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建自己的多元思维模型,以目标为导向的思维模型串串烧

 想象力与知识 2019-09-28

这是一篇无趣的文章,非常无趣的文章!写完这篇文章时,我就知道这篇文章未来的结局。

创建自己的多元思维模型,以目标为导向的思维模型串串烧

Why-what-how框架

我们从最简单的一个框架说起,why-what-how框架。WHY层次探讨的是目标、愿景、第一因。

创建自己的多元思维模型,以目标为导向的思维模型串串烧

WHAT探讨的是为了达到WHY层次的目标、愿景,在WHAT层次需要做些什么,做些什么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做些什么是为了达到why层次的目标。因此在what层次会比较灵活,根据why层次的目标来导航,有选择的灵活地做些什么。至于什么做,是落实到HOW层次,这时离why 层次就有点远了,因此,在what层次,还是在how层次,都要随时随地记住why层次的目标,以目标为导向的思考,让一切都是绕着目标转的,相当于在目标层次安置了引力,而之后的所有一切都是通过目标的引力把一切事情都吸引到目标的轨道之上,并绕着目标轨道运行。

在此要重点说明一下,以目标为导向的思考,也就是以想要的结果为导向的思考,而这个目标或者想要的结果,都是虚拟出来的,是尚未实现的,是我们虚拟创造出来的,有待于我们去实现的。

triz是什么做到以目标为导向的思考

以目标为导向的思考,我们再来看TRIZ。TRIZ创新发明理论体系是如何做到以目标为导向的思考,这也是在研究完TRIZ创新发明理论很久以后才体会到的。

IFR最佳理想解,这是TRIZ体系里的一个思考工具。

在TRIZ之前的创新,在方法论本身里大都是失去目标导向的,也就是想要的虚拟结果为导向。而IFR最佳理想解,就是创新的目标导向的工具,而技术系统进化理论和S曲线就是IFR的理论根基和试金石,而TRIZ的其它分析工具是帮助实现IFR的。

整个TRIZ体系,一直都是跟猜测法、试错法进行抗争,因此创造性的设计出了IFR最佳理想解,改变了创新的方向。创新就变成了以想要虚拟的最佳成果为目标,这个想要的最佳成果是有依据的,依据在于以”技术系统进化理论和S曲线为理论基础。因此,想要的成果就不是一个大猜测,因此跟传统的一些创新理论就比较有大的不同,能够成为一个比较收敛、比较有效率的创新体系。

sit是什么做到以目标为导向的思考

以目标为导向的思考,我们再来看看SIT。SIT是从TRIZ分化出来的,SIT做了鬼斧神工的简化,可以说,是简化到极至,但这反而让它更具有实用性,更易于落地,更易于操作、更易于被推广。

SIT的形式为先,可以跟IFR最佳理想解类比,在利用SIT创新时,也是以目标为导向,只不过就更隐秘了。SIT的目标导向,是以想要的形式为目标导向,而这个想要的要形式,是通过5个思考工具作用于已有的产品自身所具有的形式里创造出来的一个新形式。

SIT的形式为先,就是一种以虚拟目标为导向的思维方式。

精益创新是什么做到以目标为导向的思考

精益基于想要的果而虚拟的假值假设的逆向思考

创建自己的多元思维模型,以目标为导向的思维模型串串烧

以想要的虚拟成果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就必然面临着两个问题,一个是想要的虚拟成果是什么,另外一个对想要的虚拟成果进行定量测量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是精益创业里所说的经过实证的认知。

针对这两个问题,分两条线来组织精益创业。

虚拟想要的果

设定能反映行为的数据指标

假值假设、增长假设

价值假设所对应的产品属性、功能

虚拟用户操作MVP产品的行为

MVP最小可行性产品

用户操作产品产生的系列数据

指标数据反映用户操作产品的行为

经过实证的认知

工具集:MVP 数据漏斗 同期群 对比测试 思维模型:假设性思维 数据思维

第1条 线是虚拟想要的果,然后对这个想要的果,形成概念飞跃,并根据概念飞跃预先做出针对用户的价值假设和增长假设。这两个假设是以用户视角思考的,从价值假设来构思MVP产品属性亦或功能,最后虚拟MVP产品。

