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上)

 hsgzlgg 2019-09-28

       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位于广州越秀区解放北路。博物馆里面珍藏了南越王墓中出土的文物一千多件套,共万余件,集中反映了两千多年前南越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南越王墓是广州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6月,原准备在这里建成一座五星级酒店,但在基建施工中被削去了17米多的时候,挖土机突然挖不动了。原来遇到了一块大石板,动用起重机吊起石板后露出了一条神秘的地下通道。经过考察和发掘,证明这就是在地底埋藏了2100多年的第二代南越王赵眜之墓。

       这是岭南地区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完好、随葬品最丰富的一座汉代彩绘壁画石室墓,它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曾被列为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而南越王博物馆就是以古墓为中心,依山而建,是岭南现代建筑的一个辉煌代表,曾获得六项国内外建筑大奖和“二十世纪经典建筑”之一,2004年入选国家AAAA级景区,2008年跻身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的行列。







       从参观路线示意图可知,整个博物馆包括:曲流石渠模拟展示、秦代造船遗址模拟展示、南越1 号宫殿遗址模拟展示、秦汉-明清砖瓦陶瓷标本展示墙、陈列展示楼、水井遗址保护展示馆等部分。


曲流石渠遗址保护主楼


       曲流石渠是两千多年前南越国的皇家园林遗址,是南越国宫署遗址的精华部分,被誉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包括急弯处、弯月形水池入水口、一号渠陂、一号斜口、石板平桥和步石、出水闸口,以及南汉水井、元代水井和清代水井等从秦、汉、晋、南朝、隋、唐、南汉、宋、元、明、清到民国共12朝的遗迹遗物。这些遗迹层层相叠,构成了一部记载广州两千多年发展的无字史书。而在曲流石渠保护楼的三楼,则按1:1的比例模拟了曲流石渠的原貌:渠底铺石,水波粼粼,锦鳞洄游,花繁叶茂。

曲流石渠遗址参观导览图





南越国曲流石渠遗址全景

       石渠蜿蜒曲折,高低起伏,向北与一座大型的石水池相连,西段尽头处向外连接一条出水木暗槽,残长约160米。



       东汉水井。井口圆形,井圈用弧扇形砖叠砌。发掘时在井内清理出各式汲水陶罐等达100多件。

       弯月形水池。曲流石渠东南端有一座弯月形水池,南北残长7.2米,东西宽5.7米。池内南北竖起两列大石板和两根八棱石柱,表明其上应建有水榭类建筑。

     弯月形水池发掘时池底出土大量龟鳖残骸。水池西壁地面上残存三根石地梁,朝向水池一端凿有穿孔,似作系绳所用。

       急弯处。这是曲流石渠的第一个转弯位,水流从东北至此奔流而下,急转回旋,造就漩涡,天趣自然。急弯处大致为半圆形,西部深下,东部大角度倾斜,渠底密布灰黑双色卵石,当中放置三块大砾石。

       清代水井。井口圆形,井圈上部用砖、石错缝平砌,下部用砂岩石块错缝平砌,井底铺砖,井壁筑有脚窝,以方便人员下井清洗水井。



宋代墙基


南朝排水暗渠

清代水井,井口圆形,井圈每层用6块板瓦状陶圈拼筑而成。

       左:南汉水井(南汉917-971年)。井口圆形,井圈自上而下第一层用砖侧立砌成八卦形,第二层则用砖错缝平砌5层,如是上下相错砌筑而成,井底铺砖。右:元代水井(元1272-1368年)。井口圆形,井圈上部用砖、石错缝平砌,下部用砂岩石块错缝平砌。

      为方便游人观看而架设的钢桥。

       考古地层关键柱,是在考古发掘过程中为对照各探访地层关系而特意保留下来的土墩。从关键柱保留该遗址从下往上叠压的南越国、汉、晋、南朝、唐、五代南汉、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文化堆积层剖面。

       这是“南越国宫署遗址地层关键柱-广州城建历史的断面”上半部分。



       这是“南越国宫署遗址地层关键柱-广州城建历史的断面”下半部分。


南越国宫署遗址地层关键柱-广州城建历史的断面


出水闸口及排水木暗槽。


斜口






       曲流石渠底部铺石,渠底石板上铺有一层密密的灰黑色河卵石,当中还用黄白色的大砾石呈“之”字形疏落点布。




       木暗槽遗迹,为曲流石渠的地下排水木暗槽,槽体用L形木板拼接成U字形,顶部用木板封盖而成,顶部的木板盖已移除,仅留底板


      石筑平桥和步石。平桥是由两块大石板铺设而成,南北长1.74、东西宽2.36米。桥的北侧还保存一段步石,呈弯月形向东北延伸。步石间距为0.6米,是信步闲庭的理想步距。

