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孟子的仁——仁政

 三辅 2019-09-28

四、孟子的仁——仁政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

例如《孟子·公孙丑下》:“以德行仁者王”。 是说,依靠道德来施行仁政的可以成就王业。

例如《孟子·尽心下》:“仁人无敌于天下”。是说,只要行“仁政”,就能无敌于天下。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评暴力,反对战争。

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

如《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意思是,五亩的宅地,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有衣穿了。鸡、狗、猪等禽畜,不要错过它们的养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不要占夺农时,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搞好学校教育,反复说明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用背负重物赶路了。上年纪的人有衣穿有肉吃,黎民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

孟子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

例如《孟子·公孙丑》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意思是,用同情怜悯他人的心,实施同情怜悯他人的政策,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心里运转小物件一样容易。行仁政,天下容易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

孟子认为,即使是百里小国,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会归之而王。

如《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他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意思是:土地方圆百里就可以称王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减省刑罚,减轻赋税,让他们努力耕田,赶快除草,青壮年在闲暇时候加强道德修养,在家孝顺父母听从兄长,在外对君王尽忠,就可以让他们拿着木棍抵御秦楚坚固的铠甲和锋利的兵器了。孟子认为,行仁政须落实到“省刑罚,薄税敛”,发展农业生产等要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修德行教,使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即使是坚甲利兵也能战而胜之.这是儒家仁政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仁是中华民族的伦理观念。仁正是因为儒家的发展而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道德标准、人格境界与哲学概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