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9102年了,我以为”在家里必须有一个人让孩子害怕,震得住他”这种想法,肯定不会是我们80后90后父母的观点了,直到我身边的朋友,一个个跟我说“娃不凶不行,不打不行,要是家里没有一个他怕的人,他不得上天,以后咋管?” 我们在养孩子的过程里面,不知不觉的会掉入一些坑,这个坑是怎么掉进去的呢? 就拿我们的文化来讲,我们经常会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演变到现在的很多家庭里面,会认为孩子越大越不好管,所以从小呢,需要让孩子在家里面,害怕一个人,他有一个人怕,他才能懂规矩,他才能不无法无天,他才能学好,所以孩子需要经常被「敲打」。 这种思想呢,其实是把孩子看作一个被管教的对象。太过于强调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绝对的影响。但其实我们是人,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小孩子,甚至小婴儿,也是一样的。 孩子是他自己成长的主体,他是有能力去改变自己的行为,改变成长的环境。所以不用父母过度的敲打,孩子也能自己成长的很好。因为如果父母不承认或者看不到孩子是他成长的主体,没有成长的主观能动性,那父母再怎么去敲打孩子,那孩子也不会有父母过度敲打后所希望的表现行为。我不主张体罚打骂训斥孩子,原因在「为什么打骂孩子没有用?」写得很清楚了。 这种家里需要有一个人能够镇得住孩子的思想,是源自于我们的传统社会封建时期的封建家长制度。中国封建社会,普遍实行的是家长制,家长拥有统治家庭的权利的家庭制度。拥有全家的经济大权,居于支配地位,掌握全家人的命运,可以对子女任意处置和体罚。比如,曾子断秧,郭巨埋子。 如果我们有耐心去纵观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教育历史,从夏商西周的奴隶社会,再到从春秋战国时期为开端到清朝结束的封建社会的家庭教育,会发现家庭教育其实是不断从民主走向专制的一个过程。尤其是到汉代大一统以后,正式确立了儒家的三纲五常。把原来孔子的儒家理论进行了改造,孔子是比较民主的,他主张父慈子孝,不要过度的去体罚去责备子女,凡事要好好沟通。管教子女应该在一个合理合适的范围之内,不能像唐僧一样碎碎念,也不能跟一个武僧一样对孩子动辄打骂。并且在父母有错的情况下,孩子可以婉转的向父母提出建议和意见,父母虽然是长辈,但是有错也必须接受小辈的教育。孩子有义务提醒父母的错误,并且指出以避免父母陷入不义。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国家政权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到了汉代三纲五常的建立,对孔子的原有儒家理论进行了改造,把尚存的一点点民主因素和宗法感情,比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就变成单纯的上级对下级的绝对统治,和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就形成了无处不在的这样一个服从的制度。 我们常常说学校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我们的父辈祖辈的工作,因为时代的原因,要求他们像一个机器一样在一个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做好按部就班的自己的工作内容。所以他们可以学习半生,工作半生。 但我们现在是一个高度信息化以及智能化的时代,机器人可以取代很多不需要思考的操作类技能类工作,效率还比人类高。如果我们没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很难去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的。如果我们去养育孩子的思维还落在封建社会的大家长制,觉得在家里应该有一个人镇得住孩子,让孩子害怕的这样一种思维里,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怎么培养?不会独立思考何谈终身学习?一个没有个体学习能力的人,那完全是在拼基因。在外面,遇到稍微强势一点的人,精神上就跪下了,行为上就服从了。教育是要为生活服务的,为孩子日后独立生活做准备的,而不是为家长的未经审视和检验的想法服务的。这样的孩子,幸运的话成年后努力清除父母的不好的影响,有了独立思考,好好生活,终身学习的能力,但是何苦呢? 再次强调家里应该是爱的基地,温暖的港湾,父母应该建一张安全网给孩子托底,用爱与信任去呵护他,从而让他学会信任他人,与人合作。而不是唤起他的恐惧,让他时刻紧张,绷着一根弦,带着面具生活。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文:任爱米 排版:陈易新 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