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 唐时,宣州成为毛笔的制作中心。宣州的毛笔每年向朝廷进贡,当时的文人也喜用此笔。白居易曾作《紫毫笔诗》“紫毫笔,坚如锥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为笔,千万毛中选一毫”。说明了宣笔主要以兔毫为原料,选料精良。 宣州的著名笔工有诸葛氏、陈氏、黄晖等。 晋时,陈氏曾为王羲之制笔,据《文房四谱》载:“世传宣州陈氏,世能作笔,家传右军与其祖《求笔帖》。后子孙尤能作笔。至唐柳公权求笔于宣城,先与二管,语其子曰:‘柳学士如能书,当留此笔,不尔,如退遗,即可以常笔与之。’未己,柳以为不入用,别求。遂与常笔。陈云先与者二笔,非右军不能用。柳信与之远矣。”故《文房四谱》下结论道:“柳公权不能用羲之笔。”由于王羲之、柳公权书风不同,晋、唐书风变化,所以用笔不同。 诸葛氏与当时的宣州陈氏齐名,为宋代著名笔工诸葛高的先辈。宋郑文宝《江表志》载:“宜春王从谦喜书札,学二王楷法,用宣城诸葛笔,一枝酬十金,劲妙甲于当时,从谦号为‘翘轩宝帚’。” 同为宣州制笔名家的王晖,其所作笔的经典式样为“鸡距笔”。白居易曾作《鸡距笔赋》“足之健兮有鸡足,毛之劲兮有兔毛。就足之中,奋发者利距;在毛之内,秀出者长毫。合乎笔乎,正得其委,象彼足距,曲尽其妙。”说明此种式样的笔,笔锋短小,犀利劲健。 上述的陈氏、诸葛氏和黄晖所制之笔可以归纳出,唐代毛笔的形制主要为短锋,毫料以兔毫为主。这与隋唐时书体尚楷,绘画以细线勾勒,浓重敷色有关。 至唐晚期,书法家转而喜用较为柔软的长锋笔,柳公权曾写《谢人惠笔帖》“近蒙寄笔,深菏远情。虽毫管甚佳,而出锋太短,伤于劲硬。所要优柔,出锋须长,则毫须细,管不在大,副切须齐,副齐则波磔有凭,管小则运动省力,毛细则点画无失,锋长则洪润自由。顷年曾得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青练笔,指挥教示,颇有性灵。后有管小锋长者,望惠一、二管,即为妙矣。”柳公权对笔的要求与唐代的主流笔相反,且代表了部分书、画家对毛笔改革的愿望,长锋笔应运而生。 李阳冰《笔法诀》云:“夫笔大小硬软长短,或纸绢无心散卓笔,即各从人所好。用作之法,匠须良哲,物料精详。入墨之时,则毫副诸毛,勿令斜曲。”说明在宋大行其道的无心散卓笔在唐代已具雏形。 砚 初唐时期多足砚盛行,盛唐以后箕形砚盛行。多足砚是由两汉、魏晋南北朝时的三足圆形砚发展而来的。南北朝时三足砚已开始演变为四足、五足、七足等,至唐代时出现了二十多足的砚。砚足的增加反而使其实际作用减退,仅成为了装饰。箕形砚始于晋代,盛行于唐代。箕形砚即形如簸箕,两端翘起,前窄后宽,砚池前深后浅,有圆底、方底两种,有砚足。宋米芾《砚史》载“智永砚,头微圆,又类箕象。”隋时箕形砚与晋时已有区别。1952年,长沙仰天湖出土的箕形端石砚,形制古朴厚重,是唐箕形砚的代表。 唐之前多用矮几,故砚台多有足。唐末出现了高腿的书案,砚台发展渐如今制。 砚的材质有石、瓷、金属、陶、漆、玉等。在陶砚中发展出了三彩砚。 有些古籍中把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称为唐代四大名砚,还有一些把鲁砚、端砚、歙砚、洮砚称为唐代四大名砚。 端州,在今广东肇庆市,端砚的石材产于肇庆市东南端溪一带的斧柯山。据清代计楠《石隐砚谈》云:“端溪时,始出于武德之世。”南宋叶樾《端溪砚谱》云:“府东三十三里有山曰‘斧柯’,在大江之南,盖灵羊峡之对山也。斧柯山峻峙壁立,下际潮水,自江之湄登山行三四里,即为砚岩也。先至者为‘下岩’,下岩之中有泉出焉,虽大旱未尝涸。下岩之上曰中岩,中岩之上曰上岩。自上岩转山之背,曰‘龙岩’。龙岩盖唐取砚之所。后下岩得石胜龙岩,龙岩不复取。”由此可知,唐代所开的取砚之所在“转山之背”,这与唐李贺的《青花紫砚歌》一致。“端州石匠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这都说明唐时采石在山的高处。 歙砚产于江西婺源县一带,婺源自唐以来属于歙州(今安徽歙县),所以被称为“歙砚”。