       南越国曲流石渠出水闸口。石渠尽头设一闸口连接外面的木暗槽,闸口内层装木闸板控制排水量,外层是一石箅,即可阻挡树叶堵塞暗槽,也可防止渠内龟鳖和鱼儿外逃。

       这条水渠建造的很有趣味。有一段来了个急转弯,营造出湍急的水流;还有一段底部铺了许多鹅卵石,营造出粼粼碧波之感。


水渠末端,是个水池,用石块堆砌出高低曲折的堤岸。


       渗水井。这是一口用来收集王宫生活污水和雨水的沉沙井。发掘时,在井内出土100多枚记录着南越国王宫秘密的木简。


       南汉八角形砖砌水井,深约1.8米,是遗址中唯一有水的井。井口是采用两块立砖册砌的八卦形井圈,下面用砖错缝平砌四层,以下各层上下相错,极具特色。


南朝水井,井圈每层均采用立砖切角砌筑。


历代文化层





       参观完遗址后,可以登上二层的钢结构通道,去往屋顶花园。曲流石渠景观是按照南越国宫苑石渠遗址的布局复原的,由于采用了现代化的造园手段,利用大功率水泵驱动渠水循环流动,让人们感觉好像真的置身于当年的官署之中。徜徉其间,俯瞰石渠中清流激湍,环顾两岸绿草如茵,花木茂盛。放眼周边,现代化高楼鳞次栉比、环绕四围,赏心悦目之时,让人感受到时光的变迁和历史留给广州城的厚重回忆。








       秦代造船遗址。1975年试掘,结果发现有3个并排的造船台和木料加工场。其中1、2号船台还各揭开了一部分造船工场。由平行滑板组成滑道,下垫枕木,上置木墩构成造船台。滑道宽1.8米和2.8米,长度在100米以上。向世人证明——2000多年前的造船工场已颇具规模,以当时的条件可造出宽8米、长30米、载重五六十吨的木船,证明秦代时期广州地区的造船工业已相当发达。造船技术和生产能力的发展为后来的远航贸易及海上丝绸之路的通达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1997年在船台南边处发现了南越国宫苑遗址,直接压在场地之上,因宫苑遗迹保护需要,不再往下发掘。造船台实施就地覆盖保存,至于船台结构、船体构合方船体如何下水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现在只能看着草皮和东西走向平行排列的造船台滑道模型。

       南汉二号宫殿遗址,在发掘南越王宫遗迹时,考古专家发现还迭压着南汉王宫遗迹。这证明,这处遗址区既是两千年前南越国王宫,同时又是一千年前南汉国的宫苑所在地。历史上仅有的两个在广州建都的政权,相隔千年,却将宫殿建在同一个地方,这在全国大概也仅此一例。


       南汉国的开创者是刘隐,刘隐死后,其弟刘龑[yǎn](龑:刘岩为自己名字造的字,义为“飞龙在天”)袭封南海王。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在番禺称帝,国号“大越”。次年改国号汉,史称南汉。南汉国鼎盛时拥有今广东、广西、海南和湖南南部等地,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为宋朝所灭,历四帝,54年。考古发掘后,南汉国一号宫殿的基址已被回填,只是在草地上建起一个宫殿框架,用抽象的方式还原了当年宫殿。

南汉二号宫殿遗址


南汉国二号宮殿遗址导览图

       南汉国二号宫殿遗址则保留下来供人参观,在遗址上架起玻璃步道,便于游客近距离观看。二号宫殿第一进殿堂基址,台基南北长25米,东西宽20米,已发现11个磉墩。



第一进殿堂北庭院上特别的地砖花纹。

北宋官衙广场、南宋建筑基础等遗迹。

第一进殿堂基址


南汉国二号宫殿东踏道。

       建筑散水。散水是建在屋檐旁用来保护地基不受雨水侵蚀的护坡。南汉国二号宫殿东廊庑柱础石。

南汉国一号宫殿前殿基址。


南汉国二号宫殿东廊庑磉墩。

秦汉-明清砖瓦陶瓷标本展示墙。

       从遗址内出土的砖瓦陶瓷种类丰富,纹饰精美,经过分类整理之后陈列,让支离破碎的古物再一次传达艺术之美。










遗址保护主楼

       这是遗址保护主楼的外观。





       整个墓室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坐北朝南,建墓所用的750块红砂岩石料来自距广州20海里的莲花山,足见造墓工程之浩大。


       制作大墓的形制是竖穴与掏洞相结合,整体平面呈“凸”字形,由墓道向里首先是放置随葬品的储藏室,之后用两道石门将墓室分成两部分,前面三室为前室、东耳室和西耳室,后面是主棺室、东侧室、西侧室和后藏室,总共有七室。墓室坐北朝南,南北长约10米,东西宽约12米,墓中有15个殉人,看得出当时南越还有人殉的野蛮风气。殉葬的15人应该是墓主生前的姬妾、侍御和杂役奴隶。

墓室平面图

       墓道位于墓室的南边,现存长10.46米。发掘的时候上面都是分层填塞的泥土和大石,原有一个木构的长方形大“箱”,称“外藏椁”(现已朽),椁内的随葬品分两层摆放,上层有一个木箱,里面装有一组仪仗饰;下层有17个盛粮食、果品的大陶瓮和一架木车模型。“外藏椁”东侧有一个殉葬人,墓道斜坡处还有一个殉葬人,两个殉葬人应该是当时墓主人的“卫士”。






