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始人如何牢牢掌握公司控制权

 财知行 2019-09-30

主要四个部分:公司的控制权体系--股权控制及特殊控制模式、董事会控制及管理控制。

如何利用股权实现对企业的控制。

一. 股权的结构与分配

股权主要是指:投资人向公民合伙组织或向企业法人投资享有的权利。如何理解?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民合伙,可能大伙先没有成立公司,就开始做一个项目,大家有的出钱,有的出力,这种情况下就比较像公民合伙。向企业法人投资就是,直接向公司投资以享有股权的方式。两者的区别在于,向合伙组织投资成为合伙人后,按照法律规定,合伙人需承担“无限法律责任”。向法人投资,一般情况下是以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这样承担的就是“有限法律责任”即“投资多少钱,承担多少责任”。

股权一般包括四个内容:提案权、投票权、表决权和分红权。提案权:比如提出开始或者结束某些项目的权利。投票权:投票选举董事、股东大会的权利。表决权:对需要表决的事项,进行表决的权利。分红权:按照自己持股比例对公司收益进行分红的权利。

股权应该如何分配?

1.股权分配的权重设定创始人和合伙人之间,如何分配股权,谁占得多而谁占得少?首先,需要确定究竟有几个股东,即合伙人的个数。原则上股东人数不要太多,一般3到4个,最多不要超过5个。另外股东之间需要有一定互补,无论是从专业上还是性格上。若全是相同背景出身,股权上可能会出现缺陷。
确定好人数之后,再来确定股权比例。首先,需要有一个“创始人”。创始人需要主导创业项目往前发展,起到稳定公司运营以至最后获得成功的人。创始人确定好了之后,根据其他股东各自承担的角色、起到的作用、以及对公司的贡献,来进行分配确定比例。

2.如何合理分配?

大家最关心的一点就是创始人对公司的控制力。首先来看看我国《公司法》的具体规定,《公司法》:对公司重大的事项,必须有三分之二的股东表决通过之后才能实施。其中"重大事项"包括了:修改章程、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变更公司的形式,这些重大事项。换言之,如果创始人要对这些事情起到绝对的控制,其必须要占到66.7%以上的股权比例,才能保证这一点。

《公司法》同时也规定: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任命董事、监事,减少他们的报酬事项,批准董事会、监事会的报告,以及公司会的预算方案,这些事项原则上必须要有股东会半数以上通过才能实行。

另外,《公司法》规定:持有33.3%以上股权比例的股东是有否决权的。换言之,一个股东尽管没有占有绝对控股或者一半以上的股权比例,但只要持有1/3以上的股份,他可以干扰或者阻止某些事项的通过。即,如果这个项目没有通过这位股东的同意,那这个事就不能继续往下进行了。

回过头来我们来看,原则上讲,创始人或者能紧密联系到一起的其他合伙人,所占股份要保持在67%以上,才能保证创始团队对公司起到绝对的控制作用。 

我们平时常见的情况是:合伙人平均分配股权,比如50%对50%,或者33%、33%、34%这样的比例。这样分股的弊端比较明显,举两个例子,一个是西少爷肉夹馍,一个是真功夫。   

比如,西少爷肉夹馍当初股权分配的比利是,30%、30%、40%。所以当西少爷其中一股东与另外的股东发生纠纷之后,僵持不下,导致各自开新的加盟店。另外一个例子,真功夫的股权分配方式是夫妻两占有股权50%,小舅子占另外的50%,两者闹掰之后也是僵持不下,无法解决问题。

所以从法律角度和以后融资角度考虑,公司创始团队或创始人持股比例最好达到70%~80%,是比较有利的。之前也有接触到很多的客户,创始人刚开始持股比例只有51%,经过连续几轮融资和稀释之后,最后只持有不到10%的股份,这样就对公司后续的控制造成了一定影响。

另外,股权分配需要注意的点:

通过股权分配要帮助公司获得更多的资源,其一是为了吸引人才,其二是为了吸引投资。所以对投资人需要预留出一定的股份。但是在公司寻找投资人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创业者为了吸引投资人的一两百万的投资,就出让30%~40%的股份,这样的做法是比较忌讳的,因为以后再需找新的投资人时,就没有更多的股份提供了。

