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访】感谢命运的眷顾 ——记舞蹈新人何俊波

 街心舞苑 2019-09-29

今年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评奖结果公布时,我第一次注意到何俊波这个名字,他代表上海歌舞团参赛,拿到了现代舞奖的最高分。北京当代芭蕾舞团团长王媛媛在点评这个作品时说,演员身体的流动性和表达力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样的演员国内难得一见。去现场观摩比赛的同事也说,他的作品实至名归。然而对于上海舞蹈界,这还是个陌生的名字,如同横空出世般。一打听,果然是去年刚进上海歌舞团的新人,才22岁。

不由得产生了好奇,于是上网找了比赛视频看,6分钟的表演,只是用肢体动作,配合着静静流淌的音乐,和舞台下场口那一方白光,逐渐将那面“看不见的墙”呈现在观者面前,一种深深的压制感和无力感令人感同身受。这种感受和以往经常看的那些“貌似痛苦”的现代舞不太一样,那些表现出非常痛苦状态的现代舞往往很难真正触动我、感染我,而《看不见的墙》却做到了。每个人都会碰到“无形的墙”,生活中的压力、阻力、困境、迷茫无处不在,所以作品选材是很讨巧的,不过要将这种难以言表的心境外化成舞蹈语言,还要准确地传递给观众并引起共鸣,并不容易。王媛媛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她相信除了身体很好的表达能力,舞者真实的生活体验也是不可或缺的。

于是,当我约何俊波聊聊这个作品时,我更想知道的是作品背后的故事:年轻的他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坐在我对面的何俊波,是个干干净净落落大方的男孩,说起话来不疾不徐,笑容温暖和煦。话题从学舞开始:从小好动的他被父母送去舞蹈培训班,遇到了他的伯乐、当地最好的少儿舞蹈老师,从此与舞蹈结缘;在深圳艺校学习时,他遇到了编舞启蒙老师,老师的引导和鼓励激发了他对编创的兴趣;到了解放军艺术学院,王玫老师教授的编创技法课让他开始探索适合自己的动作风格,通过关注和学习谢欣的身体训练方式,他进一步开发了身体的表达力;毕业后,他选择了上海歌舞团——在这里,有表演机会,有编创空间,对他而言预示着广阔的发展可能;当舞团创排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时,初出茅庐的他被推荐为助理编导,和知名编导韩真和周莉亚一起工作,受益良多。听到这里,我想:这可真是个被命运眷顾的幸运儿,一路走来顺风顺水,贵人不断。然而,接着他谈到了去年经历的至暗时刻:就在刚进歌舞团不久,正当意气风发想做一番事业的时候,他的腿意外受伤,膝盖积水,必须卧床静养三个月,吃饭喝水也需父母照顾。那段时间真的是度日如年!身体的无力感直接将他带入了迷茫和绝望,仿佛有一件他无比渴望的珍宝,还没拥有过就要永远失去了。那个时候,他无意中听到了一段音乐,名为《从失去到失去》,直击他的痛点,这个曲子也成为他后来编创《看不见的墙》的一个起点。

现在想来,是父母的支持和歌舞团的包容,也是对舞蹈的强烈愿望,让他慢慢振作起来。躺在床上的他,不再是一具无能为力的躯壳,而是可以慢慢将经历和感受沉淀下来,去构思舞蹈作品的思考者。“成熟的作品不仅仅是自我表达,还要与观众产生交流。”这是他几位老师的共同经验,也是他念念不忘去思考和实践的。所以,在《看不见的墙》里,动作不仅是动作,它也是水到渠成的情感体验——经历了那场蜕变的何俊波,依然要感谢命运的眷顾。

——思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