       前室是墓主居处的厅堂,与外藏室有一石门相隔,门后设有顶门器。顶门器构思精巧,他的主要作用是防盗,即在墓门内的墓室地面上设臵一斜靠石门背侧的长石条,石条头轻脚重,当修墓工匠离开墓室时,从外侧将墓门关闭,就在墓门关闭的一瞬间,顶门器自动启动,从里边顶住墓门,形成一个坚固的门闩,使盗墓者不能从外侧将墓门推开。由于年代久远,而经受长年累月土石的压力,石门已被挤开,门轴断裂。




       前室的四壁及顶部绘有红、黑两色相间的云纹图案作装饰,华丽堂皇,象征主人生前的宴乐厅堂。


      室内有一殉人棺木,陪葬有组玉佩及铜镜、玉璧等物,从出土的“景巷令印”铜印来看,殉葬人身份应该是南越国处理王室家事的宦官。室内西边出土了车马饰,而引人注目的是,前室还出土两套石砚,砚上留有墨迹,经鉴定,其墨色与前室壁画相同,很可能是描绘壁画后留下的。





       在前室的两边,分别是东耳室和西耳室。右侧是东耳室,这里是礼乐宴饮用器的藏所。室中排列三套青铜编钟,两套石编磬及琴、瑟和六博棋等,还有大型的壶、钫、提桶等青铜酒器,反映了墓主人生前过着钟鸣鼎食的奢侈生活。在编磬旁有一殉人,应为乐师。由于年代久远,东耳室顶部的一块盖石断落,砸坏了部分随葬品,现在顶部的穿洞,是发掘时为起吊断落的盖石而开凿的。






       对面是西耳室。这里是储存墓主生前各种用器和珍玩的库房,随葬品多层叠放,原来可能设有木架,但已朽坏,架上的器物也随之倾倒,所以出土时这里的器物散乱在地上相互错叠杂乱无章。出土器物包括青铜礼器、金银饰件、玉石珍玩、车马饰件、铜铁工具等等,它们大多用麻布、草袋、丝绢等包裹好再堆放起来的。


墓室的后半部分

后半部分往外看。


石门上仍然保留着千年前的黑红云纹图案。


      南越王墓墓室结构是南越王依据他生前“前朝后寝”的格局修建的一个小型“地下宫殿”,前室象征着华丽的朝堂,朝堂两侧的东西耳室是宴饮礼器和日常用品。墓室的后半部分是主棺室。

       石门外是前室,两侧分别为东耳室和西耳室。石门内是主棺室。

       主棺室是安放墓主棺椁的寝宫。东侧竖臵一座折迭式的漆木大屏风,西侧陈放着成捆成束的铜铁兵器,中间放臵的正是墓主人的漆木大棺椁,发现时,一棺一椁已朽掉,墓主头北脚南,身穿形制完备的丝缕玉衣,玉衣的上下和里面共铺垫29块玉璧,头枕丝囊珍珠枕,面部覆盖缀有杏形金片的丝绢面罩,胸腹间佩戴精美华贵的组玉佩饰,墓主腰间两侧各放五把长铁剑,其中一把长1.46米,是目前已知最长的汉代铁剑。棺椁内外放臵了墓主人的大量心爱之物,在墓主的身上共发现有“文帝行玺”金印、“赵眜”玉印,“泰子”金印、“帝印”玉印等九枚印章,而考古学家门正是通过这些印玺而确认埋葬在象岗山山腹深处的这座大墓的主人就是史书记载的南越国第二代王、自称“文帝”的赵眜之墓。






       主棺室两边是东侧室和西侧室。东侧室是南越王4位姬妾的葬所,她们都有印玺随葬,身份清楚,这些印章分别是“右夫人玺”、“泰夫人印”、“左夫人印”和“部夫人印”等印章,四位夫人的随葬品有组玉佩、铜镜、铜熏炉等,此外还有一批陶器、漆木器,其中以右夫人的随葬物既多且精,可见右夫人生平是最受宠爱的。


       4位夫人的木棺已全部朽烂,只有左夫人尚存部分残骨,其余骨殖无存。



      西侧室是仆役之所,有7个人殉葬,没有发现棺木,其中北部有2个殉人的骨殖与猪、牛、羊的骨殖混在一起,室内出土有铜、铁、陶、金、银、玉等随葬品125件,其中既有戳印的“厨臣之印”封泥,也有神秘的“六山纹”铜镜和玉卮等,这一切使西侧室殉葬人的身份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殉人分布图


       最后一个室是后藏室。后藏室是储放炊具、容器的库房,室内共重叠堆放有铜器、陶器130多件,许多器物内盛放有禽畜残骨和海产品等,还发现有多枚“泰官”印文的封泥,说明后藏室的器物是由泰官缄封后下葬的。这批珍贵的饮食器具充分反映了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饮食文化特色。除此以外,这里还出土了两件越式大铜鼎和一件越式大铁鼎(重26.2公斤)。


       整个墓中百位杂陈,吃有山珍海味,穿有绫罗彩锦,闻有钟磬歌舞,唤有妃妾奴仆,行有马车,战有刀兵……俨然一副前世王宫的鲜活再现,体现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

