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离别,为何他一句告别的话都没说?

 古稀老人赵 2019-09-30

在开始分享前,我们先听一首歌

你有没有从中感受到友情的温暖、离别的感慨、知己的惆怅、思念的情愁……这是李叔同著名的《送别》

“送别”是古人写诗,很常见的一种“题材”,被称作“离别诗”,是古诗中的一个“大类”。

我们今天和友人分别了,没事啊,微信咱接着聊。但古人不一样,那时候交通不便,也没有微信、QQ之类的社交工具,一旦分别,那就是天各一方,很难再相见了。

所以,“送别”对古人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刻。为了体现 “送别”的重要性,他们会设宴饯行,举酒相祝。此时,写诗相赠就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从而催生出了众多流传千古的“离别诗”。

“离别诗”常以景写情,以情抒景,情景相融,但要把此情此景表达出来,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伤离别,为何他一句告别的话都没说?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就说:“凡是写诗,写景容易,写情难,为什么呢?景色来自外部,只要你用眼睛仔细观察,即可;但是写情就不一样了,它是内心的波动,或者细微如涟漪漫过,或者强烈如海浪激荡,这一切变化需要细心体察,才能抒发其中的深意”。

今天我要先带你认识一位诗人,他叫骆宾王。

他与另外三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骆宾王是一位神童,7岁就会作诗,他的成名作流传千古,你一定不陌生: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

接下来,我们要和他一起去一趟“易水河边”,感受一下骆宾王是如何与朋友告别的。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在易水河边送别朋友,而这里正是当年燕国太子丹与勇士荆轲告别的地方,当年的荆轲怒发冲冠,悲壮豪情。昔日的英雄早已消逝,可今天的易水还像当年那样寒冷。

我们都知道,一般送别朋友的诗,要么就是赞叹友谊: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要么就是别情依依: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或者是朋友间惺惺相惜: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可是骆宾王送朋友,既没有祝福也没有劝勉,甚至连一句告别的话都没有,说的还全是别人家的事儿,你不觉得奇怪吗?

如果你知道藏在这首诗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你就明白骆宾王写这首诗是怎样的情怀了。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统一六国,四处征战,很快就要打到燕国了。燕国的太子名叫“丹”。他找到了一名叫荆轲的剑客,让他去刺杀秦王嬴政。

为了获取秦王的信任,太子丹将燕国的地图,交给荆轲作为进献的礼物。

但是秦王嬴政素来谨慎,即使是信任的人,也不允许佩戴武器接近于他。于是太子丹又找来一把非常小,但十分锋利的匕首,用毒药煮炼后,交给荆轲,让他把匕首藏于地图之中。

一切准备就绪,太子丹还把贴身护卫,号称燕国第一勇士,一位叫秦舞阳的人,派他做荆轲的助手。

到了出发那天,太子丹带人在易水河边为荆轲送行。这实际上就是一场赴死行动,绝无可能生还。只见荆轲唱道: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大风啊,你把易水河吹得如此寒冷,我这一去就再也回不来了。

果然,秦王听说荆轲要向自己进献燕国的地图,大喜过望,很快就召见了荆轲。

荆轲和秦舞阳捧着地图,站在秦王的大殿之下,可以说离秦王只有一步之遥。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秦舞阳被秦王的威严、宫殿的肃穆,以及士兵戒备森严的气势,吓得瑟瑟发抖起来。

荆轲赶忙对秦王说,他是小地方的人,没见过世面,胆子也小,请大王不要见怪。

于是荆轲让秦舞阳下去,自己一个人将地图呈现给秦王。荆轲把地图慢慢打开,就在地图快要全展开时,荆轲拔出了地图里的匕首,向秦王刺去。

秦王吓得绕着柱子奔跑,竟然忘记了呼救。

由于秦王身边的人都没有武器,有武器的卫士都在大殿之外,没有秦王命令,他们不能入殿,于是给了荆轲刺杀的绝好时机。

就在荆轲要追上秦王时,一位叫赵高的医生(就是指鹿为马的赵高),向荆轲扔了一个包裹,荆轲一档,脚步慢了下来,被秦王一剑砍断了左腿。

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最后向秦王扔过去。秦王往右边只一闪,匕首打在了铜柱子上,“嘣”的一声,直迸火星儿。

秦王急命武士来救,士兵们一拥而上,结束了荆轲的性命。

虽然荆轲失败了,但是荆轲的这种勇敢拼搏的精神,一直被后人传诵, “荆轲刺秦”也成为了经典的历史故事,并有了“图穷匕见”、“怒发冲冠”等成语。

骆宾王一生官场不顺,过着飘零穷困的生活。在朝廷做官,因为人耿直,被人诬陷入狱,后来好不容易获得大赦,才被释放出来。

而骆宾王的这首《于易水送人》,正写于此时。骆宾王把自己比作荆轲,抒发了即使面对困难,自己也要迎难而上,决不放弃的坚定。这已超越了平常告别的寒暄,而以史名志借古喻今,是一种更高远的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