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厅里最好的座位,为何并非最贵的那一个?

 H_韩 2019-09-29

结合音乐厅的设计和自己的经验尽量选个好座位,是提升观演体验的有效方式

文章来源 |北大青年

作者 |何宗圆 金琪灵

在音乐会、歌剧的观众席中,不乏囊中羞涩的学生党,价位不一的座位常让他们无从下手。除了演出本身的质量,演出场所、观演位置的水准也对观演体验至关重要。在音乐厅中,什么样的位置音效最好?什么样的位置又性价比最高呢?

音乐效果怎样才“好”?

想要比较声音效果,首先要了解音乐厅的声音特别在何处——演出场所的音乐,比起戴着耳机听到的、路边音箱播放的音乐,究竟“好”在哪里?有哪些评价维度?

乐队发出的声音,可以直达人耳(直达声),也可以经反射到达人耳(反射声)。如果只有直达声,没有反射声,就像处在一个开阔的平原,让人在听觉上与音乐产生距离感。音乐厅音响的“亲切感”,指的就是人与音乐距离很近,有更好的沉浸式体验。

此外,经厅壁多次反射到达人耳的声音(混响声)厚度加强,塑造出“余音绕梁”的效果。好的音乐厅音响应具有“生动感”,即声音浑厚、饱满;如果反射不足、混响不良,则被描述为“干涩”,声音淡薄,给人静、冷、干的感觉。在洗澡的时候,人们总喜欢唱歌,部分原因就是浴室的混响效果较好。

△浴室的混响效果

不过,混响声持续的时间过长,也可能影响声音的质量——乐队在某一时刻发出的声音,可能会走不同的路径、花不同的时间“分头”到达听众的位置,如果到达时间相差较大,彼此混合,就会使声音变得浑浊,难以分辨。音乐厅的混响时间必须合理控制,以保证音乐的清晰度。

常用于形容音乐厅音响效果的词语,还有“温暖感”和“嘹亮感”。“温暖感”指声音浑厚、低音混响充沛。良好的低音可以引起人体的共振,加强音乐的动感。“嘹亮感”则是中高音强弱适中,不过亮、不发闷。中高音过亮会掩盖其它频段的声音,发闷则如缸中之嗓。

优秀音乐厅的设计要素

为了获得理想的音响效果,好的音乐厅需要在结构、材质、坐席设计等方面综合考虑。

声音的“亲切”、“生动”、“清晰”,都取决于反射和混响的设计。一个优秀的音乐厅,需要保证各部分接收到的声音尽可能响度均匀、频率均匀。对于接收直达声不足的位置,需要在设计中增加定向反射声来弥补。

△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音乐厅的顶棚反射示意图

声音的反射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音乐厅的总体结构。音乐厅的总体结构主要分为鞋盒式葡萄园式。鞋盒式设计历史较久远,音乐厅大致呈长方体形状。顶棚和侧壁等面的窄长设计,保证了早期反射声,特别是侧向反射声丰富。因此,这类音乐厅音效一般很出色,混响感优秀,弦乐、木管声部尤其动听。维也纳金色大厅、阿姆斯特丹音乐厅、波士顿音乐厅都采用这样的设计。

△阿姆斯特丹音乐厅(鞋盒式)

葡萄园式结构也称为梯田式,其座位环绕舞台 ,以倾斜的梯田样式一排排上升。葡萄园式音乐厅的反射和散射主要来自顶棚、顶棚上悬挂的玻璃钢反射板,以及交错分布的墙壁。由于其灵活的设计,葡萄园式音乐厅中声音的均匀度一般更好,但声音的能量比鞋盒式更为分散,音色不如鞋盒式饱满。柏林爱乐大厅、莱比锡布商大厦音乐厅等音乐厅属于这种结构。

△柏林爱乐大厅(梯田式)

鞋盒式、葡萄园式设计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各自的阵营也都有出色的音乐厅。除了它们之外,还有其它样式的音乐厅设计,如东京三得利音乐厅,于1986年完工,虽然名义上属葡萄园厅,但也有近似长方体的鞋盒式结构,吸收了两种设计的优点,得到了众多演奏家、指挥家、评论家和听众的盛赞。

△东京三得利音乐厅

总体结构还不是音乐厅设计的全部。想要保证乐声均匀,除反射之外,还要让声音在音乐厅中经过足够的、合理的散射;想要获得平衡的“温暖感”和“嘹亮感”,就要对不同频率的声音进行选择性吸收和微调。不同的材质具有不同的散射和吸音特性,建材的选择对音乐厅同样重要。

△斯坦福大学844座Bing Concert Hall的音质控制板选择

此外,乐团能发出的声音强度有限,观众席面积越大,边缘位置接收到的声音强度就越小。因此,观众席面积有上限。为保证观众的舒适度,单个座位面积不能太小;但为了保证剧院利润和观众的视听体验,座位排布也不能太宽松。如何在两者中取得平衡,也是音乐厅设计时要考虑的问题。

音乐厅还要考虑到观众数量的不同对音响效果的影响。人体也是一种吸声材料,甚至穿着不同,吸声的能力也有不同。为减少观众人数对大厅内音质的影响,需要尽可能使单个空椅子的吸声特性与一个观众的吸声特性相当。