第二条线是,对想要的虚拟成果进行定量测量的问题,预想客户操作MVP产品的行为,把用户的行为转变化可测量的数据指标(数据指标是可执行的、可使用的、可审查的),可以简化虚拟MVP产品-用户的行为-反映用户行为的数据。要转化可测量可衡量的数据指标,这些数据指标的数据能够反映着客户操作虚拟的MVP产品的行为,只有是这样的数据才能表达对客户实证的的认知,在这里数据要验证的是价值假设。

没有策划好第二线,第一线就没法转化为经过实证的认知,这样即使做再多的迭代也是假迭代,也是背离了精益的核心理念,也是无益价值的(无法测量的认知,就无法做出对价值的评判)。

精益方法论以虚拟目标为导向的一个思考过程,彻底地贯彻在两条并行的线上,一条线是一个想要的果,并为这个果建立了假设。另外一条线对想要虚拟的成果进行定量测量,两者是缺一不可。

想要虚拟的果--信念飞跃(价值假设、增长假设)-虚拟MVP产品-预想用户操作虚拟的MVP产品的行为-设计指标(该指标的数据要能提示用户的行为)

上面所谈的其实是创建一个MVP产品的蓝图,是一个逆向思考的过程,是以终为始针对产品的第一次创造(虚拟想要的果--价值--MVP产品)。

要事第一,就是要把一个MVP产品的蓝图,变成一个真正的MVP产品,是针对产品的第二次创造。(MVP产品--数据--经过实证的认知)。而此时的数据是能揭示用户行为的,因此数据就代表着经过实证的认知。数据指标是符合可执行、可使用、可审查的标准。数据的目的体现着行为,数据的目的体现着认知,数据的目的本身是可以通过人去审查的。这样的数据,就是可使用的,可用于决策,有公信力,所有的人都能解读的。因此就可以利用数据做出以下的决策。

1:数据--认知--调整

2:数据--认知--转型

而这个数据指标的建立,也是充分的反映了以目标为导向的思考,虚拟想要获得用户行为的认知,能反映用户行为的认知(这个虚拟想要的果),根据这个想要的果,去设计数据类型和指标,去选择对应的工具比如“同期群,对比测试”。

精益基于想要的果而虚拟的增长假设的逆向思考

为了预备成功,基于假值假设做了很多次的迭代,如果这些前期的通过不断迭代MVP最小可行性产品,而获得了经过足够的实证认知,而且这些认知是匹配价值假设的。前期投入时间的工作是在创造用户价值,并用数据指标所产生的数据,难证这些价值。

我们不能一直停留在价值验证的阶段,在获得足够多的经过实证的认知以后,我们就来到增长假设的阶段。

在通过前期的MVP产品迭代,我们建立起2条基准线,一条是基于价值假设的基准线,这条基准线,通过MVP产品,已经填充了一系列的真实指标数据(指标是可执行、可使用、可审查)

。一条是基于增长假设的基准线,也同样通过MVP产品,已经填充了一系的真实指标数据(指标是可执行、可使用、可审查)。

基准线的建立,帮助我们清淅的知道当前所在的位置,而且是通过指标数据来确认这些位置的,是一种基于客观事实的基准线。

要把基准线调整到理想的状态,也就是虚拟想要的理想目标基准线,并且这些虚拟想要的目标基准线,要能够通过同样的指标数据来表达。

增长假设的阶段,也是建立在假设性思维模型的基础之上,要虚拟出你想要的果,并且对这个果设定了理想的目标基准线,也就同时设定了想要的指标数据,这个落实在why层次。为了实现这个虚拟的增长假设,在what层次,我们可以选择三个增长引擎之一。1:黏着式增长引擎。2:病毒式增长引擎。3:付费式增长引擎。在how层次就是启动相应的引擎,获取相应的指标数据。验证增长引擎。

假设采用了其中的一种引擎,我们就要为这个引擎构建具体的增长策略,通过迭代,寻找到合适的地增长策略组合。

假设性思维是什么做到以目标为导向的思考

创建自己的多元思维模型,以目标为导向的思维模型串串烧

这是高焕堂老师提出的一个假设性思维模型。我做了一调整,把问题替换为关注点,只是为了让这个模型的启动效应门槛更低。

旅途中我们常常忘记了出发的目的或原因或愿景,以及为何出发,而这个目的或原因或愿景,都是在自己的认知里虚拟出来的,一旦虚拟出来想要的成果,就可以成为指导我们前进的指南针。而这个虚拟出来的成果,就是一种假设性思维,以想要的成果或目标为导向的假设性思维。

这种思维模型有什么优点呢?

