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柳公权楷书《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中“反竖”的使用

 赵东华 2019-09-28

在各种楷书书体中,几乎不见在文字中有“反竖”笔画的出现,但唯独柳体楷书中却大量使用了“反竖”笔画。下面以柳公权最具代表性的两种碑帖——(以下简称为柳氏《双碑》

笔者对《玄碑》、《军碑》进行了逐字地认真审检,《玄碑》中使用了“反竖”笔画的文字有157个(含重文)、在《军碑》中使用了“反竖”笔画的文字有95个(含重文)。根据《柳公权楷书字汇》(沈道荣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的统计,《玄碑》中单字重文共有1253个、《军碑》中单字重文共有761个。以此数据计算,在《玄碑》的全部文字中,使用“反竖”笔画的文字占12.5%、在《军碑》的全部文字中,使用“反竖”的文字也占12.5%。

t012b0478fe1e66ccfe.jpg?size=640x401

在多种楷书书体几乎不见“反竖”笔画的情况下,柳氏《双碑》这两个使用“反竖”笔画的比例数值如此之高,着实令人惊呀!实际上,柳氏《双碑》中使用“反竖”笔画的比例数值要高出此数值很多,因为以上是文字中使用“反竖”笔画的占比,而在《双碑》的许多文字中,一个文字可能使用多个“反竖”笔画(见下文及图示)。

笔者已经将《玄碑》中使用“反竖”的157个文字、《军碑》中使用“反竖”的95个文字全部搜检、抄录下来(笔者多年使用的这两本书帖,均自己进行了单字的语音检索目录,故对搜检出来的文字带有页码,便于使用),限于本文的篇幅,恕这里不一一给出。

下面给出一些柳氏《双碑》中使用“反竖”的例字,使大家对柳体楷书中“反竖”笔画的使用有一个直观上的认识,见下图。(图2):

注:笔者在全部完成《双碑》“反竖”的文字搜索以后,以“反竖”为专题,对所有搜索出的文字,对照《双碑》字帖进行了认真的临写。用于本文而选出的“例字”皆出于本人的临写。

t01c29be72106ee3355.jpg?size=640x788

t018e171e7c7a10abcf.jpg?size=640x786

t01c9d15c0833caf71c.jpg?size=640x543

t01f6a418f9b9084d35.jpg?size=640x545

在柳体楷书中,使用“反竖”频率最高、最明显,也最显“力度”、“柳味”的是“言”字旁下的“左竖”,故以上照片的第一张照片集中给出了几个具有“言”字旁的文字。注意:“谓”字右边上方的“田”字左竖也使用的是“反竖”、“识”字“言”字旁上面的点使用的是“反点”(见下文),故这两个字是一字中使用了两次“反竖”笔画。

对上图的第二张照片,需要指出的是:在柳体楷书中,“梦、蜀、寿、郁、德、属”等字,其中具有“口”形的部分,这些字柳氏很“偏好”写成“反竖”。

第三张照片中,“钟、还、骨、会、苏”等字,虽然“反竖”都较短,但对提高该字的“精神”都其到了重要作用。“器”字共有四个“口”,柳氏将右边两个口的左竖写成正竖,而将左边两个口写成了“反竖”,颇具变化而柳味十足(是柳字的“符号”性文字)。“昌”字两个“日”上下相叠,通常很难写出“精神”来,但柳氏将两笔“左竖”都写成了“反竖”,文字的“精神”立显而出。“粟”字是笔者有意所选,是想通过此字说明,柳氏在写“米”字时,其上左点一般是写成“反点”的(如“鄰”、“气”等字,该两字可参见《军碑》)。

第四张照片(“苏”字与第三张重),“哥”字中两个“口”字的左竖都写成“反竖”(“歌”字的结构不易掌握,见《军碑》)、“众”在《玄碑》中出现几次,其上左竖都写得如似“弯刀”一般,煞是凛然。“朝”字是常用字,在《双碑》中出现多次,无一例外,字左边中央部位的“日”字左竖一定写成“反竖”!“福”字虽属常用字,但从笔画到结构都不易写好(特别是写出“柳味”),柳氏将右边两个口的左竖都写成“反竖”(加之右下田字柳氏特有的转折),使该字独占“楷书”的鳌头(笔者已对此字的多种书体写法进行过查看、比较、甄别)!

t015331be6febc0edeb.jpg?size=640x934

对右手执笔的人来说,这种“反常”的“反竖”笔画,在其它楷书书体中无影无踪,但在柳体楷书中却如此大比例、高频率的使用,我们完全可以断定,这种“反竖”笔画的写法、用法绝非是柳公权写字时“偶尔”所用、所得、所现,而一定是柳公权一种有主观意识的、自觉的、有主动书写行为的表现,真可谓是“心悟手从”、“心手双畅”(孙过庭《书谱》语),是柳公权心手关系在极度精熟之后对笔画技巧的一种自然流露、自如运用。

读者从上文已经看到,在《玄碑》和《军碑》中使用“反竖”笔画的文字占比具有相同的数值(12.5%)。我们如果注意到《玄碑》中有1253个字,《军碑》中有761个字,这从书法作品的角度讲,堪称其为“惶惶巨作”一点不为过。从这一角度讲,12.5%的占比具有十分可信的“统计”意义。这便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我们以上的“断定”,在柳公权写字时,“反竖”笔画的概念已经形成,并已相对“固定”在其书写习惯中,得到自然的发挥、使用。虽然是有主观意识的,但在书写时又是随机的、自然的。

在《玄碑》和《军碑》中有许多这样的文字出现,同一个字,在相同位置上的竖划,柳公权时而写成“正竖”、时而写成“反竖”,在别人不可为的地方(因没有“反竖”的概念),柳氏竟能做出如此有趣的变化,真是令人惊叹和赞许!例字见下图。(图3)

t01e21fd3fb77f55414.jpg?size=640x541

在上图中,“论、而、思”都是常用字,在《双碑》中也多次出现。图中左边三字的“左竖”都写为“正竖”,而右边三字的左竖都写为“反竖”。一是在别人认为不可变之处有变,二是对比可以“感觉”到,写成“反竖”的文字要更有精神、流露出筋骨之感,这自然添加了“柳味”。(在楷书中,“思”字的第一笔写成近乎夸张的“反竖”,柳氏之“胆识”可见一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