再来,股权分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股权分配规则需要尽早落地:不然合伙人工作心理不踏实。2)建立股权分配机制:一定要合理,考虑出资、贡献大小等因素。3)合伙人的股权代持:一方面,有很多创业者属于在职创业,不方便作为公司的具名股东;另一方面,合伙人找到之后,可能具有不稳定性,需要观察一段时间,所以这种情况下最好用股权代持的方式。4)股东股权与公司发展绑定:一般情况下股东的股权是有一定限制,比如:工作年限必须到3年或者4年,期满之后股权才真正意义上归属于股东。5)合理设计创始股东或合伙人报酬安排:创业过程中有些合伙人是有出资,有些是没有出资的、有些拿薪酬、有些不拿薪酬,拿薪酬的拿多少?不拿薪酬的时候什么时候能拿,拿多少?这些都需要有事先安排,避免以后纠纷。

. 股权的退出机制与特殊模式

很多创业者在一开始创业之后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大家干了一段时间后,其中有一个合伙人需要退出,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就需要对股东的退出机制有一个明确的约定。

一般退出机制最好为事先约定,让大家有心理预期,把丑话说在前面。如果股东中途退出,一般需要通过议价的方式对股权进行回购,因为股权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刚开始创业,第一年时,一股可能只有一百元,但再多伦融资过后,第三年后,一股可能到了几万、几十万都有可能。所以要在不同阶段需要对股权进行估值,来保持公平。另外,还可以设定高额的违约金条款来约束股东的行为,来限制其中途退出。
那么创业到了中后期,股权控制应该注意什么呢?


1.投票权委托
合伙人作为公司股东之后,持股比例是不同的。但为了创始人能够对公司形成有效的管理,一些股东会把其投票权委托给创始人代为行使。这其中包括了:员工股东、其他股东,还有一些投资机构。
经典案例:京东股权投票权委托。京东在上市之前一共有十一家投资公司对其进行过投资,其中有十家都把投票权委托给了CEO刘强东。最后进入的腾讯的黄河投资也把其14.3%的投票权也委托给了刘强东,基本上保证了刘强东对京东的控制权。


2.一致行动协议公司的股东达成约定,某些股东就特定事项投票表决采取一致的行动,意见不一致时,某些股东跟随被授权股东一起投票。它包括了两种形式,一种是创始股东之间;一种是创始股东和投资人之间。它们签署这种协议,保证创始团队对公司的控制。


经典案例:蓝色光标。蓝色光标一共有五个创始人,主要由赵文全负责公司运营,其他人包括大学同学和生意上的伙伴。但是在公司上市的招股说明书里写到,五个主要股东签署了一致行动协议,占公司总股份的62.69%。将公司的运营权牢牢掌握在了五个创始人的受众。


《一致行动人协议》主要约定的内容:五人将在蓝色光标下列事项上继续采取一致行为,作出相同的意思表示,无论五人中任何一方或多方是否直接持有蓝色光标的股份。1)行使董事会、股东高大会的表决权2)向董事会、股东大会行使提案权3)行使董事、监事侯选人提名权4)保证向所推荐的董事人选在蓝色光标的董事会行使表决权时,采取相同的意思表示。


3.有限合伙持股通过有限合伙企业这种方式来间接持有公司的股份。一般情况下,创始人和其他股东共同设立一个有限合伙企业,然后让企业成为本公司的法人股东,通过这种方式间接持有公司股份。
有限合伙企业的设立结构是怎样的呢?有限合伙企业分为了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且法律规定,必须要有一位普通合伙人,主要由:创始人,执行合伙事务的其他合伙人来担任,承担了主要的决策和管理职能。有限合伙人包括了,外部和员工股东,包括了需要股权激励的核心员工,但他们不参与决策管理。
创业板最早上市的有限合伙的形式上市的就是,康芝药业。洪氏四兄弟以自然人形式设立了宏氏投资公司,另外还有同创伟业发起设立的南海成长有限合伙企业,还有创东方,菖蒲医药,洪江游等15名自然人共同作为了公司的股东。


4.“AB股计划“AB股计划”还被称作“牛卡计划”,或者“双股权结构”,是一个舶来品。把普通股分为了A、B两个序列。A序列普通股一般由投资人持有,每股只代表一份表决权,并且A序列普通股无法转化为B序列普通股。B序列普通股一般由创始人持有,每股拥有多份表决权,并且B序列普通股已经转让即自动变成了A序列的普通股。

经典案例:京东、百度、阿里巴巴比如京东在上市时,刘强东的B股,每一股就代表了20股的表决权。还有百度的李彦宏的B股,每一股就代表了10股表决权。
“AB股”的特点在于,同股不同权。适用于优势企业。但这种股权分配模式只在美国、德国这样的国家有效,在国内和香港是不适用的。当初阿里巴巴上市就是因为无法实施AB股计划,所以没法在中国和香港的股票交易所上市。

简单的总结一下股权控制的注意事项:1.股权的释放要有一定的节奏。2.股权的分割行使。比如:“AB等。3.多层次的控制模式。比如:间接持股等。


创始人如何牢牢掌握公司控制权?3个层面,8条措施

公司控制权在一开始,是创始人通过持有绝对多数的股权来掌握的。

但是,随着公司不断引进股东和融资,股权比例稀释后,丧失绝对多数(66.7%)、相对多数(51%)的股权比例,到导致失去控制权。

另外,在公司成立之初,在股权分配的时候,创始人就在股权上失去了控制权,例如,40%、30%、30%的股权分配比例,或50%、50%的股权分配比例。

那该怎么办呢?