其一,从虚拟的目标回退到现实的创新,就是要规划出唯一的一条从未来回退到现实的路径。基于这样的一个事实,从现在到过去是单行道;但从现在到未来是多行道;而由从未来回退到现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条单行道,这也正是从目标回退到现实的意义之所在,取代过去的从现在到未来的不断分歧的选择所演化的多行道。

其二,从想要的结果出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就是以终为始的第一次思想上的创造。想要的结果就好比是一个指南针,始终一直的导引你到达你想要的结果。有了想要的结果,你就能够坚持要事第一(要为结果做实质的价值贡献),这是第二次的创造。

重新回顾一下大学的那句话,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事有终始(以终为始),这是第一次思想上创造出的蓝图,这是高效能人士的第二个习惯。知所先后(要事第一)这是高效能人士的第三个习惯,这是第二次创造,就是要把蓝图实现。一件事情要有两次创造,第一次是虚拟想要的果在思想上的创造。第二次创造是把这个虚拟想要的果实践出来。

以想要的成果或目标为导向的假设性思维,指引着创新从未来回到现实,是一种逆向的思维模型,是基于认知里虚拟出来的目标出发,先要有想要虚拟的果、结果、成果,而这个想要的果、结果、成果,都只是虚拟的,因此为了长成这样的果、结成这样的果、成就这样的果,因此,我们要为这样的果,寻找支持的因,让因导出果。然而一个果,在纵向演化上的不同阶段,要依存不同的因,要有很多因的支持,才能会结出这个果。

果要依存于不同条件的因,因此,果跟依存条件的因,正是依存条件的因众多,就构成了一个因果演化的逻辑推演系统。

“培养系统思维的意识、其实强调着系统的观点。如果系统性失明,这个果在纵向演化所依存诸多条件的因,很容易由于心智里没有建立起系统的认知,而不能从系统认知的观点,去看这个果所依存诸多条件的因。

虚拟的果 = 虚拟的果1 + (依存条件因+依存条件因之系列)。

虚拟的果1 = 虚拟的果2 + (依存条件因+依存条件因之系列)。

虚拟的果N-1 =虚拟的果N + (依存条件因+依存条件因之系列)。

虚拟的果N=现实。

我们从纵向上由虚拟的果到因进行回溯,一直追溯到现实,这也是从未来回退到现实的逆向创新,也是从想要的虚拟的果回退到现实的创新。

想是逆着想,行是顺着行,果是顺着因从根系长成的。我们看一下果的演化。

n见鸡蛋而想晨鸡报晓。晨鸡报晓(想要的果) = 回溯因 + Reality(鸡蛋)。

n见弹弓而想飞禽美味。飞禽美味(想要的果) = 回溯因 + Reality(弹弓)。

见美女而想儿孙满堂。儿孙满堂(想要的果 = 回溯因 + Reality(美女)。

创建自己的多元思维模型,以目标为导向的思维模型串串烧

叔本华说的,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识,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从搜集事实开始,无非是搜集到匹配于你对心里对世界的看法,因此搜集信息,就不是很关键。视角无非是心智里一种对世界的看法。在视角之下,即然不能从搜索信息开始,替而代之的是只能建立虚拟的假设,也就是从想要的结果出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并为之创造性地建立假设。从假设出发,信息只是用来对假设进行一种检验,在搜集的信息之内,假设还能自洽、它洽,我们会看到假设不能被证否,但同时也看不到假设能被证真!如果新涌现出来一些新的信息,假设还能续洽。因此,假设会带给我们信心,不在假设本身,而在信息能支持假设。在搜集的信息之内,假设不能自洽、它洽、续洽,那么假设就被证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