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海南,历史悠久。海南文化,源远流长。 椰雕、黎锦、制陶、藤编、椰胡、东坡笠……千百年来,海南岛丰富独特的资源被一代代勤劳智慧的岛民加以利用,不断创新,演变出许多令人称奇的民间工艺。有一群人,为了民间工艺的传承,默默努力着,成为现今不多的海南民间艺人。他们中,有的因技艺精湛被评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的凭着一手绝活儿在国际大赛中屡获大奖。他们用手艺讲述着海南故事,用手艺传承着海南文化。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海南5位民间艺人(黎族双面绣符秀英、黎陶黄玉英、民间剪纸马萍珠、海南椰雕吴名驹、藤竹编陈桂红)将祝福融于双手,将热爱汇于指间,用他们最引以为豪的技艺制作出一个个精美作品,向祖国深情表白。 白沙黎族自治县境内的自然风光。南海网记者 李昊 摄 黎族双面绣符秀英,一针一线诉说美好生活。南海网记者 李昊 摄 时至今日,符秀英依然固守着从祖辈那里流传下来的技艺。南海网记者 李昊 摄 勤劳的黎族妇女在织好的布上用刺绣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黎族刺绣。黎族刺绣分单面绣和双面绣,其中以白沙润方言区女子上衣的双面绣最为著名。来自白沙黎族自治县的符秀英今年54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她是白沙目前唯一同时掌握黎族传统纺、染、织、绣四大工艺的传承人。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绣了一幅《龙凤呈祥》作品。”符秀英告诉记者,龙和凤代表着吉祥如意,她想用黎族传统的双面绣技艺,表达对祖国的祝福,祝愿祖国越来越好。 符秀英与双面绣的故事,要从她的外婆说起。 符秀英准备用祖辈流传下来的技艺为棉线染色。南海网记者 李昊 摄 符秀英用祖辈流传下来的技艺为棉线染色。南海网记者 李昊 摄 符秀英展示自己绣好的黎族双面绣《龙凤呈祥》。南海网记者 李昊 摄 “白沙妇女世代织锦,我的外婆也不例外。”符秀英说,7岁时她开始接触黎锦双面绣,那是外婆留给她的美好记忆。“那时,外婆早上三四点钟就起床,一边煮饭,一边在炉台边借着火光一针一线地绣。外婆的绣品,特别美。” 2005年,符秀英回老家牙叉镇儋州村看望大姑妈。那年大姑妈80多岁,她对符秀英说:“跟着我学双面绣吧,我已经老了,如果哪一天走了,就再没人教你这门手艺了。” 符秀英的大姑妈符明兰是白沙远近闻名的双面绣高手。为了不辜负大姑妈的期望,符秀英拿起了针线,开始和大姑妈学习传统双面绣技艺。学了仅两个月后,大姑妈就去世了。 大姑妈一心想着传承技艺,符秀英在心里暗暗决定:一定要把双面绣学好,圆了大姑妈的心愿。那几年,符秀英走访白沙每个乡镇,只要听说哪里有好的图案,她就坐车去找、去跟人家借,借回来就复印,然后按照图案摸索着绣。功夫不负有心人,符秀英的技艺日渐成熟,她的作品图案生动、色彩鲜明。 黎族双面绣《龙凤呈祥》。南海网记者 李昊 摄 白沙黎锦。南海网记者 李昊 摄 白沙黎锦。南海网记者 李昊 摄 时至今日,符秀英依然坚守着从祖辈那里流传下来的技艺。一朵朵的棉花,手工纺成细细的棉线,与黄姜等天然材料一起放入水中用柴火煮,反复地浸泡后,棉线被赋予了深浅不一的颜色。“双面绣不是先画图案,而是拿起针的时候就要在心里勾勒出整个图案。” 当地时间2019年9月6日下午,“黎锦经纬记:守护与传承——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与传统游戏、方言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开幕。此次活动由海南省人民政府指导,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海南选派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符林早和符秀英、胡春芳、陈丹、黄丽琼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以及来自三亚市海棠湾区的青年代表吉菊莲和10岁小女孩伍羚瑜现场展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四大技艺。 符秀英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针对黎锦纺染织绣技艺进行了专题发言。“有人说,是我让世人看见了黎锦双面绣,我想说的是黎族双面绣成就了我。我要让更多人看到黎族双面绣的美,让这门传统技艺不断传承下去。” (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白沙9月30日讯 南海网记者 任桐) 新闻多一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