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民艺术家”秦怡:“活着,就要拍戏,活着,就不退缩”

 后知后觉无所谓 2019-09-29

“国家给这么高的荣誉,很激动,感受很多,很想流泪……”今天(29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97岁高龄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获颁“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代为在京领奖的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上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说,当老艺术家获悉得到新中国前所未有的荣誉,病床上的她激动不已。

9月29日上午,秦怡在病房中收看颁授仪式,她说:“感谢党给我的这份荣誉,我永远爱我的祖国。”丁阳凯 摄

秦怡是中国影坛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获得几代人的尊重和爱戴。她在8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脍炙人口的形象,用一个个能进入中国电影艺术殿堂的角色,拓宽了人们对中国电影的认知,照见了人们对世间真善美的渴望。她先后获得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终身成就奖、“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上海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十大女杰”称号等荣誉,享国务院特殊津贴。

一辈子为信仰奋斗的共产党员

16岁开始舞台生涯,25岁走上大银幕,秦怡主演了《遥远的爱》《农家乐》《两家春》《摩雅傣》《北国江南》《女篮五号》《铁道游击队》《林则徐》《青春之歌》《海外赤子》等30多部影片。这些鲜明生动感人的荧幕形象背后,凝结着她对电影事业的满腔热诚、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

2011年,记者曾在秦怡家中对老艺术家进行专访,当记者问她最喜欢自己哪几个艺术形象时,若按时间顺序排列,秦怡首先提到的总是《青春之歌》的林红,这个她曾认为自己不适合演的革命者、共产党人形象。“那个时候,我比现在还胖,崔嵬导演专程从北京来找我,希望我演‘林红’。我说,我这样的身材怎么演铁窗里的共产党人呢?”当时,谈起50多年前的拍摄往事,秦怡印象依然清晰。

小说《青春之歌》作者杨沫曾评价:“林红这个人物塑造得很好,特别是监狱这场戏,她鲜明地揭示了共产党员誓死不屈的气概,深深地感动了观众,使不少观众流下了眼泪。当然,让观众感动得流泪,这不是演员创造角色的目的,秦怡同志之所以演得好,更重要的是在于她还给人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而秦怡把角色的成功归功于剧组其他创作人员。“摄影师聂晶虽然年轻,但经验丰富,我和他讨论,灯光一定要打得清晰,要把人拍出棱角感来,不能打表现‘高、大、全’的红光。他把林红拍得很美。崔嵬导演在拍监狱戏时把现场清到只剩下两三个必要的工作人员。说台词时,静得只听到我自己的声音,我说到哪儿,自己就仿佛来到哪儿。我想这样就是演员和角色的‘里外一致’了。”

“可能因为形象关系,大家一般认为我适合演贤妻良母,其实我倒很喜欢演革命者、共产党人,只是给我的机会不多。”用秦怡自己的话来说,她生在封建家庭,却特别“反封建”。小时候,她曾和妹妹一起在她们眼中的封建大家长伯父的门上贴纸条,为受压迫的堂兄鸣不平。14岁,她在四行仓库战场前线为伤员包扎伤口,“有一次差点把伤员摔了,虽然我长得高大,但毕竟年纪还小、力气不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秦怡毅然离家,在重庆、成都的八年里,她成了话剧舞台上的四大名旦之一,思想上也逐渐成熟。

离开“中制厂”后,秦怡成为中共南方局领导下的中华剧艺社骨干。“当时不懂怎样才能入党,只想着能不能做一点工作。”就是在这几年间,秦怡读了不少前苏联作家的小说,也读到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不知道怎么回事,读着读着,我立时三刻觉得这种信仰就是我的信仰。可能是从小那种站在被压迫者、穷苦人一边的立场有了依据。”

1959年5月,“入党不早,但做工作意识很早”的秦怡成了一名正式党员。巧合的是,入党之后,她的第一个银幕形象正是林红——一个正气凛然的共产党人。2018年,上影老艺术家牛犇申请入党,秦怡是他的介绍人,另一位介绍人任仲伦回忆:“秦怡老师对当介绍人非常认真,找牛犇老师了解思想,互相交流……”

外柔内刚的最美女性

从抗战时重庆声名显赫的“四大名旦”之一,逐渐成长为深受人民喜爱的表演艺术家;从16岁毅然离家,在抗日救国的浪潮中开始艺术生涯,到年逾九旬依然活跃在艺术和社会的大小舞台上,秦怡一直是中国人心目中最美的女性之一。她的美来自她端庄大方的外表,更出于她坚毅柔韧的性格和信仰。

