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省作协召开庞余亮作品研讨会

 冬可燃冰 2019-09-30
       江苏作家网讯  2019年9月26日,庞余亮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汪兴国,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汪政,副主席、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编审祁智以及省内外批评家贺绍俊、罗振亚、张莉、胡亮、徐刚、行超、张光芒、何平、刘志权、胡弦、姚苏平、王晴飞、韩松刚等参加了研讨会。
       庞余亮现为靖江市政协副主席、泰州市作协主席。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已在《小说选刊》《人民文学》《诗刊》《花城》《天涯》《上海文学》《北京文学》《中华文学选刊》等刊物发表作品近200万字,出版长篇小说《薄荷》《丑孩》《有的人》、散文集《半个父亲在疼》、儿童文学作品《顽童驯师记》《银镯子的秘密》《神童左右左》等。曾获1998年柔刚诗歌年奖,第五届汉语双年诗歌奖,第三、四、五届紫金山文学奖、第二届扬子江诗学奖等。庞余亮在创作方面勇于尝试,诗歌、散文、小说、儿童文学创作范围十分广泛。
       在创作之余,庞余亮积极推动成立了兴化毕飞宇工作室,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小说沙龙、广场书屋、研讨会、讲座等活动,大大提升了兴化及整个泰州地区的文学氛围。他还不遗余力地扶持青年作家的成长,通过里下河文学品牌带动青年作家培养,积极推荐青年作家参加写作营、导师制,与《雨花》杂志共同举办青年作家改稿会等,为青年作家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汪兴国
       汪兴国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庞余亮三十多年来对文学理想的不懈追求,他说,庞余亮的创作始终扎根在泰州这块土地上,以沉稳扎实、坚毅执着的精神品格创作出了一部又一部饱含深情挚爱的作品,他的文学写作是亲和的、接地气的、充满着泥土气息的。对家乡、对生活、对人的关注与热爱构成了庞余亮文学书写的永动力,基层的生活给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丰厚的文学滋养。这种扎根社会、扎根生活的文学定力是必需的,但在当今这个浮躁、变动不居的社会也是非常难得的。
       汪兴国表示,一直以来,江苏作协都十分重视文学的传承和文学队伍的建设,为了进一步丰富和壮大江苏的文学人才梯队,建设一支覆盖各年龄层次,涵盖各文学门类,展现各创作优势的全面发展、共同成长的“文学苏军”,江苏省作协今年起将会通过召开研讨会的形式向文坛推介一批中青年的实力派作家,希望他们能得到进一步的关注与认可、批评与鼓励,希望他们能永葆文学创作的激情和青春活力,拥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庞余亮作品研讨会是江苏省作协中青年实力派作家研讨会的第一场。
       庞余亮的创作自如地穿梭于各种文体之间,小说、诗歌、散文、儿童文学都取得不凡的成绩。此次研讨会专家们就庞余亮各门类的创作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研讨专家
 
       极致的文学精神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专门谈了庞余亮的小说创作,他认为,庞余亮对诗歌叙述和小说叙述分得很清楚,他没有把诗歌的思维带到小说里,但是他把诗歌的另外一种东西带到了小说之中,那就是诗歌精神。诗歌精神就是无及物,是最纯粹的文学,诗歌是最能代表文学精神,诗歌精神就是文学精神的极致。
       贺绍俊说,读《有的人》非常感动,文字里全是从内心出发的真实的人生体验,以及作者对文学的情感,对文学精神的追寻。《有的人》也许不会像其他小说那么轰动,这跟庞余亮写作方式是有关系的。但是我更欣赏庞余亮这种写作姿态,因为这种写作姿态可能一开始不会轰动,但是我相信它的生命力会更加长久。
       批评家胡亮认为,抒情性和叙事性本来是水火,但是,庞余亮的文本有时候会带来两者相溶的奇观,给人以独特的感受。
       疼痛的心灵内视
       庞余亮是从诗歌创作开始走上文坛的。南开大学文学教授罗振亚谈了对庞余亮诗歌的印象,他认为,一位诗人的思想往往决定着其作品质量的上限,这种上限自然也包括艺术表现因素。庞余亮的诗歌有着不凡的思想魅力,只是这种魅力并不容易领略,它注重思想层次的递进和跳跃,思想、情感和形象三位一体的浑融,这种追求虽然在客观上提升了诗歌的阅读难度,却也拉长了文本的理解过程和距离,生发出了更开阔的审美再造空间。

