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说介入手术是微创或无创操作,凭什么做到无须开刀这一点的?

 王芳军教授医家 2021-08-19

为什么介入能够做到微创甚至是无创?

如果看过我前面发表过的文章,相信读者会有一些基本的了解了。
简要说来,介入医生做手术时,能够做到微创甚至是无创的关键,就是借助了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而外科医生做手术,如果不开刀,就不可能看到体内的病灶,更不可能将病变组切取出来;即便是目前有了腔镜的帮助,手术切口大大地缩小了,但完全不用刀还是不可能的事。
正因为有了影像设备的引导,介入医生们个个都像“二郎神”一般,拥有了洞穿人体、明察秋毫的“第三只眼睛”;也好像是有了孙悟空所拥有的“火眼金睛”一样,隔着肚皮就能看到体内的病灶。

DSA机是最常用的介入引导设备,是我们的“火眼金睛”

影像设备对于介入手术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影像设备对于介入手术的重要性,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点:

第一,无须开刀就能清晰而准确地定位病灶,因而就再也没有大切开而进行诊断性“探查”的必要。

第二,保障了介入操作过程中的实时监控,没有视觉盲区,治疗的目标明确,因而可以“指哪打哪”。

在DSA机下,隔着肚皮看到肝内癌灶是很轻易的事

第三,导管等介入器材能够从生理腔道(此类操作可达到无创的目标)或血管内自由行进,从来就不会“迷路”,因而能够从对病人伤害最小也最方便的部位进入,实现“远道施术、管针远达”,避免伤及重要器官,避免华佗“头痛医头”一定要开颅而被曹操猜疑处死的悲剧。

输卵管不通引起不孕,介入入路是经阴道子宫的自然途径,没有创口

第四、只需要一些穿刺针、导管、导丝等细小的器械,通过“灌注、栓塞、引流、扩通”等简单操作就能完成复杂疑难疾病的诊疗,而且非常“靠谱”。

我曾经创作过一首顺口溜:“影导介入准头高,管针远达诊又疗,创伤轻微显奇效,灌堵引通病魔消。”这首顺口溜的确形象而简明,希望各位读者都能够喜欢。

介入微创能够“微”到什么程度?

介入的“微创”可不仅仅是一个噱头。我们都知道,内科疗法常被说成是“无创”,但内科疗法中所应用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还得要使用或粗或细的针头将药物注射进去,这些针头也常常会让孩子们觉得“恐怖”,只是我们大人觉得可以忽略不计罢了。
介入诊疗通常只是用一根比上述的针头略粗(多数也就1mm左右)而稍长的“穿刺针”,刺入皮肤和皮下组织从而进入血管或某些病变的器官而已。穿刺前,可以用刀尖切一个2mm左右的小切口,或者根本不需要切开(如果后续没有较大的器械需要进入的话)。而在做这个小切口前,也会用前述的注射针头在皮下注射一点点局部麻醉药。患者其实只需要接受一点皮下注射时的疼痛,创伤切口也就是那么1~2mm大小,术后并不需要缝合。您看,相比于外科手术来说,介入的创伤是不是也可以“忽略不计”呢?

介入穿刺针只是毫米级,比肌肉注射针头大不了多少
还有一些介入操作,可以通过自然的孔道进入,如经口、经鼻、经肛门、经阴道或尿道等,根本就不会有伤口。所以,有人说,介入的“微创”不太准确,应该称为“微侵袭”,因为,它不一定会有创伤,只不过介入操作会有器械进入人体这样一个人工干预过程,患者多少会有一些害怕或者不适应而已。

食道癌植入支架以恢复进食是经口途径,也没有创口
当然,有个别介入操作会需要切一个1~3cm的小切口(如输液港和临时滤器植入),这是因为需要在皮下植入它们的套件所致。这些就属于介入的特例了。

外科开放手术还有发展空间吗?

应该说,介入放射学的微创理念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外科学的发展。目前外科手术在应用腔镜技术的基础上,在许多手术中也将手术切口从动不动几十公分大大地缩小到仅有几个公分的小切口了,“微创手术”的提法逐渐兴盛起来。不过,目前的外科腔镜领域的“微创手术”与介入的“微创”基本上还有一个数量级的差距。
介入的微创理念对外科开放手术更直接的影响是,越来越多的手术医生特别是血管外科医生直接接受了介入诊疗的方法,主业就是搞介入(或称为腔内手术)了,而大开放式的外科手术已经越来越少做甚至是不做了。
当然,传统的开放式外科手术还有存在的必要,甚至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比如说,有一段肠管坏死了,还得通过开放式外科手术把它切掉,并重建有活力肠道的完整通路,目前象这样的工作是无法通过介入的方法完成的。
应该指出,介入手术的普及并不能完全代替开放式手术,只是丰富了治病救人的渠道和途径而已,为更多的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本文根据以下两本科普书籍的相关内容整合修改而成

巧用光和影,病魔难遁形

影像让“看病”变得如此简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