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 | 画格高古 笔墨出新——记山水画家张建华

 石岩里_牛歌 2019-09-29

艺术家语录

人类的历史和文化,

就是在这种既要面对现实,

又想超越现实的矛盾现象中,

构成了它巍巍壮观的历史画卷。

——张建华

艺术家简介

张建华

张建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著名山水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吉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长春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长春市工商联书画行业商会会长。

■主要艺术成就

《高原暮色》全国第十届美展入选获优秀奖。

《安居》入选全国第十一届美展,并被收藏。

《高原牧趣》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入选。

《家山秋染》西部辉煌全中国画展入选。

《大岭记忆》全国第八届美展入选,入选1998中国山水画展。

《记忆丰碑》反法西斯胜利五十周年国际美展银奖。

《秋色染家乡》全国教师优秀作品展优秀奖。

《家山大喜图》吉林省建党八十周年一等奖。

《大岭记忆》庆祝人民政协成立五十周年书画作品展。

《国画山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一周年作品展二等奖。

《墨洒高原沃土情》入选全国政协作品展,并被收藏。

《林》中华扇面艺术展获银奖。

《春山飞瀑》中韩国际交流展二等奖。

“鲁艺杯”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教师作品大奖赛中,被评为优秀奖。

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日本仙台美术馆收藏。

1999年-2000年,先后多次在日本仙台举办个人画展。

2000年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主讲《山水画艺术》并出版教材光盘。

2006年11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传承与开拓》当代山水画八人作品展。

2008年7月参加“对话园林”中国实力派画家邀请展。

2009年6月于中国美术馆《无声的呼唤》——贾又福先生从艺50周年回顾展暨学生优秀作品展。

《大岭记忆》《高峡出平湖》《山静凝神气 泉高识道源》《戏雪枝头鸟鸣山幽》《家山秋染》《山村浴雪图》《白山飞瀑》《秋山寻幽》《山村初雪》《记忆丰碑》发表于《文艺研究》2000年第四期上,并在此次同时发表了《山水画创作随感》——神游之境论著。

《吴家崖之春》《寂静山村》《村落门家河村》《沟壑春深》发表于贾又福山水画工作室写生篇。

《静居》《农闲图》《暮色》《暮归原上》《家乡泥土亦芬芳》发表于贾又福山水画工作室创作篇。2003年12月于中国美术馆、山东美术馆举办贾又福山水画工作室教学成绩汇报展。

画格高古 笔墨出新

—记山水画家张建华

·画 格 高 古 笔 墨 出 新·

不知道为什么,提起画家张建华,人们总是会说他是画坛的后起之秀。从年龄上看,他1960年出生于吉林省四平市,如今年过半百,自然不是空过岁月。而实际上,活跃在当今画坛上的很多青年画家,都是他的学生,这不仅仅因为他在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美术,更主要的是他的绘画实践和艺术成果,影响着一众学生弟子。人品、画品,理论、实践,眼界、成就,无一不是同龄人艺术家中的佼佼者。

作品展示

中国绘画艺术不仅是一个艺术品类,还是一种中国人哲学思考的外化,人格即画格,是中国艺术家信奉的一条箴言,张建华就是一个一直坚守这个信条的人。他痴迷传统也紧随时代;他勤于思考又不断探索翻新。他是一个中国绘画的传灯者,桃李满园;更是一个硕果累累的画家,画作不断进入人们的审美眼界。

作品展示

如果你打开百度,输入张建华的名字,会有若干个叫张建华的画家入选词条,但在图片搜索中,众多国画图片中,那些画风古朴,生机盎然的画作,一定是吉林张建华所作。这就是风格,这就是标签,这就是艺术风格的独特魅力。“志存高远,行于足下”不仅是为人的立身之本,更是一个画家成功的信条。在吉林省的中国画画家中,张建华“志与行”并重,思考与实践携行。他的国画作品在继承传统绘画品格的同时,又突破了传统技法模式,在笔墨技巧上主要以积墨、泼墨、破墨为主,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一般来说,谈创新,肯定基于传统,如果没有传统,创新的根基便不存在。他曾论述道:“我们常常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比作长河,其本意是在于社会进程的承前启后与连绵不断,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总是与它的前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漫长的岁月中向往美好、追求光明而上下求索的精神沉淀。可以说,它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这就是传统。”

