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屏风的二三野史

 liangdatushu 2019-09-29

文 | 明清家具研习社

研习君语

闲看枕屏风上,不如画底鸳鸯

家具 · 故事

STORY-TELLING GATHERING

如果讨论历史上最早登场的家具,可能大家都会有各自的意见和看法。但要说起一出场就让人惊心动魄的家具,那绝对是屏风无疑。

《司马金龙墓漆屏风》 北魏

它一登场,就出现在了荆轲刺秦王的现场。相传被刺杀时秦王一时之间情急不知所措,有姬人用琴音暗示秦王逃脱的方法,后世称为《秦姬曲》。

琴声曰:‘罗縠卑衣,可裂而絶;八尺屏风,可超而越;鹿卢之剑,而负而拔。’王於是奋袖超屏风走,然则秦王之免,姬人力也。乃赐夏无且金,而不及姬人,何耶?”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彩漆画屏风

这里的“八尺屏风”还存在争议,有种说法则是“三尺屏风”,毕竟八尺约等于现在的2.6米的,这种高度除非秦王有武功,那是绝对没法儿一下跳过去的。

因此,后来郭沫若在写《高渐离》第一幕的时候,也选用的是“三尺屏风”的观点,写的是“可超而越屏风浅,可负而拔鹿卢剑”。

而秦王之所以能用上屏风,这也与当时周天子失去威信,诸侯崛起有关。

战国时期 彩漆木雕小座屏

在周代时,屏风是周天子的专用器具,作为等级和权力的象征。这时候出现在天子身后的御用屏风又被人们称为“皇邸”或“斧宸”。

《周礼 冢宰 掌次》:“设皇邸。”

《礼记》:“天子设斧依于户牖之间。”

采用凤凰纹饰彩绘的是“皇邸”,象征神圣与祥和,而绘有无柄的类似斧子形状的样式则是“斧宸”,代表着天子所拥有的兵权。可以说,屏风出现的时候就有着皇权的光环了。

清 红木雕云龙纹三扇案屏

像唐太宗李世民,就也用屏风来进行过政治作秀。

他在寝殿屏风上密密麻麻的写上了全国各州县的官员干部资料,既是实用的人事资料,更彰显了他的勤政。

南唐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列女仁智图》中的屏风

在汉代以后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屏风才开始逐渐地传入到了权贵、官宦的家中,样式也更加多样化了起来。

从汉之前的独扇屏,逐渐出现了多扇拼合的曲屏,也称连屏,或叠扇屏;从外观上来说,则可分为座屏和围屏。

座屏,也就是屏风下面带有底座,屏面按照连接的方式可以分为连坐式和插屏式。

明 黄花梨福禄寿十二扇五抹大屏风

围屏就是没有底座、能折叠的屏风,常折曲成锯齿状用来分隔空间,并可经常变化,一般都是偶数的屏面。

由于围屏,能随时开合折叠移动,比墙更灵活通透,也比帘子更庄重静美,有处处从容的风范。

至于挂屏,则是明晚期才渐渐出现,功用上也和前两者有了较大的区分。

白居易-素屏居士

在屏风装饰上,汉代时屏风多以木板上漆,加以彩绘。纸张发明之后,则多用纸糊,上面画各种仙人异兽等图像。

汉代《盐铁论》提到当时富户,“一屏风就万人之功”,虽然有些夸张,但上等屏风的费工费力可见一斑。

到了后期,在权贵们的审美影响之下,用了云母、水晶、琉璃、绢素、竹藤等材料,在镶嵌工艺上,用了象牙、玉石、珐琅、翡翠、金银、螺钿等贵重物品,极尽奢华。

清康熙 款彩富贵寿考花鸟博古折屏

晚明至清 园林仕女图嵌螺钿黑漆屏风

每扇高247厘米 宽41.7厘米 厚1.4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像玉屏风、雕镂屏风、琉璃屏风、云母屏风、绨素屏风、书画屏风等等,不胜枚举。

就连李商隐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写月宫嫦娥,诗中以云母点缀的屏风,更是灿如银河,引人遐想。

