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与“文学圈子”(国庆七十周年征文)

 吴越尽说 2019-09-30
我与“文学圈子”

沈文荣



    也是国庆征文,但那是在35年前。

    1984年《新华日报》举办国庆三十五周年征文。当时我在松陵职工业余学校进修,业校金老师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着我,于是我欣然写下了报告文学《烛光》。数天后,此文居然在7月23日《新华日报》四版头条刊登,继而又被评为省征文二等奖,并被收入《新华日报好稿集》。

    很快,文化馆徐文初、张明观两位老先生找到我,动员我加入吴江文学工作者协会(作协前身),从此,注定我与“文学圈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认识文友阿庆,说来也颇具喜剧色彩。当时,我收到了来一封自芦墟的信件。我想我没有芦墟亲戚,疑惑中打开信封。一看,寄信人是沈荣庆,里面是《苏州日报》的退稿,是副刊编辑尹平张冠李戴错寄给了他,而他十分认真又热情地将我的退稿邮寄给了我。阿庆成了我一生中的第一个认识的文友。

    1985年底,芦墟成立汾湖文学社,丁石和阿庆盛情邀请我参加成立大会。会上,我代表松陵业余作者祝贺大会成功召开,并表示向“汾湖”学习。会后,松陵文化站长黄君垣与我商议筹建松陵镇垂虹文学社事宜。尔后,我四处奔走,串连了徐振琪、严更楼、刘景德、陆如贵等十余人,积极筹办。

    1986年6月18日,松陵镇垂虹文学社在松陵公园内东侧二楼——当时的松陵文化站会议室正式宣告成立。

    第一期《垂虹》随之应运而生,她是垂虹文学社的期刊,每年四期,为季刊。

    初办《垂虹》,其难度与艰辛,仍历历在目。当时社员都是文学青年,大多没有钢笔字变铅字的经历。递交上来的初稿,是方格纸那已是挺不错的了;大多是信笺,甚至是练习本子上撕下来的纸张。有的句子不通,有的错别字连篇,其修改过程,十分吃力,但我觉得,社员们推荐自己当上了《垂虹》的编辑,这是大伙对我的信任,我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和义务,因此我始终乐在其中。

    我不会忘记,有一社员的作品几经修改,在社刊《垂虹》上发表,终于实现钢笔字变成了铅字的梦想,为之兴奋不已,由他自己朗读,精心制作成磁带的动人情景;

    我也不会忘记,有一社员写了几十万字,往外投稿石沉大海,经我与他几经琢磨,终于在《苏州日报》副刊上发表作品后的激动心情;

    我更不会忘记,当我们的某个社员的处女作在省内外刊物上发表时,大家奔走相告,共同分享一份快乐,共同分享一份自豪的热烈场面。

    多年来,垂虹文学社被苏州大市、吴江区(市)评为“十佳文学社”“优秀文学社”。

    2007年,垂虹文学社获“江苏省优秀社团”光荣称号,垂虹文学社成为江苏省惟一获此殊荣的群众文学社团。

    诚然,垂虹文学社前进的历程也并非始终是一帆风顺的。由于种种原因,垂虹文学社也经历了一些曲折和磨难,也曾走过一些弯路。

    有一段时间,全国都在搞什么征文大奖赛,一时成为风潮,一个不知从何而来的文学骗子意欲将《垂虹》成为其骗钱工具,竟也想搞什么全国征文大奖赛,其行径也得到了某些人的首肯。为此,我奋而离开“垂虹”。最终该人引起了警方的关注,此事才不了了之。

    不知何果,有一个阶段,文化站要我放手《垂虹》编稿,但欲接替我的“那位”,也太不争气,拖了月余,仍未编辑好稿件,其实是根本未编。时间紧迫,其人想草草了事。时为文学协会理事长及垂虹文学社副社长俞前先生坚决不同意,他说:凡是上《垂虹》杂志的稿子,每一篇必须有沈文荣先看过。掷地有声。稿子重新交到我手上,一看,竟然一个字也未改动。我突击修改了一个通宵,终于在第二天,将初稿送进了印刷厂。

