(233天),最终还让“微型大脑”与老鼠的大脑神经元产生了联系,同时和老鼠共用其血液供应,几乎是与老鼠的大脑融为一体了。但他们发现,这种微型大脑脑细胞中的神经元与老鼠的纠缠到一起后,并没有让老鼠变得更聪明或者是让老鼠具有某些人类的特征。这是否可以说明这种“微型大脑”就算有了辅助环境的支持,也并不能“思考”呢?

  科学家们仍无法作出一个确切回答。

  畅想:大脑体积大小并不影响“思考”?

  事实上,从干细胞到克隆出一个能进行思考活动的生命个体的过程,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人类的干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因此被医学界称之为“万用细胞”。干细胞有两种:一种是全功能干细胞,可直接克隆人体;另一种多功能干细胞,可直接复制各种脏器和修复组织。目前看来,用于培育“微型大脑”的,还只是多功能干细胞,用它培育类器官其实也并不是克隆,只是利用干细胞的分离和体外培养产生的一种“体外繁育”。

  从结构上看,这些“微型大脑”的确与人类怀孕12-16周时的胎儿大脑有相似之处,但这些“微型大脑”还处于一种原始状态,比如完全发育的人类大脑中有800亿-900亿个神经元,而“微型大脑”只有几百万个神经元,大脑灰质的体积也极小,所以它应该很难产生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但随着“微型大脑”的进一步研究,未来该领域会发生什么谁也难以预料。在一些动物身上,科学家们曾发现过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大脑体积的大小,并不影响它们的行为能力。比如世界上最大的蜘蛛亚马逊巨人捕鸟蛛,虽然大到像一个盘子,它们也没有表现出比小型蜘蛛更复杂的行为方式;而在过去的一万年间,人类的大脑体积正在缩小,但显然人类也没有变得更笨,可能只是在更有效率地利用脑容量。于是,有科学家提出:或许一个微型大脑,已经足够更加高效地完成所有复杂的生命活动?

  还有一个“哈勒定律”值得注意,它声称,体型更小的动物的大脑也会相应变小,但是大脑与整体体型的比例将会上升。更有趣的是,几乎所有生物都遵从“哈勒定律”。人们发现,残酷的生存竞争,让一些小型生物的确拥有大大缩拢的脑细胞群——神经元细胞之间通过极短的轴突互相连接,但它们在行为学上并没有因此受太大影响。比如一种纹喉隐蜂鸟的大脑只占其体积的4.8%,但它能够记住复杂的路线,在整个森林里寻找食物;一些鸦科动物(包括乌鸦、喜鹊)拥有与某些灵长类动物相同数量的神经元,它们甚至拥有对“自我”的认知;章鱼的大脑非常原始,但它们能与狗完成同样复杂的任务。有人认为,或许动物们并不需要用脑子来支配自己完成更复杂的行为活动?又或者微型大脑的确能完成复杂行为?

  在今天人工智能大行其道之时,昆虫小巧的大脑为高性能计算机的研究提供了思路,电脑也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巧。一个有着灵活思维模式的大脑或许真的不在乎大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