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时期的郑国,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成为晋国和楚国争霸的牺牲品

 齐家平国 2019-09-28

春秋一个国家,因为地理位置特殊,造成本国数百年的悲惨命运

在周朝进入春秋时代后,诸侯间便是频频征战。尤其是晋襄公继位后,诸侯国之间基本上年年都有战争。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春秋史也可看做一部晋楚争霸史,诸侯间的战争,除了边境摩擦,基本都是围绕着晋楚的霸权展开。而其中一个国家更是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它就是郑国。

春秋有名的战争,如泓水之战、崤函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等都与郑国有关系。其中每一场战争的胜败,谁掌控了郑国,就标志着取得了春秋霸权。

春秋时期的郑国,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成为晋国和楚国争霸的牺牲品

通过春秋时期的地图,我们可以知道,齐、晋、秦、楚都位于当时“中国”的边疆。除了齐国是背靠大海,只能向东方发展,其他三国都有两个选择:向外发展或者向中原发展。

四大国之间为何不互相攻打?这个主要跟当时的环境有关。

四大国彼此接壤(齐楚在淮泗地区的争夺,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接壤),但是接壤的地方不是黄河、就是秦岭东脉等地形复杂的地区。这些地方地势险要,不利于铺展兵力,彼此争夺。因此整个春秋时期,四国的边界都没有太大的变化。

被四国包围的地域,形成了一个东西长南北短的狭长地带,也就是现在的黄淮平原。包括现在的豫东、鲁西南、苏北、皖北。

这个地域里人口充足,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充足的人口代表者劳动力,军队;土地代表这充足的粮食。相对于其他的“蛮夷”地带,这里就是天府上国。

于是四国纷纷将目光放到了中原地带。不过秦齐二国的历代国君,除了秦穆公、齐桓公,其他的君主大多都不成气候,因此中原争霸,变成了晋楚争霸。

注:秦国向西发展是被迫的,东进中原的路口被晋国堵住了,没法去中原分一杯羹,只能向外发展。

齐国本身人口、资源就比较充足,对外扩张没有晋楚那么迫切。而且挨着齐国的宋鲁卫实力都不弱,当时的齐国根本吃不下,但是南方淮泗地区的小国就不同了,正和齐国的胃口。因此齐国主要是向南扩张。

楚国也是一边争夺中原霸权,一边蚕食淮泗地区。

春秋时期的郑国,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成为晋国和楚国争霸的牺牲品

虽说晋楚扩张的目标主要是中原地区,但并不是说周边的蛮夷地区就放弃。晋楚仍然会吞并周边的蛮夷部落。

因此晋楚向外扩张的政策便是“内中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对内,夺取中原诸国的控制权;对外吞并夷狄以壮大自身。

春秋初期的国家有160多个,有的被异族灭亡(很少),但更多的是其他诸侯国吞并。尤其是中原地区的小国,诸如徐、谭、虢、虞、申、吕等国先后被灭,只剩下剩下的国力稍强的齐、晋、楚、秦、宋、郑、卫、鲁、曹、蔡等。尤其仅楚国一国就灭了六十余国(知道战国楚国的地盘为何那么大了吧)。

四大国对于郑宋鲁卫等暂时没有吞并的实力(主要是晋楚),于是便着手于遥控诸国,而非吞并。而其中郑国因独特的地理位置,便成为晋楚争霸的关键点。


郑国地理位置关键

郑国属于交通枢纽,相当于当时华夏版图的“中央”,位于东西、南北路线的交汇处,相当于我们现在公路上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关键。

东西方向来说,秦国向东去中原,需从渭水流域经桃林、崤函地区,沿着黄河南岸到达周都所在的洛邑,继续向东便进入了郑国境内。

反过来走,便是中原诸国进入关中的路径。若说崤函是秦国的东大门,那么郑国便是中原的门户。控制郑国,便掌控了豫东、豫西的交通往来。

楚国若要进入中原地区,便需要从郢(江陵,现在的荆州)出发,沿着汉水,经襄阳进入南阳境内。

而南阳西北有伏牛山,东南有桐柏山,两座山脉之间的地段有着著名的方城关口(在今河南叶县南、方城县东北,西连伏牛山脉。)

《左传》僖公四年(前656年):楚屈完答齐桓公曰:“楚国方城以为城”。

春秋时期的郑国,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成为晋国和楚国争霸的牺牲品

方城关口是楚国进入中原最便捷的道路。方城所在的道路,又叫夏路,《史记索隐·越王勾践世家》:“楚适诸夏,路出方城,人向北行。”出了方口,便进入郑国境内。在郑国境内继续北上,便到了晋国的南阳、河内陆区。

注:晋国南阳指的是今天济源市附近,以“黄河以北,太行以南”而命名。

楚国还有一条进入中原的道路,出方城往东走,经过陈国、宋国进入鲁卫。不过碍于篇幅,在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郑国介于楚、晋中间,从郑都到达楚国、晋国的距离都差不多。相对于晋国,郑国的战略价值对于楚国更为重要。