出来后,沿石阶而上。

上面是古炮台。



继续向前走,就是当年考古发现的所有随葬品陈列展览馆。


       走过两层台阶,到了主体陈列接的小广场,三座金字塔形的玻璃光栅,是建筑师仿罗浮宫广场的入口而设计。


       文物陈列馆外的墙雕,是南越人出海打渔的情景。上面有几个戳印人面的面上长着一双大大的耳朵,头顶两侧还长着角。这双大耳就是“儋耳”,两只“角”是越人“椎髻”发型,这是古代海南岛人的典型特征。



       主体陈列楼,分上下两层五个展厅,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珍品都在这里展出。 

第一展厅:南越王宫

两侧是阳刻版的南越王宫




南越王宫遗址所在地是岭南两千年的历史中心地





南越王宫简介

秦平岭南

秦代造船遗址。


       公元前 219- 公元前 214年, 秦攻百越的战争是秦始皇统一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朝平定岭南地区后建立三郡: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南海郡郡治为番禺,秦将赵佗任南海郡郡尉。它在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将岭南纳入了秦朝的版图,使百越诸部正式成为汉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它对促进岭北及岭南人民的融合及百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秦五路大军进攻岭南图。


      秦末楚汉相争,时任南海郡尉的赵佗趁中原大乱无暇顾及岭南之际,发兵吞并桂林,象郡,于公元前203年建立越国,定都番禺。赵佗自称南越武王。

南越国开国君王——赵佗

“文帝行玺”金印的图片,实物在另外一个展室。


       南越国的统治范围包括现广东大部分及广西、贵州和越南的一部分。

       汉书中关于南越国的记载。《汉书》卷九十五《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中完整地保存了一封赵佗写给汉文帝刘恒的信。

史记中关于南越国的记载。《史记》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传》

       在南越国宫署遗址的一口水井(1264)内清理出木简百余枚,字数逾千,简文及籍簿和法律文书等,是南越王宫的纪事档案。为研究南越国历史提供了第一手文字资料,堪称“岭南第一简”。(复制品)木简上出现的地名有:南海、蕃禺、横山、苍梧等。




南越国的世系表。

赵佗在位67年。

南越国的王国都城

南北长 800 米、东西长 500 米、面积 40 万平方米。

根据考古发掘复原的南越王宫宫署范围和建筑物模型。




南越国时期的古鼎。铭文中可见“”字


南越国水闸遗址

       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构水闸遗址。水闸位于当时南越国都城番禺城的南城墙,遗址距今地表深约4米,水闸自北向南可分为引水渠、闸室和出水渠三部分。现存长20.1米。


南越国的王宫


根据考古发掘复原的南越王宫模型。


展示大量出土的城砖和各类建筑制品。

“未央”陶片:长安也有“未央宫”。


“华音宫”陶瓷残片。说明存在“未央宫”“华音宫”宫殿。


       戳印着“苍梧”的南越国时期的陶罐残片。这件陶器可能是苍梧秦王送给南越国中央政权的盛物器皿,这体现了一种南越国内部地方和王朝的关系。


散水:外围铺设、疏导雨水

凸榫板

排水系统


陶箅

陶箅、石箅

大小口套接


方形水管

地下排水木暗槽


王家园林

       石构水池和曲流石渠是南越国宫苑的重要园林水景遗迹。


石构水池和曲流石渠复原图


       石构水池总面积约有4000平方米,测得水池深约2.5米。水池南壁石板面上刻凿有一斗大的“蕃”字石刻,出土木简上有“蕃池”二字,可知,此池叫蕃池。


蕃池遗迹



石构水池西壁用石板作大面积呈密缝冰裂纹铺砌。


龟鳌养殖:残骸


石构件

      南越国宫苑所使用的八棱石柱和石栏杆望柱与公元前3世纪至前1世纪印度巴贾石窟和桑奇大塔的希腊式八角形石柱基本一致,应是受到海外文化影响的结果。

大砖和釉瓦


印花长方砖


长方带孔砖

印花包柱转角砖


陶质井台

带釉砖瓦

“万岁”瓦当



“万岁”瓦当


“万岁”瓦当

奇特的带钉瓦

熊饰踏垛


熊饰空心砖

铜钱:秦汉“半两”


铜构件、铜俑



铁矛、铜镞、铁剑



岭南最早的文墨

 2004 年、广东发现第一批、王宫档案

木简:“等十二人,得鼠,中员,不当笞 10。”


石砚:河卵石、磨墨


南越国时期的封泥、陶纹和石刻






出土的南越国玉玺和玉印,实物在南越王博物馆展出

番禺(广州)两千年前的生态环境:

稻谷、粟:南北物质交流

梅花鹿角:养殖梅花鹿

华夏一统


     《赵佗受封》:汉高祖刘邦派陆贾、赵佗接受了汉高祖赐给的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成为汉朝的一个藩属国。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汉将杨仆,烧毁番禺,火烧过的炭屑和红烧土层堆积在瓦残片层之上,厚达10厘米。南越灭亡。

第二展厅  南汉王宫



五代南汉国

       历三世五主,凡55年,公元971年被宋所灭。


五代十国全图


南汉国界至图:辖广东广西海南。

       1997年,在印尼雅加达以北约150公里的印坦油田海域,打捞了一艘于公元920-960年间从广州贸易归航的东南亚籍商船。船上装载有中国陶瓷、南汉银锭和“乾亨重宝”铅钱等文物。银锭是南汉政府盐利所得的国库银,重量约5000两,约相当于宋廷于996年全年收入的1.15%强,可见南汉时期的越洋贸易相当兴盛。

