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九龄——大唐最具有魅力的宰相

 旧时斜阳 2019-09-29

一直想动笔,但迟迟落不了笔。

只能一拖太拖,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声音不停地对自己说,可以写了,可以写了,这个一个牛叉的人,写写更健康。

但这不是妇炎洁的广告,不是你说写就能写出来的。

就这么磨磨唧唧,前前后后差不多三个月的样子,依旧没有动一个字。

直到今天晚上,月亮还不错,忍不住想了那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才对自己说了声:“可以落笔了。”

说了这么多,相信书友们都能看得出来这个人是谁。

你们没有猜错,他就是张九龄。

对于张九龄,历来评价很高,《旧唐书》里说:九龄文学政事,咸有所称,一时之选也。

历史就那么一大块地方,能给人评价的地方就不多,但张九龄是个例外,无论是《旧唐书》还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对他都不惜留了大量的笔墨。

如果你说,这是因为他是宰相,官职高,历史影响大。

还真不一定,历史做宰相的人不少,但没有得到了这样的评价。

如果你说他是诗人,留下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千古名句,不多写点不好意思。

当宰相留下千古名句的人多了去,李绅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岂不是比张九龄更有名。

但评价却是天差地别。

究其原因,在笔者看来,无非是人品二字。

作为大唐最具有魅力的宰相,张九龄的人生可谓是分两步走。

第一步自身打铁。

他出生在官宦世家,曾祖父张君政,曾任韶州别驾;祖父张子虔出任过窦州(治所在今广东信宜县)录事参军;父亲张弘愈,曾为新州索卢县(今广东新兴县南部)县丞。

这样的条件,加上各种培训班,不成材都难。

七岁就能写诗,9岁知属文,13岁能写出好文章,名声甚至一度惊动了广州刺史王方庆,这位老兄看到张九龄就一个劲儿的猛夸:“这孩子将来一定是大有作为的。”

在没有天气预报的年代,这话其实并不负责人,但张九龄就吃这一套。

为了证明自己的确有作为,张九龄读书很用心。

一个人自身条件好,天赋高,还比你努力,再没点成就,天理难容了。

公元(702年),24岁的张九龄参加了高考,一举高中。

因为诗写得好,被考功郎沈佺期所赏识。被授予校书郎官职。

一个国家出版社图书馆档案馆之类的的责任编辑的官职当然不能让张九龄满足,他很清楚,以眼下自己的人脉与名声,想要在京城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实在太难。

但这条路也并非是不能走,前提是得有人提拔自己。

作为职场小白,张九龄很懂得分析,也很懂得利用机会。

他很清楚,在京城这座繁华的城池里,和自己一样的职场小白一抓一大把,比自己有才的,身世比自己好的不少,想要人堆里脱颖而出,就得站好队,上头条,刷流量,蹭曝光率,否则任你有屈原之才,也只能被埋没。

定下了这个目标,他开始寻人。

这事儿考察地是眼光,还有准确的判断力,因为一旦错了,就在没有回头路。

通俗点说,在大唐傍大款没有回头路,一旦走出去了,结果只有两个,成功或失败。

所幸,他成功了。

在诸多的人堆里,张九龄看中了张说。

有人说,什么嘛,一点都不出名嘛?

这是在现在,搁在大唐那会儿,人家张说的段位就是娱乐圈的刘德华。

历任太子校书、左补阙、右史、内供奉、凤阁舍人,参与编修《三教珠英》,前后三次为相,执掌文坛三十年,为开元前期一代文宗,与许国公苏颋齐名,江湖人称"燕许大手笔"。

有人说,什么燕许大手笔。不认识。

不认识没关系,重点是人家眼光也不错。

人堆里,张大侠一共只推荐了两个人,一个人就是王湾。另一个就是本文的主角。

这又是什么鬼,很出名么?

出不出名,用诗说话。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熟悉么,反正笔者是熟悉,当年可没少背诵,尤其是“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那可是中考必备。

据说,张大侠对这首诗十分的喜欢,办公的时候,还特意让人将“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写成了横幅,挂在了办公室,时时念上两句。

这样的一个政坛文坛大咖,如果能得到只言片语的赞赏,人生立马是C道出位,什么龙套,路人甲直接可以省掉。

可以说,我们的张同学很早就知道,出名要趁早的道理。

我们不否认张九龄的眼光同样很准,一番接触后,张说对他很是赞赏,平日里的微博,朋友圈没少转发。

顺带给了几句惊人的评价。

当年的大唐的转发速度不亚于今日的腾讯,一直寂寂无名的张九龄一夜之间红遍了大唐。

人红事情就多。

各种麻烦接二连三,但可不否认的是,我们的张同学肚子里的干货还是很多的。

什么化骨绵掌,太极等绝世武功一套跟着一套打出来,一时之间竟有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感觉。

短短几年,竟成了朝堂之上的干练之臣。

这让张说很是高兴,转发微博更勤快了。

本来转发是好事,可架不住张说性子急躁,与同僚关系不睦,而且生性贪财,反对的人挺多,皇帝一怒之下,罢免了他的官,张九龄与他形影不离,没有就此放过的道理,也跟着去了。