三国时吴主孙亮命人作金螭屏风,并绘有瑞应图一百二十种;蜀主孟昶晚年借屏风炫富扬奢,干脆就用屏风造了间屋子——“以画屏七十张关百纽而斗志,用为寝所”,称之为幈宫。

后来长安有个名如其人的富豪王元宝,花钱造了一座高楼,楼前“以银镂三棱屏风代篱落,密置香槽自花镂中出,号含熏阁”,骄奢之气扑面而来。

而在现代,屏风也曾刷新了过一时的中国古典家具拍卖记录。在1996年的那场拍卖会上,布鲁斯·代顿以110.25万美金拍下了这张珍贵的屏风,引来无数风潮。

其实,古代民间的屏风大都崇尚实用朴素,陈设素屏者众多,自魏晋以来,风气更盛。

褪去权利奢华光环的屏风,则成为了文人墨客抒情表意的工具,变得柔软而多情了起来,这众多诗人之中,白居易对屏风的喜爱是出了名的。

白居易小时候身体瘦弱,但很聪明,全家人都喜欢。他长到半岁时,母亲不断抱他到屏风前看画,给他念画上的字,他都暗暗记在心里

随后,只要大人念出屏风上的字,他就能指出那个字来。因此,白居易从小就被邻居视为神童。

后来,他甚至直接以素屏居士自称,一首《素屏谣》,更是向世人昭示他不随世俗的品性。

素屏素屏

胡为乎不文不饰,不丹不青?

当世岂无李阳冰之篆字,张旭之笔迹?

边鸾之花鸟,张璪之松石?

吾不令加一点一画于其上,欲尔保真而全白。

有好事者将这位素屏居士雕绘在屏风之上:

须白面微红,醺醺半醉中。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

卧疾瘦居士,行歌狂老翁。仍闻好事者,将我画屏风。

这种素屏,其实就是一种不施彩饰的白色屏风。相比于前面的“画屏”而言,别有一股不染一物的超脱之美。

它精美、古典、静默、掩映,自然而然与文学结缘。

明 杜堇 《听琴图》

明代时文人的屏风上,也依旧多为“素屏”,这正是他们对内在独立精神的独特要求。

唐寅 《茅屋蒲团图》局部

比如明代四大才子中唐伯虎和文徵明的图卷上,舍内人端坐茅屋上,以茂林硬竹,象征文人的气节。而有意思的,正是背后屡屡出镜的洁白“素屏”。

另一极端是“皂罗糊屏风”,因为古人认为五色损目,只有黑色是养目的,所以南唐时期还曾有黑色屏风。

苏东坡-砚屏往事

与最开始防窥挡风的大型屏风不一样的,是后期逐渐出现了小型的枕屏和桌屏。

像南宋末年有个叫王茂悦的人,为了确保自己官运亨通,从福建市舶一职归来后,向权臣贾似道献上了“螺钿卓面屏风”十副,上边还“图贾相盛事十项”,末尾写上一段赞语,宰相大喜,每次宴请宾客,都要拿出来炫耀一番。

清 画花卉玻璃桌屏

除了枕屏和桌屏,相传由东坡与黄庭坚为了防止日光或烛光投射墨汁带来余光伤眼而做的砚屏,同样受到了文人的欢迎。

宋文人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中记载:“古无砚屏,铭砚多镌于砚石底部和侧面,苏东坡黄山谷始作砚屏,砚铭既勒于砚,又刻于屏,黄山谷有‘乌石砚屏铭’”。

明 黄花梨砚屏

古人惜墨,墨汁经风一吹容易干涸,故将砚屏置于案头书桌一开始是为了给墨汁挡风用,既小巧玲珑,又增掭了书卷气息。

慈禧-铁花屏风

慈禧与屏风的故事见于《清朝野史大观》,其记载,当时宫中贿赂风行,宫廷近臣及外省官员,觐见皇帝,或进献,或观剧,都要像内侍行贿,称之为“宫门费”。家境不太富裕的,往往要搭上俸禄,家境贫困的竟因此而丧命。

清康熙己巳年 (1689年)

髹漆加彩群仙祝寿图十扇屏风 《己巳歲孟秋月》款

光绪二十年,有一位名叫刚毅的大臣进入军机处,他向慈禧太后进献了制铁花屏风十二面。

制铁花工艺兴起于康熙年间安徽芜湖,在当时非常独特。因为慈禧太后收到的贡品实在太多了,懒得一一查看。

刚毅见自己的贡品没有引起慈禧的注意,就向慈禧的贴身内侍行贿;内侍便将屏风置在慈禧上朝必经的御道一侧,在慈禧御辇经过时便奏道:“刚毅进屏风,铁花殊精奇,老佛爷曾览否?”

由于此物实在精美绝伦,慈禧鉴赏一番后,越看越喜欢,便命内侍把屏风搬至寝宫。而刚毅,从此受到慈禧的赏识,“眷遇益隆”,很快就升任军机大臣兼礼部侍郎。

清末 刺绣花鸟四扇屏风

制铁花屏风的风采如今未能得见,而故事真假也难以分辨,但屏风的珍贵性却由此可知。

清雍正 御制黑漆描金山水楼阁图七扇屏风

而在屏风的一步步更替中,读屏风的历史,似乎也窥见中华五千年的一角。

而这些屏风里的故事,记载了汉唐的华章,魏晋的风骨,宋明的文雅,清时的奢华,屏风表现的气节和精神也随之映入脑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