       印坦沉船上发现南汉“乾亨重宝”铅钱共计145枚,是这次贸易余下的零碎钱或是船员的私人积蓄,这种钱始铸于南汉乾亨二年(918年)。


       刘岩称帝后,升改广州为兴王府。宫城位于都城的北部,即今北京路北段和广东省财政厅一带,是皇帝朝政和皇室成员居住的地方。宫城南面是皇城,是中央宫署集中的地方。皇城以南至珠江北岸成为新南城,是商业区。都城西南面开凿有西湖,为皇家园林。兴王府面积不大,但殿阁楼台、离宫别苑遍布城内外,建筑雄伟精巧,在中国建筑史上有独到的地位。

广州发现的南汉遗迹分布图

南汉五帝简表


南汉王宫

       现已发掘有一号、二号和三号宫殿基址。其中二号宫殿应该是皇帝朝政的大殿。


       一号和二号宫殿复原模型。三号宫殿仅揭露一段石板地面和一个雕16狮柱础石,建筑布局和形制暂不明确。

       展品主要为南汉王宫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以带釉的脊兽与瓦当为主)以及德陵的图文资料和部分出土文物。

一号宫殿:铺地石板:规整

磉墩:古代建筑基础

莲花瓣石柱础


莲花瓣须弥座线脚:佛教信仰


青釉器座


二号宫殿

散水:这是铺在古代皇宫房檐下的地面上,用来接雨水的


黄釉莲花纹方砖


双凤神兽纹方砖


蝴蝶牡丹纹方砖。


青釉滴水:防止雨水侵蚀


三号宫殿

十六狮柱础石。

       1.9 吨。硕大的柱础石用整块石灰岩石雕凿而成,覆盆下层刻有覆莲瓣,上层雕上十六蹲狮,圆顶面平整光滑。整座柱础石不仅体量庞大,而且雕琢精美,可以想象用这样的柱础顶起的是怎样雄伟宏丽的建筑。

鎏金铜瑞兽


南汉国王宫的建筑装饰兽形彩釉陶制品

陶蹲兽(南汉)


陶蹲兽(南汉)


兽面砖(南汉)

青釉莲花纹瓦当(南汉)

鸳鸯纹瓦当(南汉)、双凤纹瓦当(南汉)

青釉兽面纹瓦当(南汉)

南汉王宫屋顶的脊饰。垂兽和兽面砖


龙首形垂兽


象首形垂兽


绿釉鱼形垂兽


龙首形垂兽


龙首形垂兽

方形兽面砖


垒脊砖


莲花宝鼎(南汉)

黄釉鸱吻(南汉)

鱼鳞、鸟羽、凤尾、龙爪、云气纹。

龙首鸱吻


绿釉建筑饰件

南汉国王宫出土的陶制品残片


南汉池苑遗址复原。现今华夏最早的园林山石。




青釉佛塔模型


植物种子

生活用器


日常陶器。


陶鸠寓意长寿。


五联罐


掌要局款白瓷碗底


越窑官字款青瓷盘底


绿釉陶罐 南汉  2003年番禺区新造镇南汉康陵出土。

汉白玉洗(复制品) 南汉  2003年番禺区新造镇南汉康陵出土。

石编磐



石镇兽


绿釉人面纹砖


南汉王陵


       德陵规模较大,此墓为南汉国奠基者刘隐死后,其弟刘岩称帝,追尊为襄帝,墓号为德陵。现存占地面积约154平方米。出土青瓷罐和釉陶罐共272件。

       南汉康陵是南汉第一代君王刘岩陵墓。康陵在明崇祯九年遭大规模盗扰。墓中完整器极少。康陵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这一时期唯一布局完整的陵园,围垣四隅双角阙和陵前设廊式建筑的建制也与历代陵寝制度有所不同。


南汉大事年表

南汉德陵墓室(复原)

墓室内部


德陵墓道器物箱出土青瓷器和釉陶器

德陵出土青瓷罐和釉陶罐。

德陵出土青瓷罐

康陵出土陶制岭南佳果象生祭品


陶水果像生(复制品)

       香蕉、木瓜、柿子、菠萝、桃子、茨菰、马蹄等7种水果皆为岭南本地佳果。据专家考证,这是中国出土最早的象生水果模型。


越洋贸易

重要港口

       玻璃碎片,器形不明,多呈浅绿色或浅黄色,少数呈蓝色,质地轻薄。经检测,属于伊斯兰钠钙玻璃。


       玻璃瓶(复制品)南汉  2003年番禺区新造镇南汉康陵出土。

伊斯兰钠钙玻璃吹制而成

波斯蓝釉陶瓶(复制品)南汉  2003年番禺区新造镇南汉康陵出土。


       古代波斯素以制陶著称,南汉国王宫遗址出土的波斯蓝釉陶片数量较多,说明南汉与波斯人贸易往来密切。此器产自于西亚两河流域,其釉色、胎质及造型都与我国陶瓷器不同。


结语


第三展区   名城广州二千年

























北宋  三彩琉璃塔



历代瓦当


前言

       广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这里是两千多年来不变的城市中心,这里不仅有两千多年前南越王宫和一千年前南汉王宫,还是两千多年历朝各代的官府衙署的所在地。南越国宫署遗址可说是一部由地层累积而成的广州城建历史的无字史书。