    两次打击,我对文学产生了厌倦情绪,意欲放弃。期间我迷上了麻将,将很多时间消磨在牌桌上。是俞前等文友们和张明观等老师的苦口婆心劝说,终将我从牌桌拉回到了书桌。

    我诚恳表示,从今往后,我永远不言放弃。

    这是因为文学这枝荆棘中的蔷薇所散发出来的迷人幽香,以及那份对文学难以割舍的情结,深深触动和感悟着我;更是因为作家的良知,以及对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鞭策、激励着我,使我战胜了懒散、挫折与自我。

    垂虹文学社社员因文学社所具有的独特条件与城关镇的优越环境,同时也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大多加入了区作协。因而垂虹文学社好似作家协会松陵分支机构。作协会议精神我们认真传达,作协活动我们积极参与,作协的工作我们尽力支持。作为垂虹文学社负责人的我,多次向作协主席郑重表态,松陵的文学氛围我们倾力打造好。

    人生一世,能结交多少能说心里话,又没有利害冲突的朋友;我想那就是我的文友、我的文朋好友。他们助我写作,他们解我困惑,他们给我慰藉……

    多年前,内人小恙,住进了医院,为不麻烦亲友,我严封消息。不经意中,竟被文友阿庆知晓,其探病于百忙,还送来花篮水果。我白天在打工,不回家,直到晚上去医院陪侍时,问及花篮,妻方告知我,那是你写文章的朋友阿庆送的。顿时,一股暖流透彻我的心底,感激之情真是难于言表。

    认识俞前,当时他还在轻工公司工作。我则在纺织电器厂上班。两个单位隔着一条马路,他时常到我车间小坐,谈得更多的竟然是写作。这在现在看来是太“迂”了,但这是千真万确。俞兄好客,当时结交了不少文朋诗友。记得一天,天下着大雪,有三五个上海文学青年要到他家做客,我毛遂自荐当烧菜师傅。此后,俞兄见人总说我好,常夸奖我手艺高超,因而圈内都知道我善烹饪,其实徒有虚名。由此,我还多次为文友聚会掌勺。

    每年,文学协会(作协前身)都要召开联谊会或笔会。八九十年代开会是不管饭的,中午由自己解决。文友们就AA制,买了酒菜上我家聚聚。记得有一次,我在家中灶头上自制酱鸭,灶膛里的柴火烧得太旺了,锅子上烧出了一个洞。我急得头上直冒汗,但也没法停下来,只得继续翻滚鸭子。烧出来的酱鸭半生不熟,还带有烟火味,可是文友们却赞不绝口,说从来没有吃到如此鲜美可口的酱鸭。多年之后,还时常有人牵记那只酱鸭,说:“啥辰光,你沈兄再翻滚只当年的酱鸭吃吃。”

    每年,作协组织采风活动。

    搜索记忆:你我搏击于普陀山千步沙海浪之中,徜徉于太湖山水之间,游弋于富春江之上,驻足于天目湖之畔,穿梭于莫干山林间小道,夜宿于太阳湖大花园别墅……领略大自然风光,饱阅吴越风情。回忆往事:聚餐店家,欢声笑语;歇息客栈,谈心交流;曲径通幽,情感交融……。

    那诸多醉人场景与迷人章节,至今,历历在目。

    是文学的缘由,也是文友徐振琪的推荐,2002年,我受聘于松陵工商分局。当时我是作协秘书长,单位负责人在向来宾介绍时,总替我海吹,说我是文人,吴江大作家、吴江作家协会秘书长。这些吹嘘,着实让来人肃然起敬。是文学的缘由,加之我本人工作认真负责,我在工商部门整整打了13年的工。现仍在区民营科技企业协会发挥余热。这都因我是“文学圈子”中人而产生的效应。 

    “百年修得同船渡”,进了“文学圈子”,让我和文友们彼此相识并相知。一声“沈兄”,它使我倍感亲切,让我珍藏着一份牵挂,永志不忘;一声“大哥”,它使我热泪盈眶,让我感受着一份馨香,温暖许久。十分庆幸的是我们彼此之间对功利看得很轻。很轻。而对友情却弥作珍贵。珍贵。

    承蒙诸位文友的信任和抬爱,我担任了第二至第六届作协理事会理事。我可骄傲地说:我陪伴了吴江区作家协会的成长与发展。

    回顾走过的路,我应该一如当初勤奋笔耕,作为一名老作协会员,我衷心祝愿,吴江区作家协会青春永驻。
    
    2019-09-2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