北宋唐积《歙州砚谱》云:“婺源砚在唐开元中,因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垒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归之,刊粗成砚,温润大过端砚。”歙砚石质温润,易发墨。有金星砚、罗纹砚、龙尾砚、蛾眉砚、角浪砚、松纹砚等七砚,其中又以龙尾砚为最上等。“其砚色黑……贮水之处圆转如涡旋。”真正使歙砚名声大噪的是南唐的中主李縖,歙守将歙石和制砚名工李少微献于李縖,由于受到皇帝的重视,歙州的制砚业大兴,与李廷痎的墨和澄心堂的纸被称为“天下之冠”。 洮砚产于古洮州(今甘肃省甘南自治州临洮一带)。洮砚石质细腻,石纹如丝,易发墨。有红洮和绿洮两种,以绿洮为贵。宋赵希鹄《洞天清录》云:“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临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由此可见,洮砚的砚材难以寻觅,所以未能象前两种砚那样发展起来。 山东诸地所产之砚统称为鲁砚。鲁砚品类众多,包括青州石末砚、红丝石砚、尼山砚、紫金石砚、鼍矶砚、燕子石砚,还有青州铁砚。在诸多鲁砚中以青州砚最先出现。青州石末砚是以一种石头的粉末制成的陶砚,在端砚、歙砚之前广为流行。明《新增格古要论》云:“青州、潍州石末砚,皆瓦砚也……石末本用潍水石,”潍州唐时属青州,此种砚“稍粗者,损笔锋”因而流传不广。红丝石砚因其多呈黄地红丝纹,紫红地黄丝纹等,丝纹层次多而不乱,故称红丝石砚。青州熟铁砚自汉代即已出现,熟铁砚之所以受欢迎是由于它在寒冷的冬季可以敌冻,这是其他砚所不能的。 澄泥砚即是以细泥为原料制成的砚,属陶砚一类。澄泥砚兴起于唐而盛于宋。唐柳公权《论砚》中曾论述道:“蓄砚以青州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及好事者用未央宫铜雀台瓦,然不及端,而歙次之。”在《文房四谱》中总结了澄泥砚的制作方法“以醁泥令入水中,呀之,贮于瓮器内,然后别以一瓮贮清水,以夹布囊盛其泥而摆之,俟其至细,去清水,令其干,入黄丹团和溲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击之,令其坚,以竹刀刻作砚之状,大小随意,微荫干,然后以利刀子刻削如法,曝过,间空垛于地,厚以稻糠并黄牛粪搅之,而烧一伏时,然后入墨蜡贮米醋而蒸之五七度,含津溢末,亦足亚于石者。”经过把泥土过细,加上黄丹这种铅化物,加强泥土的强化度,经制坯、煅造、蒸腾使澄泥砚坚固如石,变体生津,易发墨。其色有“鳝肚黄”、“蟹壳青”、“绿豆沙”、“玫瑰紫”等色。1983年在河南洛阳老城东关外(隋唐东都城遗址)出土一初唐龟形澄泥砚,砚仅存前部,龟腹为砚池,前侧为一弯月形墨池,砚底有足,色灰,质地细腻。 唐代开始以古代宫殿的瓦、砖制砚。砖瓦砚多取秦汉魏宫殿砖瓦,因宫殿砖瓦质地细腻,适于制砚、研磨。《文房四谱》云:“魏铜雀台遗址,人多发其古瓦,琢之为砚,甚工,而贮水数日不燥,世传云,昔人制此台,其瓦俾陶人澄以遌滤过,加胡桃油方埏埴之,故与众瓦有异焉。”秦汉瓦砚也以未央宫、铜雀台瓦砚为贵。以秦汉砖瓦为砚反映了隋唐五代好古之风盛行。 五代时的制砚名家有李少微、李处士、周全等。 颜料 隋唐时绘画用色基本完备,种类丰富。《历代名画记》载:“武陵水井之丹,磨嵯之沙,越間之空青,蔚之曾青,武昌之扁青,蜀郡之铅华,始兴之解锡,研炼澄汰,深浅轻重精粗。林邑昆仑之黄,南海之蚁矿。”这九种矿物色为当时绘画中的主要石色。从《历代名画记》中“古画不用头绿、大青”和“研炼澄汰,深浅轻重精粗。”可知,当时甚至更早些时候的颜料已将每种颜料分成了不同的颗粒等级,也许就如同今日所用的头绿、二绿、三绿等级的分别。随着织染技术的发展,植物颜料逐渐应用于绘画。 唐画中有种艳丽的红色。据《画学浅说》云:“唐画中有一种红色,历久不变,鲜如朝日,此珊瑚屑也。” 金银色在唐代绘画中的应用较为普遍。唐代的大、小李将军的青绿山水设色金碧辉煌。米芾《画史》云:“唐阎立本画皆着色,用细销银作月色,布地。”此外在佛教绘画和民间绘画中也可以看到金、银色的使用。 |
|
来自: 一千零一叶2019 > 《国画理论和基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