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假如人生每过十年,财产和知识都清零,你会做什么?

 黄丽eyk7efmi76 2019-09-28

30岁之前,你必须完成的两件事

难道20多岁是后娘养的?

凭什么20岁要为30岁而付出,难道20多岁是后娘养的?为什么不能让20多岁的时光有一个独立的价值呢?

也不能说没道理,还记得那个乞丐与富翁一起晒太阳的笑话吗?富翁说:如果你努力工作,只要你的运气不错,你就可以像我现在一样。乞丐反问:我现在不就在跟你一样晒太阳吗?

富翁和乞丐的生活谁更有价值?到底20岁应不应该成为一个提前开始的30岁?不想明白这个问题,你之后心里永远会有一个声音:

人生只有一个20岁,我这样辛苦的工作,到底值不值得?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连续的

不妨想像一下,假设过了今年年底,每个人的财产都会被清零,你会做什么呢?

你肯定不会再去努力工作,而是想把手上的钱花掉;但此时最理性的选择反而是努力学习工作技能,因为财产清零后,所有人都回到同一个起跑线。

此时的重点是努力积累你能保留下的东西——知识。

继续这个假设,假如人生每过十年,每个人的财产和知识都会被清零,你会做什么呢?

答案不难猜,你仍然会工作,但不会太努力,只要赚够花的钱就行了,你更不会去学习,这些知识还没等到会用,就被清零了。

且慢……,赚够花的钱,不再努力工作和学习,这不就是你现在的状态吗?可你的财产和知识会在30岁被清零吗?

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连续的:四十多岁的职业危机,源于三十多岁时没有占据一个有高度的平台;三十多岁时的焦头烂额,又源于二十多岁的不扎实的专业基础。

所谓“活在当下”,其前提并不存在,永远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30多岁有多重要?

有一个观点,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三十多岁是职场生涯的巅峰;而少数成功人士,三十多岁时做出的选择,将成为日后事业的分水岭。

这个观点对不对呢?我们去验证一下。

2016年《中国青年创业现状报告》显示,创业人群活跃在25-35岁年龄段,平均创业年龄为28岁。不过,考虑到创业的前两次失败的概率远远大于成功,所以真正有希望成功的创业时点,还是两三年后。比如:

马云创办阿里35岁、李彦宏创办百度31岁、腾讯马化腾27岁、搜狐张朝阳34岁、网易丁磊27岁,美团王兴31岁,滴滴程维31岁,张一鸣今日头条29岁……,平均年龄为30.6岁。

国外的情况呢?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研究员,分析了近年来美国所有商业创始人的创办企业时的平均年龄,结果是42岁,其中高科技公司也达到40岁。

考虑到整个中国经济下行的趋势,未来创业者机会更少,那么更容易成功的创业年龄,大概就在35岁左右。

有人说我不想创业,那么看一看继续成为高管的年龄:

阿里在职员工平均年龄为31岁,骨干员工平均年龄34岁。

当然新经济公司的员工肯定要年轻一点,可大部分公司的内部竞争达不到阿里的难度,两相抵消,可以认为一个人职场生涯的巅峰,应该是35岁以后。

与之呼应的是,大部分非高管类的专业职位,都有“年龄不过超过35岁(最多40岁)”的限制。

人生无法重来,你要做的不是眼前最有用的工作,而是整个人生阶段,获胜概率更高、未来收益更高的事。

这一类事,对于20多岁的人而言,往往不是高薪、不是工作小技巧,更不是享受年轻,而是那些可以积累,不会随着时间而贬值的能力。

这样的事确实很多,但我们也不希望20多岁就变成“苦逼青年”,所以在做了一番减法之后,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下面两件事。

知识体系与方法论

第一件事,你要在30岁之前,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因为技术变革对大部分行业的影响,新手和专家的区别,并不在知识储备上,有些老专家对新知识的了解还不如新手,但他们之间有一个最大的区别——知识体系化。

比如编剧这个职业:

新手编剧注意到的东西,都是事物的表征:片中角色的性格、剧情的发展走向;

资深编剧注意到的是这些事物的类别:角色有45种原型,情节有20种模式,观众的五个观影阶段……,在经典的好莱坞剧本体系中,90%的电影逃不出这些套路,这就把观影体验变成他的“编剧知识体系”,指导今后的创作。

所谓专家,就是那种学习任何新事物都能抽象成几条公式的能力。

你今天理解了多少专业知识,一点都不重要;你有没有把这些知识在更高层面抽象成几条规律,或者纳入以往的知识系统,这一点很重要。

第二件事,你要在30岁之前,有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论。

知识系统是“知”——认知方面的,方法论是“行”——应用层面的。

一个三十多岁的资深人士,在A行业经验很丰富,现在要进入完全不同的B行业,这对于管理者是很常见的挑战。此时,他能用多快的速度胜任新的职位,取决于这个人的方法论有多强大。

随便举个例子,假如他是一个营销总监,那么他的大脑中一定早已建立了类似“消费决策转化”的方法论,这样的“方法论”有很多,任何一个新问题,都对应着其中一个,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都万变不离其中。

当然,一个刚刚入行的新人,积累了大量具体案例,并拥有一整套的工具,和适合自己的一套具体方法,你才能说拥有这方面的“方法论”。

在你的事业巅峰,你几乎所有经验,最终都要凝聚成类似这样“方法论”,经历从“手中有剑”到“心中有剑”,最后才能到“无剑无我”的境界。

来源:职场心理类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作者:人神共奋的李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