楚国想要争霸中原,仅仅慑服郑国是不行的,还需要征服宋、鲁、卫等国才行。

但郑国南疆位于楚国北进中原的门户外,楚国若要出兵伐宋,必须先打服郑国,否则楚军的西翼便会受到威胁,甚至敌人会顺着郑国南下,堵住方城截断楚军粮道,断掉其归路,出征在外的楚军便危险了。

郑国不服,楚国只能在荆州地区自己玩,但当时汉水,沔水附近的小国都被楚国灭掉,吞并了,争霸中原是楚国下一步扩张的关键。因此楚国必须拿下郑国。

历史上楚国多次围攻宋都,都是在慑服郑国之后,才出兵的。比如宋楚泓水之战前,楚国就是先打服了郑国,才发兵攻打宋国的。

春秋时期的郑国,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成为晋国和楚国争霸的牺牲品

晋国战略目标更多的还是放在在卫、宋。晋国征服郑国,更多的是阻挡楚国窥伺中原,与齐桓公的目的类似。在齐桓公时代,他的主要敌人是北方异族,并不曾对楚国动兵。齐桓公采取的策略便是慑服郑国,掌控住这个楚国北上的大门。自己安心扫除北方异族。

齐桓公这一策略执行地很彻底,直到齐桓公去世,楚国才再次伐郑(泓水之战前),开启谋取中原的战争。

还有重要的一点便是郑国距离周都洛邑十分近,控制了郑国,便间接控制了洛邑,将周天子控制在手里。

这样能迫使周天子承认自己的霸主地位,更为名正言顺。春秋时期虽然周天子没有实权,但他的名号对中原诸侯还是有用的(楚国是例外),齐桓公、晋文公都是借周天子名义行事。


诸强不仅在军事上压迫郑国,在经济、政治上也剥削郑国

郑国受制于诸强,郑国在军事、经济、政治上都需要侍奉盟主过。其中侍奉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一、交纳贡品

盟主会向郑国索要“财物”,称之为“职贡”。包括玉器、武器装备、乐师、工匠等等。这对“小小”的贡品,对郑国来说却十分沉重。比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盟主国对郑国的贪婪无厌,使得郑人发出“贡献无极,亡可待也”的哀呼,足以看出郑国面对的剥削之重。

春秋时期的郑国,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成为晋国和楚国争霸的牺牲品

二、征集军队,随盟主征战

盟主国出兵,郑国也需要随之出战。召陵之战、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郑国都曾参与其中。《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记载,郑国子产:“不朝之间,无岁不聘,无役不从。

郑国还曾受命单独出征。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郑师侵宋,楚命也。”

《左传·宣公二年》:“郑公子归生命于楚,伐宋。”

自春秋以来,郑国的命运便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面对盟主的剥削,却一点办法也没有,只会越来越弱,直到灭亡。

三、盟主率军路过,盟主需要提供后勤补给

围绕郑国的战争不曾停止,诸强对郑国的索取也不曾停止。

当盟主路过郑国时,郑国需要“共其资粮扉屦(音同句)”,扉引申为住处,屦引申为衣甲装备。也就说说,郑国需要负责盟主国的衣食住行。突然多出几千、几万的人口,对当时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个负担。

这些对郑国负担很重,乃至于齐桓公伐楚回国的时候,郑国大夫用计让齐军绕过郑国回国,就是怕负担补给。

《左传·僖公四年》“师出于陈、郑之间,国必甚病。若出于东方,观兵于东夷,循海而归,其可也。

在有名的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对秦穆公说:“若令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这就是说若秦国将来再路过郑国,那么秦国的吃喝郑国负责了。这也是另类的奉秦国为盟主,否则秦国不会留下兵马帮郑国防守的。

注:盟国侍奉盟主,盟主自然为盟友提供保护。这是春秋最简单的盟约。

春秋时期的郑国,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成为晋国和楚国争霸的牺牲品

四、国政受制于盟主国。

除了军事、经济方面需要侍奉盟主外,郑国的国政也需要听从盟主的号令。如公元前654年的齐桓公伐郑,便强迫郑国处死大夫申侯。前630年晋师伐郑,逼迫郑伯杀掉大臣书詹,改立亲晋的公子兰为太子。

盟主这样做是为了控制郑国的朝堂倾向自己,但郑国是唯强者而从。郑国内部的权力很少有倾向,都是谁强大,郑国跟谁。

所以这一项对郑国政权的操纵并没有什么效果。只是徒增郑国的悲哀罢了。


郑国的百姓一直处于战乱中,很少有安稳的时候。等到郑国百姓彻底摆脱战争的影响,已经到了西汉时代。

一个国家因其地理位置,而导致自己几百年的战乱时代,中国历史上唯有郑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