秦怡总结自己的性格为“外柔内刚”。上世纪60年代中期,家里,儿子“小弟”突患精神分裂症,她自己被查出肠癌,母亲去世,丈夫金焰卧病在床;家外,社会环境动荡飘摇。 “外柔内刚”的秦怡撑过去了。此后数十年如一日,秦怡悉心照料“小弟”。带“小弟”外出拍戏时“小弟”发病,看见秦怡进屋就狠命打。他人高马大,正好打秦怡的头。秦怡用双臂抱着头和脸,弯着腰,让“小弟”打她的背。“妈妈让你打,你打妈妈的手和臂,千万不要打妈妈的脸,因为妈妈要工作,要拍戏,要接待外宾。妈妈求你手下留情。”后来,秦怡和“小弟”约定他不打人就不再送他去医院。也许是母爱让奇迹发生,二十多年里,“小弟”的病情一直稳定,没再发作。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秦怡先后捐出21万元,刚做完腰椎手术后不久就前往都江堰参加上海援建小学的开学典礼。青海玉树地震后,她又捐出3万元,几乎倾其所有:“我的力量很小,但一定要做些什么。我没办法亲自到灾区去,我做我能做的一点点事。”她在北京奥运火炬传递上海收火仪式上,伸出右臂向灾区人民传达勇气的情景,成为当时感人一幕。

据估计,她向各个方面捐款超过60万元,这对于屡遭家庭变故、长期照护儿子的秦怡来说并不是一笔小数目,而她对此却始终低调。2004年她获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慈善之星”称号。2010年,她在88岁高龄发起并筹资主办了“首届上海中外无声影片展”。“有人说,这种事情不赚钱啊,你干吗要做?但盯着市场的眼睛多了,我想还是需要一些看艺术的眼睛。虽然与国外同类活动相比,我们的第一届还有很大差距,但听到现场观众的肯定,我还是觉得值得。”

作曲家陈钢曾评价秦怡:“她是个Yes奶奶,从来都不会说No。”秦怡说:“哪一样都推不掉,哪一样都很重要,所以每天都很忙。既然我身上还有让大家高兴的功能,就用这种功能多为社会服务吧。 ”

永远在学习的人民艺术家

作为“人民艺术家”,秦怡深信电影饱含的精神力量。从16岁离家去抗战前线,到93岁拍《青海湖畔》,她用一辈子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马兰花开》中能顶半边天的拖拉机手马兰、《铁道游击队》中与敌人周旋的芳林嫂、《女篮五号》中敢爱敢恨的篮球手林洁、《林则徐》中抗击侵略者的女英杰阿宽嫂、《青海湖畔》中为高原铁路梦而奋斗的女科学家等,这些熟悉亲切的银幕形象,激励和鼓舞着共和国的一代代人。

“活着,就要拍戏。活着,就不退缩。”这是秦怡一贯的人生信念。93岁,她上海拔3800米高原拍摄电影《青海湖畔》,亲笔写下剧本并谢绝拍摄替身。“没有那么多可怕的,抗战时我还到过前线,青海以前也去过两次。电影工作者服务人民,就该吃得起苦。”

筹备《青海湖畔》期间,秦怡常说的一个词是“价值”,“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要紧的东西是什么?还是一个价值,就是自己给予这个世界什么。别人不会在乎你得到了多少,而是看你付出多少。”在她心中,干文艺不是“为谋生”,而是“为理想”,这种理想需要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而力量的源头就在观众,就在人民大众。

2017年,观众在陈凯歌作品《妖猫记》中看到了秦怡扮演的老宫女。观众赞老艺术家依旧芳华绝代,秦怡谦称自己过去很少演古装戏,“我们作为文艺工作者,任何东西都学一点,是必须的。我作为一个电影演员,虽然有点经验,但还不够。真正的好演员、了不起的演员,还差得很远。”

记得在秦怡家中采访时,秦怡最为珍视的是一叠写了多年的稿纸,那是攒在她手头多年、打磨很久的一个剧本。

她告诉记者:“原本叫《小修女》,现在改名字了。人物是一对双胞胎姐妹。要拍这对姐妹从十几岁到老年的生活,我想60岁以后我还能演,之前年轻的阶段,我觉得孙俪不错。”谈起电影和角色,当时年届九旬的她依然眉飞色舞,充满期待……

“留给我的时间也许不多了。每天还是有做不完的事,我想,来不来得及做是客观的,去不去做是我主观的。”秦怡的话,记者至今难忘。

栏目主编:施晨露 本文作者:施晨露 顾杰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除署名外由上影集团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