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畔》:爱的尽头,该有坚守

 小天使_ag 2019-09-30

1

或许是因为懒,或许是因为执着,在读书的问题上,我有时候会刻意回避小说。

自己看小说,非得一口气看完不可。自己太急于想知道,事情到底是如何发展?究竟在这样的发展下,是不是自己预想的结局呢?

正是这样容易被剧情牵引,非得一口气看完的劲儿,憋得我,每次看完一部小说,都觉得消耗掉了很多真气一样。

不喜欢这样“费力”读书的感觉,喜欢轻松自然。小说,太容易让我身处其中,被人物和情节所牵引,就少了对小说本身的解读和反刍。

而看东野圭吾的小说尤其如此,环环相扣,层层推理,意识不自觉被牵引。

《湖畔》是一年多之前看完的,之所以现在才提笔写些感受,我想除了要写作,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在自己所处的人生阶段,《湖畔》所涉及的议题,是我必须考虑的。

《湖畔》:爱的尽头,该有坚守

图片来自网络

2

东野圭吾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甚至是他的狂热粉丝。

的确,东野的推理小说除了层层抽丝剥茧,还原事件真相之外,他挑战不同的叙事方式让读者觉得趣味盎然。其畅销书《解忧杂货店》就是典型中的典型。

开始,读者感觉自己有些摸不着头脑,继续下去,就好像看了一场极具风格的电影。跨时空对接,蒙太奇式的场景切换,让叙事达到了“逻辑推理,情节构思,暖心故事”完美组合。让读者在内心治愈的同时,体会到了推理小说的极大趣味满足。

《湖畔》让我再次看到了东野圭吾的写作企图。他不满足于推理小说中严密而冰冷的“机关”设置,而是在不断尝试更新颖的叙事观点,大量的笔墨用在描述整个案件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等。透过这些,挖掘其背后的复杂人性或心理。

《湖畔》:爱的尽头,该有坚守

图片来自网络

3

《湖畔》讲述的是,并木、藤间、关谷、坂崎四家人,为了各家四个孩子备战私立初中的考试。四对夫妻、四个孩子,还有老师津久见一起到姬神湖边的藤间家的别墅里复习功课。

四个孩子中,只有并木章太的爸爸俊介不是亲生父亲。并木俊介和他的妻子美菜子之间除了必要事物的练习,似乎也并无什么深层的感情。而俊介下属兼情人,高阶英里子的出现,才让剧情开始了真正的发展。

当天夜里,俊介因有事离开别墅,后又突然返回,发现了倒在他们夫妇房间的英里子的尸体。美菜子坦白,是她杀死了英里子。开始,俊介让美菜子去自首,却遭到了在场其他所有家长的极力反对。最后,俊介在他们的说服下,和美菜子、藤间等人一起毁灭证据,沉尸湖底。

故事采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了多个人对案件的隐瞒过程。其间,俊介这个“继父”身份的角色与其他家长保持了距离,而作者运用这关系上的距离感,合理制造出他不断追问事情真相的第三人称叙事。

通过俊介对这群“病态”父母的观察,看到了一群为了孩子的顺利考入私立初中,不惜献出身体换取校方人员泄题机会,不惜牺牲自己的道德操守,掩盖事实,毁尸灭迹,甚至做好了集体做假证的准备。

《湖畔》里并没有清楚地说明杀人凶手是谁,但作者用客观描述把目标指向了美菜子的儿子章太。而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也很符合一个小学生的心理。

孩子没有大人的那么多功利欲望,只想要一个和睦且健全家庭。他只想从家庭“入侵者”的手中夺回这个可以给他完整亲情的“父亲”。

其中表现出的荒谬和扭曲,让人深感“可怜天下父母心”,也不仅让人深思。

《湖畔》:爱的尽头,该有坚守

图片来自网络

4

在新闻或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乏听过很多,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母亲割掉自己的肝脏,或付出自己的生命。

让我们最为震撼的恐怕就是2008年汶川地震中那个为了保护自己还在吃奶的婴孩儿的母亲。当楼板砸下的瞬间,跪在地上,用背顶住了楼板,胳膊柱在地上,用整个身子为孩子搭建了一块儿小小的“避难地”。最终,这个孩子得救,而救援人员搬开楼板的刹那,那位母亲仍旧保持着这个姿势。

这让多少人为之动容,感叹。没有什么情感能够像父母之爱那样无私和纯粹。

父母之爱,爱得无私,为了孩子,挖心掏肝,不惜生命。看似,舐犊之爱,无需底线。生命都可以不要,还有什么不可以呢?

血脉之情,舐犊之爱的尽头,若没有坚守,我们所给予孩子的“爱”究竟是什么?我们所给予孩子的“爱”是不是孩子所想要的呢?

在做了母亲之后,也会觉得自己和之前不一样了。在面对孩子时,能够激活自己的所有能量。为了孩子,舍得花钱,舍得花力气,舍得放弃自我,舍得……,好像为了孩子,没有我们舍不得的。

《湖畔》:爱的尽头,该有坚守

图片来自网络

可是往往,就是在这样的舍得与付出中,我们已经绑架和操控了孩子的人生。我扪心自问,我这么舍得与付出是为了什么?

我想,我肯定是为了孩子。这毋庸置疑。

是为了孩子的什么?

为了孩子有更好,更远大的前程。这更加确定。

你所谓的“远大前程”是什么呢?

一份好工作,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其乐融融,一帆风顺。

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远大前程,这几乎是所有家长的本能。

但我们忘了,爱孩子,不是倾尽自己所有,为孩子铺一条路,而是需要把他养成“体力强盛,头脑聪明,情感丰富”的健全人,而这个“健全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所要走的路,甚至自己开辟出一条他想走的路,甚至他还会自己“飞翔”,而不是去在地上“走路”。

还记得纪伯伦的《论孩子》吗?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纪伯伦的这首诗很好地说明了父母和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可以庇护他们的身体,却无法把自己的灵魂思想强加在他们身上。

《湖畔》:爱的尽头,该有坚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