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瑾瑜匯】生動多變—古玉線刻工藝之漢代

 睫毛上的风尘 2019-09-30

遒 細

勁 緻

生 多

動 變

藝術作為一種精神的產物,反映的是特定時代的觀念意識。孰興孰衰,以及風貌特征,均由該時代文化的大環境所造就,玉器藝術當然也不例外。在漢代,儒家思想中“君子貴玉”的傳統得到了繼承和發揚;長生不死,羽化升仙的美好祈求造成了厚葬之風盛行…凡此種種,都為漢代玉器發展成為我國玉器史上又一高峰期奠定了重要基礎。

僖山漢墓出土 玉舞人

有漢一代,玉器制作工藝在東周時期先進的基礎上得到了極大地發展,其藝術造型和線條工藝霸悍中又帶著幾分雋永,獨具藝術特色。漢代玉器上的線條主要有四類,包括粗陰線、“遊絲毛雕”陰線、“漢八刀”陰線與“毛刀刻”陰線。

揚州博物館藏 玉蟬
粗陰線

漢代的粗陰線線槽邊沿規整,不見崩口,僅在彎轉之處偶見歧出線紋。此時的粗陰線為多條短凹槽連接而成的陰線,每道凹槽皆作兩頭尖淺、中間寬深的棗核形,故同條長線紋的寬窄略有不同,槽底為既相連接又大致等長弧形磨砂痕跡,這是典型的砣痕。

三角圩漢墓出土 龍形玉佩

根據微痕推測,此式應由小型勾砣以濕砂為介質砣出,此處的勾砣是一種形制較小的鐵質砣輪,制作時先碾出多條短斷線,再於間隙處補砣,接短成長,從而形成了這般斷續相連,遒勁自然形態。

放王崗漢墓出土 玉觹

如大葆臺2號墓出土的玉舞人,白玉質,扁平長方形,鏤雕刻成舞俑形象,以粗陰線刻畫舞人之五官、衣紋等細節。舞人身著曳地長裙,右臂上揚過頭,左臂觸腰,作翩翩起舞狀。線條流暢,動態十足。

大葆臺2號墓出土 玉舞人
“遊絲毛雕”陰線

“漢人琢磨,妙在雙鉤,碾法婉轉流動,細入秋毫,更無疏密不均,交接斷續,儼若遊絲白描,毫無滯跡。”漢玉“遊絲工”,亦稱作“遊絲刻”、“遊絲毛雕”或“遊絲白描”,顧名思義是指玉工以一類細若遊絲的陰刻線表現玉器紋飾形構特征的治玉技法。

北山頭西漢墓出土 玉珩

遊絲毛雕的治玉工藝之雛形見於春秋晚期,到戰國中晚期,遊絲毛雕技法已趨成熟,陰刻線更為考究精細。西漢初中期,遊絲毛雕的刻畫風格沿襲戰國中晚期,兩者從器形、組圖、雕琢技法上看,區別不大,尤其是玉作中的束絲紋、卷雲紋等,還是承襲楚式玉的特征;至西漢中期以後,遊絲毛雕陰刻線的風格趨於簡約舒朗;而到了西漢晚期至東漢,遊絲毛雕陰刻線的風格有了明顯的變化,線條較前期更為纖細流暢,華美精致,凸顯出更為濃郁的藝術裝飾風格,遊絲毛雕的工藝技法日趨成熟完善。

象崗南越王墓出土 玉璧

漢代遊絲毛雕線紋纖毫畢現,遒勁連貫,宛如一氣呵成,具細、綿、長、飄、勁等特征。在放大到六十倍的情況下觀察,其線槽邊緣有鋸齒狀崩口,且出現作不規則歧出的刺狀細毛茬,槽底深淺不一,有多道細絲狀劃痕,顯系由接近諸如金剛石、水晶和燧石等尖狀硬性刻具琢出後,再加以修磨而成。

咸陽市博物館藏 玉辟邪

漢代“遊絲工”陰刻線組圖精巧細膩、流暢華美、生動多變,它的出現與流行,豐富、細化了漢代玉器形構、圖式的層次與內涵,彌補了玉作平面雕或圓雕圖案呆板單調、細節模糊省隱、立體感不足的弱點,將傳統的陰線刻技法推向了精工細作、出神入化的極致,成為漢玉最高工藝成就的代表之作。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飾