什么是控制权?

简单的说,就是公司的决策谁说了算数,控制权是控制人通过决策实现的。

依据《公司法》,一个公司的决策分为三个层次: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

决策对股东权利影响程度由低到高,经理层属于执行决策层,董事会属于战略决策层、而股东会则是资本决策层。股东会的决策直接影响股东的权利。

另外,根据法律规定,在不同层级的决策规则,是不一样的:

决策规则

如在股东会是按投票比例,而董事会是按照董事人数,决策的临界点可以根据事项的重要程度分为四个阶梯:过半数、超过三分之二、超过四分之三、一致同意。

要求的比例越高,做出决策需要的票数越多,难度越大。一致同意与超级多数不是法律规定,其中一致同意,可以认为全体决策者都拥有否决权(一票否决)。

在经理层,其权利范围由董事会授权或董事会制订的公司规则制度来授权。

搞清了规则,具体的几个措施就很好运用了,万变不离其宗。

保持控制权的8个措施

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些案例,例如阿里巴巴,京东等上市公司,以及很多创业公司,一共有8个具体的措施,四种模式:

控制权结构安排

上图是几个典型案例,创始人维护控制权具体措施还有其他的法律手段,分享给大家:

  1. 控股权:这很好理解,就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持股比例最好在66.7%以上,这主要是针对初创公司来说的,因为公司的发展,股权需要稀释,但传统的制造企业,很多情况是通过控股实现控制权的,例如我国的上市公司,大多数是控股来实现的,创业板的民营企业,主办的国有企业都一样。

  2. 股权代持:这是一种控股权的变相安排,对于不走资本市场的企业可以适用,或在公司创业早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同时约定要代持协议解除后,投票权或被代持人股权的转换方式。

  3. 投票权委托:部分股东通过协议约定,将其投票权委托给其他特定股东(如创始股东)行使。在京东上市前,没有AB股结构,就有11家投资人将其投票权委托给了刘强东行使。

  4. 一致行动协议;通过协议约定,某些股东就特定事项采取一致行动,意见不一致时,某些股东跟随一致行动人投票,这个一致行动人就是创始人。

  5. 有限合伙持股:创始人控制有限合伙持有公司的投票权,具体是由创始人或其名下公司担任GP,控制整个有限合伙,然后通过这个有限合伙持有和控制公司的部分股权。。

  6. 同股不同权(AB股计划,dual-class structure):就是“同股不同权”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司股票区分为A序列普通股(A 类股)与B序列普通股( B类股),A类股与B类股设定不同的投票权。

  7. 一票否决权:公司法第 43 条规定:修改公司章程,增加减少注册资本,公司的分立、合并、以及变更公司的形式,需要经过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多数才能通过。

    我们在此基础上,可以将重大事项扩大,如公司重大的对外投资、分红、公司的预算、决算,重大的人事任免,包括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上市计划、包括公司董事会的席位改变、董事会成员的任免等这类重大的事情,创始股东都可以有一票否决权,以保证他对重大事件的控制力。

  8. 董事的提名权:创始人如能够提名董事会的多数成员,实现对公司控制。创始人股东可以直接和其他的股东约定,由他持有的股权的数量,即他持有的股权的数量可能不到公司股权的 50% ,但他有权力提名董事会里面的多数成员,并且将这一约定写到公司的章程里面去: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就是如此设计。

以上措施,足够创始人维护自己控制权。

但是,一个公司可以有一个人说了算,但不能只一个人说了算,否则公司无法长久,因此需要建立不同层次的控制权安排。

建立不同层次的控制权安排

在不同层次(股东会层、董事会层、经营管理层)安排好控制权,实现:

股东会与董事会层决策要有效率,在经营管理层要群策群力,实现专业的人做决策

  1. 在股东会层:全体团队一致对外,保护公司控制权,由创始人行使控制权;

  2. 在董事会层:创始人(CEO)在协商基础上,拥有最终决策权,各创始股东签署一致行动协议等

  3. 经营管理层:主要是在负责部门或领域的,相对自主权、重大决策建议权,董事会有监督权和战略方向领导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