模拟地层关键柱

       这个柱状土堆,在考古学上叫关键柱.是发掘过程中特意保留用以对照地层的。考古人员根据土层的色泽、土质和包含文物的不同,区分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层。越靠近上面的地层年代就越晚,越靠近下面年代越早。


       南越国宫署遗址的文化层堆积普遍厚约5~6米,从现在地表以下保存有近现代、清、明、元、宋、南汉、唐、南朝、两晋、东汉、西汉和秦代各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文化层堆积大体可划分为15层:

       第1层为现代建筑基础和垫土层。

       第2层为近现代和清代晚期文化层。发现有侵华日军“广州神社”、法国领事馆后花园和禺山书院等建筑遗迹。出土有日本陶瓷器、面具和铜铃等。

       第3层为清代文化层。发现有容丰仓和清代广东布政司署东侧附属建筑遗迹等。出土大量的青花、青瓷和粉彩瓷器,“康熙通宝”和“嘉庆通宝”铜钱等。

       第4层为明代文化层。发现有明代广东布政司署建筑遗迹,出土有大量的明代青花瓷器和铜钱等。

       第5层为元代文化层。发现有多组元代大型建筑遗迹等。出土模印“枢府”铭款卵白釉碗、高足杯、碟,以及龙泉窑的青瓷器等。

       第6层为南宋文化层。发现有多组大型的高台建筑、砖铺走道、排水渠等遗迹,出土有大量的青瓷器等。

       第7层为北宋文化层。发现有多组大型的官衙建筑遗迹,出土有“大吉”文字瓦当、三彩琉璃塔和大量的青白瓷器和铜钱等。

       第8、第9层为南汉文化层。发现有南汉王宫的宫殿、廊庑、砖铺走道和池苑等建筑遗迹。出土大量施青釉、绿釉、黄釉的砖瓦以及“乾亨重宝”铅钱等。

       第10层为唐代文化层。发现有多组官衙的高台建筑和铺砖走道等遗迹。出土有鎏金铜佛像、雕有外国人头像的象牙印章、玻璃杯及“开元通宝”铜钱等。

       第11层为两晋、南朝文化层。发现有大型的建筑院落和地下排水系统、水井等。出土有大量的青瓷器和酱釉器,还有铁铠甲、皮甲等。

       第12层为汉代文化层。发现有水井和砖砌排水渠等遗迹,出土有青铜双脸骑射俑、东汉”万岁文字瓦当、云纹瓦当和兽面纹瓦当以及“五铢”钱等。

       第13、14层为南越国文化层。发现有南越宫苑的石水池和曲流石渠、一号宫殿、二号宫殿、廊道和宫城北城墙基址,还有食水砖井、渗水井等重要遗迹。

       第15层为秦代文化层。发现有秦代的造船遗址和水井等遗迹,出土有秦“半两”铜钱和铁矛、铜镞与造船铁工具等。

秦汉郡治 南越国都

秦开岭南

       在秦朝统一以前居住的地方。公元前岭南地区处于原始社会阶段这里是百越族人 214 年三郡。南海郡的郡治设在番禺,秦始皇统一了岭南,设南海、桂林、象,也就是今天的广州。

    “女市”铭款陶片。(“女”通“汝”,为秦汝阴县省称,在今安徽省阜阳市。此器为秦南征将士所用的炊具,是秦统一岭南的重要历史物证。)

船台遗址

       1975 年在广州中山四路发现的秦代造船工场遗址。船台遗址出南越国都土了斧、铁钉等造船工具,还有长矛、箭链等铁制武器。


南越国都

       秦朝末年,中原战乱,驻守在南海郡的秦将赵佗在岭南三郡的基础上,于公元前 203 年建立了岭南地区的第一个地方政权 - 南越国,都城设在番禺。

       南越国的历史共 93 年,传五位王,在公元前 111 年,被汉武帝所灭。

汉开九郡图(网络图片)

       汉灭南越国后,将其地分为南海、苍梧、合浦等九郡,番禺重新作为汉朝南海郡的郡治,岭南地区重新回到了汉朝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


东汉番禺

       据考古勘探,东汉番禺城是在南越国番禺城旧址上重建,比南越国都城要小,衙署位于城内北部,即今天的南越王宫博物馆一带。

陶屋模型

       这件陶屋模型是东汉陶屋冥器,为夹砂灰褐陶,陶质比较坚硬。房子平面呈“ L”字形,曲尺形建筑,开两门,后院为栅栏围成的猪圈,有一猪正在进食。


骑士俑

       这件青铜骑士俑,形象生动,为人马合铸。马头高昂,双眼直视前方,两耳上竖,张嘴作嘶鸣状,四肢站立,体态饱满健壮,马腹中空。马背上骑一武士,侧身向后拉弓射箭。


六耳罐

       这种罐称为六耳罐,这些耳朵是可能用于穿绳,方便挑起或打水。


五铢钱

       钱上有“五铢“二篆字,故名五铢钱,五铢钱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前 118 年)开始铸造。它继承了秦半两钱的形制.确立了外圆内方,轻重适度的铜质钱币。


