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恋是什么 早恋指的是未成年男女建立恋爱关系或对同性或异性感兴趣、痴情或暗恋。“早恋”一词带有长辈一方的否定性感情色彩,并且世界范围内只在中国内陆被广泛使用。早恋一般指未进入大学以下的青少年之间发生的爱情,特别是在校的中小学生为多。(百度百科) 如果您的孩子在济南上学,那么必定听说过“历城二中”治理早恋的手段:发现一次,回家反省一周,两次,反省一个月,三次,反省半年。 但是实际上呢? 据我了解,二中的孩子谈恋爱的数量并不少,一到回家的时候,我们都能看到很多的平头少年和短发少女携手而行。 明明对于住校的孩子来说,退宿已经是很严重的惩罚了,为什么他们还要“顶风作案”呢? 如果这种事真的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No.1 早恋的原因 高一的孩子刚刚进入到高中,对于新的环境充满不适应,急需一个依托,容易早恋; 高二的孩子在学校已经共处了一年,有感情基础,容易早恋; 高三的孩子,压力大容易早恋。 这么一看,早恋在各个年级都有其生长的温床,就像洪水猛兽一般肆虐在高中校园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No.2 早恋的“后果” 说到早恋,大部分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不行”,这可能是一种本能的厌恶,也可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为什么是本能的厌恶呢? 比方说,如果得知自己的女儿谈恋爱了,我的第一反应是:白菜,水灵灵的,被猪拱了。会有一种孩子被分走的感觉,这是一种源自于父母本能的厌恶。 如果我们理性的想,那么必定会考虑到高中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如果谈恋爱,必定会占用很多时间,那么孩子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就会变少;而且一旦孩子深陷其中,每天心里想的都是那个男女/孩,也会分散精力,影响学习,这些都是我们害怕的。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早恋真的会影响亲子交流吗?真的会影响学习吗? No.3 合理看待,堵不如疏 实际上呢,从各类影视作品和新闻中,我们不难发现,西方国家和我们的邻国日韩并不会视早恋为洪水猛兽,欲先“拆”之而后快,正如百度百科所说,国外很少见“早恋”这一概念。 这个时候很多家长就会想,因为国外更加注重自理能力呀,听说美国的小孩过了14岁,家里就不给零花钱了。这些说法都是假的,实际上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越是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就越会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越注重孩子的培养,这点我们可以感同身受。 这背后实际的原因是因为,国外的互联网、媒体发展的时间更长,现在的孩子们的家长,很大一部分也是经历了信息时代,在大量信息的浸灌下成长的,在这些家长高中的时候,对于爱情,已经很“懂”了。他们也会更理解孩子,换句话说,就是“开明”。 如果我们也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跟孩子的交流与沟通肯定毫无压力。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从自身出发,想想自己跟孩子的沟通到底够不够,我们,真的了解家里这个高中生吗?只有了解他,平心静气的聊一聊,才能真真正正的解决问题。 一般来说,懂得越多的孩子对“恋爱”的理解越深刻,如果对方的条件不够好,肯定是吸引不到他的。所以,早恋的孩子选择的对象身上往往有他所需要的特质,比如关心,比如细心等等。 所以家长们想要解决孩子们的早恋问题,也有必要了解一下孩子的“小对象”,这样就能很好的知道自己作为父母哪些地方做得不足了。 那早恋会不会影响学习呢? 在我高中时,我们班的前五名,除了我,正好是两对,我爸妈总会嘲讽我没有女朋友。 很多做的很棒的父母,能够做到给孩子提供方方面面的支撑和爱护,也能无话不谈,那么让孩子向一个异性投出橄榄枝的原因显而易见:足够优秀。这些足够优秀的孩子一定是不甘于人后的,他们的成绩不需要担心。 No.4 影响到学习了怎么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