以上种种考虑,都是基于观众的角度,然而舞台设计能否使演奏者彼此听见,也会影响配合的默契程度,从而影响演出好坏。

不过,即使音乐厅努力保证不同座位彼此平等,实践中也难免有照顾不周之处。作为观众,我们通常无法知晓和控制艺术家的状态和现场的氛围,只有座位是可控因素。因此,结合音乐厅的设计和自己的经验尽量选个好座位,是提升观演体验的有效方式。

帝都音乐会选座指南

选择音乐会座位时,我们应优先考虑混响充分、频率均衡、左右平衡的位置。如果墙壁为吸音设计,还要注意不要离墙太近。在音效类似、票价一致的座位中,距离舞台更近、更居中的位置自然更受欢迎。

下面,我们以北京的几座主要音乐演出场所为例,看看应如何选座。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

国家大剧院的音乐厅,采用池座倾斜、两侧楼座加宽的改良鞋盒式设计。由于设计或施工失误,侧壁和顶棚对声音的反射不足,且对低频音吸收过强,大部分位置都或多或少地有混响感不够、声音干涩的问题,温暖感也不理想。尤其是楼座后排区域,直达声缺乏,又没有足够的反射声补偿,声音响度不够,大提琴和巴松等低音乐器的声音则几近消失。

音乐厅主要由舞台上方悬挂的帆形玻璃板提供初次反射。目前反射板能使池座中后排、一层楼座前排、二层楼座第1、2排和二层楼座侧翼靠近舞台端的座位收到较为充足的反射声。池座前排的座位视觉效果无可非议,但声音混合不够,直达声多于混响声,整体效果并不理想。

当演出不需要合唱团时,舞台后方的合唱席区域一般会开放售票,因为声部颠倒,且铜管、打击乐声音过强,票价经常属于最低一档。但若有名指挥来访,坐在合唱席则能尽情欣赏指挥的手势与舞蹈,眼力好还能看清定音鼓的谱面,不失为一个好选择。如果是室内乐演出,合唱席则是相当好的位置,票价较低、视听兼顾。

最佳位置:池座与一层楼座的交汇处。

最佳性价比:二层楼座第一排;二楼侧翼靠近舞台端;部分演出的合唱席。

△国家大剧院歌剧院

国家大剧院的歌剧院,主要举办歌剧、芭蕾等大型演出,对音效也有较高要求。歌剧院的内墙表面覆盖金属网,不会显著影响声音的传播,内墙经设计具有反射声音的功能,配合顶棚设计,歌剧院中有了更多音效不错的座位。

歌剧院池座后排及楼座中央是视听效果俱佳的位置。一、二层楼座中央一般是票价最高的位置,三层楼座前排和一、二层楼座偏离中心不远的位置成了更现实的选择。尤其是三层楼座前排,票价属于全场最低的几档之一,但配上观剧望远镜,可获得与楼下相差无多的观剧体验。

大剧院歌剧院楼座的侧翼,整体声音比音乐厅同位置更饱满、均衡,但可能看不到完整舞台,字幕也可能被舞台两侧的立柱遮挡。

最佳位置:一层楼座中央。

最佳性价比:三层楼座前排。

△中山公园音乐堂

中山公园音乐堂是北京目前音效最优秀的音乐厅,位于故宫南侧中山公园内。它采用剧场式布局,侧墙反射声音有先天不足,但由于天花板、反射板设计合理,厅内混响、扩散良好,音效丰润。

当然,无论音乐厅如何设计,太靠近舞台的座位总是难以获得均衡丰满的声音。音乐堂的声音效果以池座后排和包厢为最佳,楼座前排位置的性价比突出,总体没有声效很差的坐席,各坐席也都能看到完整舞台。

最佳位置:池座后排和包厢。

最佳性价比:楼座前排。

△保利剧院

保利剧院是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主要演出场所,然而它并非专为音乐演出设计。同人民大会堂、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一样,它的布局更接近扇形。由于侧壁朝向观众,乐团的声音缺少反射面,较为干薄、亲切感不足,有时也会有不同音高的乐音强度不均的问题。在这种结构下,池座中排一般能收到最好的声音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大会堂和百周年纪念讲堂还具有报告厅的功能,由于报告厅的设计需要减少混响,以增加扩音清晰度,而音乐厅的设计需要合理增加混响来保证声音厚度,它们之间是存在天然矛盾、难以兼顾的。

最佳位置:池座中排

△北京音乐厅

北京音乐厅采用经典的鞋盒式设计,曾经是音效很好的音乐厅,虽然舞台向前扩建五米后,原来的声音反射状况受到了破坏,但鞋盒式音乐厅的选座建议,对现在的北京音乐厅依然适用:池座越靠后音效越好;音效最佳的位置是楼座中央,收到的乐声最为充足均衡,但距离舞台较远;侧翼楼座整体音效比同位置的池座稍好,但需要歪着脖子看乐队。

最佳位置:楼座中央

△中国爱乐乐团音乐厅(效果图)

作为北京目前唯一的在建音乐厅,中国爱乐乐团音乐厅采用改良葡萄园式布局。由于葡萄园式的设计较为复杂,没有实地考察很难对它各位置的音效作出判断,其中千秋还留待未来去探索。

在音乐厅中,其实不存在绝对的“好座位”或“坏座位”。更重要的,也许是台上的艺术家和身旁的朋友,以及艺术本身的美。下定看一场演出的决心,或许比选择怎样的座位更为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