陶权

    陶权为陶制的测定物体重且的器具,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秤陀。

陶权(后排左)、五铢钱(后排右)


二、三国州治 六朝衙署

    “广州”得名始于三国时候。当时这里为吴国占据,孙权设置“广州”,以番禺为郡治。

衙署重地

       在南越国宫署遗址发现的东晋南朝官衙建筑,证明这里一直是岭南的行政中枢所在地。

纪年砖

    这些为当时官衙建筑用砖,有纹饰砖、纪年砖等等。这块印有“永嘉六年”名款的砖,说明此砖在公元312年烧制。这块印有“永嘉七年”名款的砖,在公元313年烧制。

六朝冶铸

      在历史上,六朝时期岭南的采矿业相当发达。南越国宫署遗址内发现的晋代大型冶炼作坊遗址,出土了成片的冶铸遗物。

冶铁工具、铁工具

       这里展示的是当时的冶炼工具和冶炼制品,有陶风管、陶坩埚、铜钱等遗物,均为在这里的遗址内出土。


金牙壳

    这个金牙壳为臼齿的外壳,是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镶金牙实例。


青瓷风韵

       六朝时期,南方制瓷业取得重大发展,青釉瓷器在生活中普遍使用。



青釉鸡首壶

    这件鸡首壶.因器身饰鸡头得名。


青釉唾壶

       唾壶是古代置放在桌子上的承唾的器物,为今天痰孟之前身。体形轻巧美观,既卫生又实用具。


釉陶器

       两晋南朝时期,南方地区大最生产釉陶器,釉呈酱黑色或紫红色,别具一格。


三、隋唐都会 南汉王宫

官衙故址

       隋唐时期,广州进入城市建设的重要阶段,城市范围空前扩大,形成“州城三重”的格局。

       隋唐时广州城的北部为官城区,在今省财政厅和现南越国宫署遗址一带。考古人员在南越国宫署遗址内发现有分布范围较大的唐代建筑遗迹,均破坏得比较严重,现残留了几组台基和几条铺砖走道。

砖瓦

       由于当时佛教盛行,砖瓦上的纹饰以莲花纹比较多。莲花在佛教中代表净土,象征纯洁吉祥。

黑陶

       黑陶是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并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

海贸遗珍

       广州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唐朝时已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海上贸易港口。开辟了从广州出发航行到中亚西亚等地的官方航路,年闻名于世的世界最长航线“广州通海夷道” 


长沙窑

       长沙窑位于今湖南长沙,是唐代南方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之一。长沙窑瓷器不但行销国内,更远销亚洲各地,最远抵达非洲东北部,被誉为第一个外销型瓷窑。广州作为唐代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也出土了众多长沙窑的外销瓷器。


玻璃杯

       这件做工精细的玻璃杯,是从西亚地区进口的伊斯兰玻璃。


外国人头像象牙印章料

       这个外国人头像的印章是一个未完成的毛坯印章高鼻梁,深目,卷发,为一个外国人的形象。该印章的印面是椭圆形。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方形或长方形印章,有可能是阿拉拍商人私章的毛坯件。


波斯釉陶片 

    阿拉伯陶罐

鎏金铜佛像



四、宋元使府 商会之都

    公元971年,宋太祖派兵进攻南汉,南汉灭亡。这里曾经是宋代经略安抚使司署的所在地。

宋元三城

    在广州古代城市建设史上,宋代是一个辉煌的时期: 300年间广城州城经历大规模的扩建和修缮达10余次,先后扩建为子城、东城、西城三座城。

修城砖

    据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记载,修城工作主要由军队、官府和民间百姓负责。出土的文字砖印证了这段历史。

    例如这种模印“广州窑务造”、“增城县修城砖”、“韶州寄造城砖”府、州、县名的官造砖瓦,是各地为广州修筑城时制作的。


子城官署

    据文献记载,宋代的经略安抚使司和元代广东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位置,就在今南越国宫署遗址一带。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出了北宋官署建筑庭院、厨灶、地窖、水井、水渠和元代建筑基址、石板走道等等。

建筑构材

    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当时使用过的建筑材料,有板瓦、滴水、瓦当、柱础石等等。

宋元瓷器

       宋元时期的陶瓷品种繁多,名窑辈出,其产品远销海内外。广州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陶瓷的重要集散地。南越国宫署遗址考古出土的陶瓷器十分丰富,其产地来自全国各地。

青白瓷器

       这是一组青白瓷器,主要来自景德镇著名的古窑场湖田窑和广东潮州的笔架山窑。

青白瓷狮形枕

    这件造型精美的宋代瓷枕,塑造了狮子回头咆哮形象。



湖田窑青白瓷点彩龟形水注

    原名砚滴,是文房用具,滴水于砚台的器具。


西村窑

       西村窑是北宋时广州规模较大的民间瓷窑。以烧外销的青白瓷为主,产品输往东南亚各地。西村窑的产品在国内很少流传,近年来在中国的西沙群岛及东南亚地区都有出土,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还有有不少西村窑的传世品。