  罗振亚认为,庞余亮诗歌给人印象最深的地方,一个是无处不在的“疼痛感”,一个是经常出现一些身体性意象。从诗的情与思的高度融合中可以断定,独特的心灵内视已成庞余亮创作过程中的一种本能,普通的意象也被诗人纳为外化精神疼痛的有效途径。

       祁智评价庞余亮是一个懂得在细节上呈现技巧的人,也是在骨子里面倔强的人。《半个父亲在疼》出版之后,祁智在朋友圈这么说,其实哪里来的半个父亲,不是一个,就是没有,那半个是余亮兄在疼,做儿子只能疼半个,剩下半个还要余生。
      深厚的故乡情结
       庞余亮长期扎根基层,从1986年开始发表诗歌的处女作,在家乡土地上耕耘了三十多年,细致入微体察周围人和事、情与理,抒发对家乡的热爱。著名批评家汪政称他是小县城里的大作家,坚守一方水土,包罗大千世界。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认为,庞余亮首先是一个散文家,这个散文并不是一个文体意义上的散文,是一个他作为一个写作者身份意义上的散文家。何平说庞余亮与他都有共同的故乡背景,是把故乡随身携带的人。何平表示,从这个散文角度再看庞余亮的小说创作,特别是他的短篇小说,是以诗意语言,直面生活的烦俗乃至残酷。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谈了散文集《半个父亲在疼》,她说,这部散文集让人读后念念不忘,其因就是重新复活了对于散文的意识,散文不是随笔,不是非常轻易的那种表达,有非常深刻的文体意识,以及对语言的节奏的把握。张莉很欣赏散文集篇章的标题我是平原两棵树的儿子,如此肥胖又如此漫长》《半个父亲在疼》《四个我都在证明》等等,这样的题目就意味着这个作家在写散文的时候已经做好的充分准备,文体、语言和风格,他已经有一个很成熟的想法了。
       纯净的童趣世界

庞余亮
       庞余亮写着成人世界里撕裂的疼痛、晦暗、无奈乃至残酷,但他把内心深入最纯净的地方留给了孩子,曾经做过乡村老师的他,对儿童文学创作情有独钟,创作了《丑孩》《顽童驯师记》《神童左右左》等深受孩子喜爱的作品,这些作品中都有着他自己成长的经历。《躲过九十九次暗杀的蚂蚁小朵》等童话故事,告诉孩子们亲情和友情在生命中的重要性,家人、朋友之间要真诚以待、和平相处。充满童趣的故事,潜移默化地让孩子知道在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自信、信赖朋友、坚持自我、不断努力的宝贵品质的重要性。儿童文学批评家姚苏萍说,从来没有想到一个作家可以这样虔诚宁静又非常细腻去写乡镇里的孩子,他在语言呈现上有一种诗人的幽默,举重若轻,有一种高度,这种高度里表现出一种朴实,简单,而这种简单又不是粗浅的、直白的东西,是能够凝炼出来的诗意。
       独特的写作姿态

范小青总结

汪政主持
祁智点评
       范小青总结研讨会时说,庞余亮是生活在基层的江苏中年作家代表,他们是江苏文学的中坚力量,有了这个方阵,江苏文学就不会乱了阵脚。她谈了三点对庞余亮作品的感受,第一庞余亮是一个有强烈疼痛感的作家,这个疼痛感很多作家都有,但是庞余亮这种疼痛感尤其显著,尤其体现在父与子的关系书写上,他用得最不健康的,也可以说是最复杂的,最说不清的,也不是最不能摆脱的那种关系,他反复书写这种疼痛感,非常强烈的疼痛感。第二庞余亮是一个鲜明辨识度的作用。虽然他涉及门类比较多,都有着他的庞式印记,有他独特的个性的。第三庞余亮是一个有自己独特的写作姿态的一个作家,这种姿态就是就是不卑不亢,不疾不徐,三十多年,真正守初心担使命,一直在写作,一直坚持挖文学这口井。他的生命、他的灵魂就是一个写作生命,写作灵魂。(文|周韫;图|胡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