这次贬官对张九龄打击不小,他是个有抱负的人,要想实现抱负你就不能离开京城。

外面再好,天高皇帝远,那也是鞭长莫及。

但眼下,想要回去,无疑是痴人说梦。

总算他心理素质过硬,外放的几年里,他将自己沉寂下来,既然官做不了,我可以做诗。

心中的失望,理想的落空,自古就是文人笔下最好的素材。

旁人没这个本事,我有。

那几年,张九龄在政务上没什么特别可以表彰的事迹,到是一直搁下的诗,有些越好。

在洪州任上,写了《在郡怀秋》诗二首,表达了时不能用,忧郁思归的心情。

秋风入前林,萧瑟鸣高枝。

寂寞游子思,寤叹何人知。

臣成名不立,志存岁已驰。

五十而无闻,古人深所疵。

平生去外饰,直道如不羁。

未得操割效,忽复寒暑移。

物情自古然,身退毁亦随。

悠悠沧江渚,望望白云涯。

路下霜且降,泽中草离披。

兰艾若不分,安用馨香为。

在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李商隐这些诗坛大咖没出来之前,张九龄的诗还是文坛一霸的,诗词一出,立即霸占了当年的音乐流行榜。

皇帝一看,这家伙还行啊,这诗很对我的胃口。

当然,光靠诗还不行,还得有人举荐。

这点就不能不说张说的人品,这老头性子暴躁归暴躁,看人的眼光还是很准的。

临死的时候,还不忘给皇帝发微信举荐张九龄:“张九龄是个人才,要好好用,一定能帮皇上排忧解难的。”

多番举荐,效果很显著。

公元(731年)三月,张九龄被召入京,擢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

为了展现自己过人的才华,他代撰敕文,对御而作,不须草稿,援笔立成。过硬的才华让皇帝对他很信任。

此后的人生算是彻底开了外挂。

开元二十年二月,张九龄被转为工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五月,张九龄升任检校中书侍郎。

十二月,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国史。

开元二十二年五月,张九龄迁升中书令集贤院学士知院事修国史。

开元二十三年,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累官封他为始兴县伯,(食邑四百户)

此时的张九龄彻底实现了当初那点理想。

与张说不同的是,他没有因此感到骄傲,甚至早早就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

为此,他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步。

寻找接班人。

接下来的日子,他很自然的把自己活成了张说的模样,天天想着寻几个有人的人才。

当时寻他的人很多,许多人恨不得他能转发一下微博,点个赞什么的。

但他没有理会,唯独一个叫孟浩然的人,引起了他的注意。

引起他注意的倒不是孟浩然的人,而是对方的一首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熟悉吧,反正笔者是十分的熟悉。

这首诗写得虽然有点露骨,但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渡,对于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这份才情,他都没有。他几乎看到了当年自己的影子。

所以他对孟浩然这个人很上心,多次举荐。

只可惜,孟浩然这人太过闲散,也没什么自律心,所以多次推荐竟都错过了机会。

这让张九龄很失望,目光渐渐放在了一个叫王维的年轻人身上。

这人有上进心,人情世故也懂,才华一流,作自己的接班人最合适。

事实证明,他的看法很准确,只不过稍微推荐了一下,王维便就此脱颖而出。

当然了,还有一个叫王昌龄的男人。

有了这么几个人做榜样,自荐者不少。

一时之间,他俨然成了天下文坛的领袖,政坛的常青树。

名声这东西,一旦过高,就容易让人不满。

最先不满的是李林甫。

这位口服蜜饯的李大人自己不学无术,因为张九龄的品行被皇帝赏识,心理非常妒忌他,没事打点小报告。

报告这东西,一天两天没事,日子长了,威力还是十分大的。

水滴石穿的道理,李大人是无师自通的。

当时的大唐看着是不错,但各种社会危机还是有的。

性子耿直的张九龄就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应该说,这个意见很对。

唐玄宗为人虽糊涂,但偶尔也会听得进意见。

问题的关键在于方法。

方法不对,再好的建议也得不到施展。

反观李林甫就不一样了,皇帝喜欢听什么,他就说好听的。

当时,太子因为母亲不被皇帝重视心有怨言,说了几句气话。

这事儿惹得玄宗很高兴,与宰相商议,欲废黜三子。张九龄立即阻止,说太子是国之根本,哪有皇帝说废就废的,表示自己不敢奉诏执行。

李林甫当面一言不发,退朝后却私下对宦官道:“此乃天子家事,何必与外人商议。”

这就是高明得多了。

一来二去,皇帝对张九龄就不满了,最终在李林甫的碎碎念中,唐玄宗没能忍住,贬了张九龄的官。

官虽然贬了,挤压在心口多年的失落感,在这一刻彻底的爆发了。

鲁迅先生说过,不在沉默着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诗坛,张九龄沉默了太久,久得让人差点忘记了他。

但张九龄自己没忘。

这天,他很想念他的老婆,想着这么多年,都没有好好陪着她看一回月亮。

顿时心生愧疚。

提笔忍不住写了首诗。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就是这首诗,让他在诗坛上永远的占了一个位置,唐诗三百首都没绕过去。

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成了当年最火的流行语。

除了写诗,他还有一项本事,那就是语言。

他曾断言安禄山的未来:“乱幽州者,比此胡也!”

九龄曰:"禄山狼子野心,有逆相,宜即事诛之,以绝后患。"《新唐书.张九龄传》

只可惜,这一番堪称地动仪的言论,没有得到皇帝的重视。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从范阳起兵造反,诈称奉唐玄宗旨意率领部队讨伐逆臣杨国忠。一时之间山河动荡,百姓苦不堪言,后来,玄宗仓皇入蜀时,忆起九龄平生之言,痛哭之余,悔不当初没听张九龄之言。

幸运的是,张九龄在此前病逝,没有亲眼看到自己当初的预言变成真,也算是一种幸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