西村窑青瓷军持

      军持是一种盛水器,是盛水洗手的用具。


耀州窑

    耀州窑是宋代名窑之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宋代时属耀州,故名“耀州窑”。

青釉鸭纹碟

    这件器物刻画了鸭子在莲叶水波中游动的情景。


佛山窑

    遗址内还出土了许多宋代佛山窑的青釉罐和黄釉罐。


建窑

      建窑在今福建省建阳市,器型以黑釉瓷的茶碗、茶盏为主。

龙泉窑

       龙泉窑位于浙江龙泉,其生产的瓷器除供应全国各地外,还大量经广州行销世界,在今日本、菲律宾、印度、埃及等国都有龙泉窑瓷器出土。

       这里出土了花口盘、刻莲瓣纹碗、高足碗等等龙泉窑的器物。

卵白釉瓷器

       这些卵白釉瓷器.是元代官府机构(枢密院)在景德镇定烧的瓷器。瓷器胎体厚更,白色微青,类似鹅蛋光泽,故称卵白。除此之外,遗址中还出土有釉里红等等的瓷器。

宋元货币

       宋元时期广州贸易旺盛,随着商品交换活动的极度活跃,这里出土了大里的宋元货币,反映了当时广州商品贸易的极度发达。


元代银锭

    这张照片展现的是当时出土元代银锭窖藏坑的情况。 


五、布政司署 岭南中枢

    明清是广州城继宋元以后又一次大发展时期。明清时期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基本奠定了今天的城市格局。在南越国宫署遗址内相续发掘出明清广东承宣布政司署等遗址,见证了这一时期广州城市行政中枢的历史进程。

广州城坊

    明代初年把宋元广州三城合而为一,向北把越秀山围入城区,向南建新城,使广州城市面积进一步扩大。至此广州城基本定型,形成北抵越秀山,南临珠江的格局。

    清代广州城由于地形所限,城池并无大发展。


镇海楼

    镇海楼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扩建广州城时,北城墙扩展到越秀山上,同时在山上修筑了一座五层楼以壮观瞻,该楼又名“望海楼”,又因楼高5层,故又俗称“五层楼”。现在为广州博物馆。

布政司署

    广州仍然是广东省城,根据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这是广东承宣布政使司署的所在地。广东承宣布政使司署相当于省财政厅和民政厅合署办公的机构。在明清两代近六百年统治中,广东布政使司署一直位于今天南越王宫博物馆一带。

墨书“广东布政司”瓦片

    这是一块明代的墨书“广东布政司“瓦片,是广东承宣布政使司署所在的重要物证。


容丰仓

       在这里,考古人员还发掘出了容丰仓建筑遗址。容丰仓是清代广州的一个重要粮仓,位于布政司署的东侧。

禺山书院

       清代禺山书院是广州第一间颇具规模的书院,这里曾经是禺山书院的所在地。

单色瓷器

    明清时候,明清时期的单色瓷器贸易量很大.占据着瓷器交易市场的一席之地。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了大里黑釉瓷、青瓷、青白瓷、豆青瓷等单色瓷器正是这段历史的真实反映。

       黑釉梅瓶: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


明代  白釉月影梅纹碟

      碟中的弯月下面是梅花树。


青花遗影

       青花是我国古代瓷器中最为更要的一个品种。明清时期,大里的青花瓷器经广州行销国外。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青花瓷数量多、品种多样、窑口遍布全国,是广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重要见证。




青花褐彩鱼纹碟

这件青花瓷器,碟中以褐彩描绘一条鱼的形象。


六、沧海百年 近代城市

    鸦片战争以来,广州近代城市化的脚步逐渐加快,大规模修筑马路,民国初年拆毁城门和城墙,市政交通愈加发达。

法国领事馆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攻占广州, 1861 年,法国政府强租广东布政司署为法国领事馆。

       1928 年,国民政府收回法国领事馆用地,于 1933 年 2 月建成永汉公园并开放。

    “省港天寿堂姑嫂丸”是当时印在公园石凳上的广告。


外国酒瓶

    这件酱釉酒瓶,底部印有英文标志。

侵华日军广东神社

    1938 年,日军入侵广州,霸占了永汉公园,并把它改为广东神社。用来奉祀在华南地区战死的日本军人。


陶面具



“靖国神社”铭款器盖:中间装饰樱花,印有“靖国神社”。

“昭和十九年”铭款铜铃

铜镜   


白瓷狐狸


儿童公园

       抗战胜利后,永汉公园改名为汉民公园。建国后初期,公园更名为“人民公园”。 1955 年 5 月正式命名为广州动物园。 1958 年“六一”儿童节改为儿童公园,这里留下了许多广州人的童年记忆。 20 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考古人员先后在此发现了南越国宫苑和宫殿遗址。为了更好地保护好这一更要的文化遗产, 2003 年,广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搬迁儿童公园,进行考古发掘和筹建南越王宫博物馆。


结语

    沧海桑田.广州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广州两千年的城市中心始终没有改变。南越国宫署遗址印证着广州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忆,是用地层累积而成的一部无字编年史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