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师荷塘系列(七) 汪慎生:清雅、谦和的君子之荷

 黄河水888 2019-09-30

大师荷塘系列为大家赏析近当代十位写意画大师的荷花作品,他们代表了近当代写意荷花的最高水平。这10位大师是: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汪慎生、李苦禅、吴湖帆、陆抑非、王雪涛、张立辰。目前,已给大家进行了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吴湖帆、王雪涛6位大师的荷花作品分析。对于已介绍的大师们的风格大家一定记忆犹新:吴昌硕的荷花墨气浑厚、淋漓、传达出意气纵横的情感;齐白石的荷花落落大方,以朴实、大气淋漓展现荷的气量、平和之美;张大千的荷花注重表现荷花君子之风、窈窕淑女和禅境的空悠之感;潘天寿的荷花墨色响亮厚重、气势开张,呈现出刚强霸悍的壮美气质。吴湖帆的荷花清虚、淡雅、水汽淋漓,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美感。王雪涛的荷花笔墨、造型严谨且气韵生动,谱写了一曲清新荷塘的生命乐章。虽然大家画的都是荷花,但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审美意境,传达出不同的精神感受。这期介绍的是王雪涛的好友汪慎生,他俩是同时代的大师。

汪慎生的荷花清雅、平和、安静,展现在你面前的是清风徐来的一片悠然荷塘,这与他的性格谦和、无争、朴实的君子性情极为一致,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他的名字在现代画坛很少有人知道。其实他的名气在当时是非常大的,当年张大千到汪慎生家做客,后面跟着一大批学生,正房内汪慎生与张大千谈事,王雪涛、李苦禅等在旁屋和张大千学生一起听着,足见当时画界辈分之分明,和汪慎生当时的画坛地位。

汪慎生无门无派、无师承、无学历,完全自学成才,只以古人为师、自然为师,纯粹一个勤奋的天才。汪慎生1896年生于浙江兰溪,名汪溶,字慎生,号满洲村人。三岁丧父,因家境贫穷,在兰溪仅读了3年私塾就辍学了。12岁到衢州合成钱庄做了5年学徒。他自幼喜欢写字、画画。17岁时到上海谋生,白天画像,晚上去补习文化。后在衢州高等小学任图画教员,也做过文书工作。1923年,汪慎生受徐心庵先生之助到北平,徐心庵并委托好友余绍宋(当时为政府高官)先生帮助他。余绍宋把汪慎生介绍到河北省第一监狱当图画教师。

汪慎生在河北第一监狱任图画教师达8年之久,生活有了基本保证,也正是这8成就了汪慎生的艺术探索之路。这期间,他艺术学习有两个重要途径。第一个是参加“宣南画社”的雅集交流活动。这还是得益于余绍宋先生,余绍宋曾于一九一五年与司法部喜好书画者结社于余氏宣武门南之寓所,名为:“宣南画社”。余绍宋发起画社初衷是为了向汤定之学画,名家荟萃,以汤定之为导师,每周集会一次,纯粹交流绘事,梁启超、陈师曾、姚茫父、萧俊贤、陈半丁、王梦白等都是雅集的重要人物。汪慎生属于“宣南画社”中的“晚辈”,在画社每周一次的吟诗、作画、论艺中获益良多。

这8年期间他还大量观摩了古人墨迹,这也是机缘巧合。因为1914年北平古物陈列所开放,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向公众开放清宫秘藏,学习绘画的可观摩、研究古代真迹。汪慎生自然是大获裨益,无师承更无限制,直接师法古人。他常去故宫博物院观摩历代名画,山水画学石涛、石谿;花鸟画初学陈淳、华喦、孙隆等。汪慎生心摹手追,笔耕不辍,废寝忘食,画艺精进,甚至临摹陈白阳能以假乱真。在自学过程中,有许多名人字画是借不来的,只能当时看在眼里,铭记于心,这一过程反而造就了他非凡的记忆力。不管是去故宫看古画及陶瓷,还是去公园、动物园看花鸟和走兽,他都不带纸笔,而是聚精会神地观察,并铭记于心,待回家再画。

功夫不负有心人,1934年,汪慎生被聘请到高校任教,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人才。1935年,他第一次参加中日绘画第三次联合展览,他的代表作《古柏猕猴巨幅》因构图新颖、画面生动活泼,极富感染力,一举成名。在20世纪30年代,汪慎生已成为中国画坛负有盛名的花鸟画画家。

荷花更是汪慎生情有独钟的题材,他的荷花与他的性格非常相符:平和、安静,不求闻达,为人和善,被齐白石赞为画坛的“老好子”。这就是画如其人吧,他的荷花没有意气的纵横、没有奇绝的姿态,画面平和自然,极为宁静、悠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