如湖南長沙鹹家湖陡壁山1號墓出土的龍紋玉牌飾,長方形,外周有寬0.3厘米的外框,框內單面透雕龍紋,龍昂首張嘴,鬃鬢卷曲,一足前伸,一組後蹬,余兩足按地,作行立騰飛狀,龍身周圍雕刻雲氣紋。其龍首部鬃毛、卷曲須發、軀體緣部短毛線、四肢彎曲處短平行毛線、絞絲紋狀卷曲長尾、體表卷雲紋、羽狀紋等均以“遊絲工”刻飾,細致精巧。

鹹家湖陡壁山1號墓出土 龍紋玉牌飾
“漢八刀”陰線

所謂“漢八刀”,即用較商周時期更寬更深的陰刻線來琢制紋飾的造型手法。這種陰刻線琢制肯定、簡潔、明確,毫不拖泥帶水。“漢八刀”實際並不一定就是八刀,是極言用少而精的刻線表現造型的特殊琢玉技法,這種琢法陰刻線寬而深,一邊直立如壁,一邊斜如刀削,線條簡潔強勁大刀闊斧,精煉地凸現了漢代藝術的獨特魅力。

南京博物院藏 玉翁仲

“漢八刀”實際上是斜刀碾琢工藝的一種,其痕跡多為深峻的弧形大坡面。因之在下砣之際重入而輕出,故每道線紋中間粗重,端部尖淺鋒利,盡顯力度。漢八刀工藝砣痕拼接痕跡不明顯,且後期經過仔細打磨,陰刻線中常見平行淺細劃痕,這是砣具帶動潮濕解玉砂返復砣工痕跡。

寶女墩104號新莽墓出土 玉豬握

如姚莊102號西漢墓出土的玉蟬,和田玉質,透明瑩潤,以典型的“漢八刀”工藝琢就。蟬翼緊迫,蟬腹伸縮,雙目外突,棱鋒畢顯。整器線條挺拔,為西漢晚期玉蟬之代表作。

姚莊102號西漢墓出土 玉蟬
“毛刀刻”陰線

 “毛刀刻”又被稱作“亂刀”,初現於秦代,在漢代得到了發展延續。該技法與 “遊絲紋”制作方法相同,亦是刻具琢成,只不過此類線痕形態粗糙。毛刀刻所琢線紋,總體較為寬淺,由很多條細過毫發的不規則細線紋組成,線痕邊沿多歧出毛刺,風格粗放不羈。“毛刀刻”大多出現於雕工粗糙的葬玉之上。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玉剛卯

如南京博物院藏的玉嚴卯,方柱形,中穿一小孔,外壁四周一“毛刀刻”陰線琢制八豎行殳書,共32字,為辟邪吉祥語,雕工粗糙而不失大氣。

南京博物院藏 玉嚴卯

漢玉以其巧奪天工、精美絕倫而飲譽於世。在繼承和發揚前期玉器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和發展,形成了漢代玉器獨特、新穎的風格。漢代玉器的多種類型和不同風格不僅代表著當時的手工技藝和審美取向,更是政治理念和經濟實力的體現。

各地館藏漢代玉器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長6釐米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高5.5釐米,寬3釐米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高8.2釐米,寬1.6釐米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高16.9釐米,寬8.9釐米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高5.5釐米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直徑4.6釐米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長11.5釐米,寬2.9釐米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高4.4釐米,寬1.9釐米

巢湖市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長1.51釐米,寬1.75釐米

巢湖市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直徑4.16釐米

天長市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長7.03釐米,寬1.12釐米

阜陽市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高3.4—3.9釐米

淮南市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長5.2釐米,寬3.45釐米

亳州市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高2.25釐米,寬1釐米

甘肅省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長12.1釐米,寬2.4釐米

甘肅省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長5.3釐米,寬1.7釐米

甘肅省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長6.4釐米,寬3.1釐米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直徑28釐米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直徑26.6釐米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直徑25.8釐米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長8.5釐米,寬4釐米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長3.2釐米,寬1.6釐米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高2.1釐米,寬0.7釐米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高3.6釐米,寬2.1釐米

湖南省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長11.5釐米,寬1.7釐米

南京博物院藏

實際尺寸:長3.2釐米

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直徑9.2釐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