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96年发现一古墓,墓主是武大郎,施耐庵后人为何连忙写信道歉?

 数字人生6688 2019-10-01

社会趣闻录

武大郎墓,准确的说并不是1996年才发现的。而且,施耐庵的后人应该也没有写信向武大郎后人道歉。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河北邢台清河县,有一个村庄名叫孔宋庄(后来更名武家那村),村里有很多姓武的村民。据他们的家谱记录,先祖名叫武植,因为排行第四,又叫武四郎(不是武大郎)。他的妻子的确姓潘,却是孔宋庄附近黄金庄潘氏大户人家的小姐。因为潘家看到武植是个人才,必有前程,就将家中小姐许配给了武植。潘氏贤惠,善于持家,和武植夫妻感情也非常好。

武植夫妇去世后,就合葬在了当地的武氏宗族墓中。因为武植是从山西迁入该地的武氏始祖,因此,武植墓一直被武氏族人很好的看护着。直到现在还有武氏族人看守,并非是1996年才发现。

清河县当地流传着一个传说,说是武植在永乐年间考中进士,外放山东阳谷县令。武植在清河时,有一个结拜兄弟,因家中遭火,无奈之下,前往阳谷投奔武植。武植的这位结拜兄弟诉说了家中的遭遇,希望得到武植的帮助。

武植接待之后,就让这位兄弟安心的住在自己家中,然后去忙公务了。当时,武植忙着带领阳谷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耕,所以,较少跟盟兄弟见面。这位兄弟住了半个多月,多心了。他觉得武植忘记了当年的兄弟情义,不愿意帮忙,才避而不见,就跟武植家人告辞返乡。

路上,武植的这位兄弟是越想越气,不但恼怒武植不肯帮忙,还觉得就这样回乡,非常没面子。于是,他就开始编造流言,到处说武植在阳谷根本就不是什么县令,而是以卖炊饼为生。武植的妻子潘氏,虽然貌美,却是水性杨花之人,红杏出墙。他不愿久留,就走了。

回到了清河,走到家门口之时,他发现自家原来位置的房子,全是新盖的。这位兄弟心里直犯嘀咕,是不是走错地方了。恰巧大门开了,他的老婆要外出,迎了个正着,他这才确信就是自己家。他老婆告诉他,在他离开的这段时间,武植派人将家中的房子全部新修了,还留下了一些银两,接济家用。

武植的这位兄弟一听,懊恼不已,错怪武植了。他想挽回,可惜,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他编造的流言已经四处传扬开了。当时,写《水浒传》的施耐庵正好路过当地,就将这个故事改编后写进了小说之中。

因为这个传说的原因,孔宋庄的武氏族人认为,武植就是《水浒传》中武大郎的原型。他们觉得武大郎和潘金莲在小说中的形象,被抹黑了。所以,长期以来,关于武大郎与潘金莲的所有故事,包括戏剧、评书之类的,都不允许在他们那里上演。

武氏族人同时还尽心竭力地守护着武植墓。但是,这座古墓还是在1946年和1967年,两次遭到破坏。1992年,武氏族人重修武植墓。到了1996年,武氏后人对武植墓进行了大修,重做了棺木,收敛了武植遗骸,才有了武植墓现在的样子。因此,武植墓并非是1996年发现的,而是1996年全面重建的。

在重修武植墓时,发现了武植的遗骸,一截腿骨。根据腿骨的长度,推算出了武植的身高,应该在一米八以上。武植应该是一个非常魁梧的人,应该很像武松,根本不像《水浒传》中所说,武大郎是个“三寸钉”的矮子。

有人说,因为发现了武植墓,得到了武大郎的身高,证实了武大郎并非施耐庵所写的那样。因此,施耐庵后人得知消息后,就写信向武氏后人道歉。

实际上呢,这应该没有发生过。即使发生了,应该也是借名人做宣传吧。

根据清河当地的传说,武植应该是在永乐年间考中的进士,而流言是在武植任阳谷县令期间才产生的。而施耐庵,在明初的洪武年间就去世了。据考证,施耐庵去世于洪武五年,1372年,当时武植离中进士还早着呢,更没有流言一说了。施耐庵很大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武植是谁。即使是施耐庵的学生罗贯中,修改《水浒传》,也来不及。罗贯中去世于1400年,永乐元年是1403年。他们都不可能知道关于武植的流言。

因此,武植应该不是《水浒传》中武大郎的原型,武植的妻子潘氏,也并非潘金莲的原型。武大郎的故事,应该是施耐庵自己凭空,或者受到其他传说故事的影响,杜撰出来的。施耐庵后人,根本就没必要跟武植后人道歉。

即使是清河地区关于武大郎的传说,也和清朝官员陈年谷被污蔑为陈世美的过程非常相似呀。这些应该都是后世人相互借鉴,编造的故事罢了。

分享至
投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