作品展示

所以,跟张建华谈绘画,他首先谈的是传统,是传统的优势、传统的精华。他跟你谈展子虔的命意深远、造景奇绝,“咫尺之间,具有千里之势”。他跟你谈李思训的金碧辉映、繁巧智慧,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造理入神,适得天趣。他点评五代两宋,兼论元明,一路聊下来,一部中国绘画史,在他娓娓的叙述中徐徐展开。不看其画,但听评画,就已经如沐春风了。反观张建华的画作,或平林远黛,或竹石茅亭,其笔墨苍秀,不染尘埃。颇具元人倪瓒、明人董其昌的韵致,但仔细推敲,笔法墨法,均自成一格,不似前人。

这,恐怕就是继承中的创新吧。

张建华的绘画实践上,其传承风格可上溯到隋代的展子虔、然后由唐宋文人画一路走来,经过国画大师黄宾虹、李可染一变,形成了张建华今天的绘画风格。黄宾虹说:“自来以画传世者,代不乏人。笔法、墨法、章法,三者为要,未有无笔无墨,徒袭章法,而能克自树立,垂诸久远者也”。张建华的作画,追比前贤,每一笔,每一幅都有前人的痕迹,又不完全相似于前人。他在绘画选材上多以西北黄土高原为主,他把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斑斑驳驳的那些历经风雨侵蚀后的苍茫与厚重,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画法上,重视“神”与“气”的结合,重现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精义。在画面铺排上,他主张“以小观大”,有评论者说,他把高远、平远、深远、阔远巧妙地运用到创作之中,在苍茫的山色中,营造出一种高山流水的“势”,这种“势”使画面富有了节奏的变化,在静止的画面中呈现出一种“起伏开合”的动势之态。正是这“势”的存在,才使画面在一种暗含的“劲道”、一种无形的力的支撑下浑然天成。所以,欣赏他的绘画作品,有一种贯穿今古、追比前人的特质,那是来自于中华文化特有的艺术气质和人文底蕴。

作品展示

国画大家潘天寿曾说:“书画家的成败,全在笔墨,是笔墨决定了艺术水平的高下和格调的雅俗。但笔墨的灵魂,不是技巧,而是心灵。心灵是人格、学养与技巧功力酿铸成的,心灵会依着情感的变化,自然而然地表现在书画艺术上。所以说:书画如其人。”这番话明示了笔墨的特质和书画艺术的关系。张建华对此领悟颇深,所以,在他的笔下,“锥画沙”“屋漏痕”等前人总结的经验,处处皆是,运笔之处,力期清新,气韵苍润。中国画艺术,是文人灵魂的外化,笔墨只是个载体;其特性和功能,是在心性和情感的作用下,才能显现其神奇的变化功能。比如进入“人与笔墨不二”、“心与笔墨不二”的悟禅境界。

“画须有古意,而笔墨当随时代”,张建华如是说。理性与感性,是画家在绘画技巧之外,常常遇到的问题。张建华却常常把自己对于人生的体验与思索注入绘画的笔墨之中,由此使他的作品不仅有其艺术力量,还具有理性的深度。他教学则呕心沥血、择其良木而善成其材;作画则风骨卓然,纳万千气象于笔端。张建华创造的这种介于工笔与写意之间的山水画的新文本,必然承接前人,而启迪后学,观者必感华夏之风,浩荡吹来。

特约主持

张耀辉

资深媒体人

多年来从事文化艺术传播工作。曾于数十位艺术家对话,专访文字及艺术鉴赏与纵深挖掘之大成。现致力于传统文化与道学的研究和传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