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各行各业都在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对于企业来说,转型的进度关乎于业务的增长。对于企业来说,迅速接纳新技术可以使其业务保持高速增长,所以对于云计算、大数据、AI、机器学习等新技术的投资十分积极。在此情况下,Gartner制定出2019年中国信息和通信技术成熟度曲线。Gartner高级研究总监季新苏(KevinJi)解答了媒体对于该曲线的相关疑问。 Gartner高级研究总监季新苏(KevinJi) 在该曲线中,Gartner深入研究了20种近年来的热门技术,绘制出从下到上又往下的波浪线和自然爬坡的技术部署曲线。季新苏表示:“曲线绘制的方法论是,大多数新的技术都会在创新阶段被热炒,但到了某个时间点后,大家会发现其实这个技术没有想像得这么成熟,有许多实际业务问题短期无法解决,于是就会比较失望去找寻新热点。但当相关企业使用该技术创造了成功的商业案例后,大家才又会重新审视其价值,并进行小范围的实施。” 季新苏进一步解释道:“技术成熟度曲线中的技术即使成熟了,也只是处于早期的应用推广阶段。比如云计算技术现在位于成熟区间,但只有一小部分企业真正开始实施。另外,大多数新兴技术都不能通过这一曲线,而是在生产成熟期前就消失了。最后,技术的颠覆性越高,可能所需要的大规模部署时间越长,企业也就需要投入更多的前期准备。” 对于公有云和私有云在国内市场的现状,季新苏认为:“从基础设施角度来讲,企业对于私有云项目的价值诉求会逐渐理性。尤其在2019年,我们发现企业CIO们开始接受公有云作为未来基础设施升级的组成部分。但整体在中国对于云的落地,离成熟市场的实施至少差距三到五年,可能还有更长时间。从应用开发角度来讲,其实现在微服务相关的CI/CD、DevOps,包括中台战略都比较火,但是真正成熟的产品较少。中台其实是一个概念,是一套解决方案而不是一个可以快速部署的产品。” 谈到DevOps,季新苏表示:“DevOps的起源背后是数字化转型驱动IT职能的转型。从业务价值上来说企业IT有两个核心使命:第一,赋能业务创新,让业务越快迭代越好;第二,保障业务稳定,业务运行越平稳越好。DevOps核心其实是通过构建开发运维一体化链条,加速整体的交付能力,并通过减少每次发布的颗粒,从而达到快速发布的目的。对于企业来讲,实现DevOps需要关注两个KPI。一个是MTTV(MeanTime to Value):从有想法到发布,需要多长时间。一个是MTTR(MeanTime to Recover),从发现问题到系统恢复的时间。两个指标都是越短越好。这其实是DevOps真正的价值。” 纵观现在市场热度,DevOps无疑是一个“当红炸子鸡”,因为大家只看到好的一面没有看到挑战。季新苏表示,其实,挑战远远比好的一面多很多,企业用户实施难度非常大。在成熟市场中相对领先的使用DevOps/微服务架构的企业,上云后的应用中也只有10%-15%需求用“微服务”架构实现业务价值。基于此,Gartner建议部署DevOps之前需要找到合适的业务场景,不仅有快速迭代要求,且面对海量用户制造爆点产品。 为了解释清楚这一问题,季新苏进一步强调,企业中传统的单体系统需要敏捷化演进,但其实不是过度到微服务(Microservices),而是小服务(Miniservices)。“小服务”是可以通过传统架构的模块化解耦与开发API接口而实现,而“微服务”因为其自身的复杂性,建议构建全新的架构承载。基于传统架构的应用较难过渡到“微服务”。 Gartner对于企业做DevOps分解了八个步骤。“第一,业务驱动是核心。第二,要基于企业自身环境构建、匹配DevOps环境。第三,选择第一原动力。第四,建立有能力的交付团队。第五,建立目标和对应的考核指标。第六,注意局限性。第七,一些比较激进的企业可以采用工具链。第八,横向扩展。DevOps落地其实非常复杂。目前中国市场号称实施DevOps落地支持“微服务”部署,其实是落在小服务架构中。” 对于私有云失败的原因,季新苏认为最常见的挑战有两点:第一是运维模式从面向机器管理到面向服务交付的改变,传统模式下硬件系统交付周期比较长,需要三四周,而用了云以后,IT人员要用代码在几个小时内把机器部署出来。第二是计费模式的优化以避免资源的过度分配。很多项目经理使用机器习惯不好,机器不管用不用都得“囤”着,成本高、效率低,这种行为在私有云上会加剧,因为机器可以快速部署。Gartner建议企业一方面,默认所有的申请资源都是有时效周期的,超过需要额外审批;另一方面,按项目、按项目经理,把他使用的资源和对应的项目资源使用多少做一个排序,从而分析其使用的合理性。 私有云究竟该怎么做?季新苏表示:“无论是私有云还是未来的公有云都需要这四个核心能力:标准化(standardization)、虚拟化(virtualization)、自动化(automation)和指标化(instrumentation)。” “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如果没有标准化,后续很难做到自动化。第二是虚拟化(virtualization),虚拟化不仅仅是虚拟化,是要‘池’化,即尽可能地打通各个应用的竖井,分生产资源池与非生产资源池管理。有一个指标可以看虚拟化或池化做得好不好,即虚机CPU使用率是否能达到60%-70%。但是现在我们看到,大部分私有云或者传统的数据中心,CPU使用率只有10%-15%。基于篇幅原因,不展开第三、第四项,如感兴趣可以联系Gartner做问询。”季新苏解释道。 私有云的治理模式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季新苏表示,现在私有云的治理模式,是按照职能来区分团队的,最后,往往形成一个个技术的孤岛。针对此,季新苏也给出了建议:“要给所有的私有云提供一致的并且管理层关注的价值主张。这个价值主张不是来自于IT,而是来自于如何通过云迁移实现业务价值。架构团队要介入,看如何在云上提供价值,需要技术、流程优化和能力提升。”具体而言,包括: 技术上,研究IaaS、PaaS、SaaS,以IaaS和PaaS为主,构建技术以保证技术连续性; 流程优化上,DevOps、CI/CD如何做,要把平台层构建在PaaS才能保证交付工具是统一的; 能力上,系统架构要和组织匹配,组织和能力培训是成功的保证。 最后,季新苏指出,MSP(ManagedServiceProvider)的出现将为企业补充自己上云和互联网公司上云之间的差距。根据Gartner的预测,2018年仅有5%的全球企业上公有云会用MSP,但到了2021-2022年,50%企业上云都会借用MSP能力,这会成为未来比较主流的一个服务。 (728249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