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汉族与匈奴战争,西部地形特点和入侵路线,汉朝如何防御

 baozhaohong 2019-10-01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这句话引自《孙子兵法》地形篇,讲述了地形环境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尤其古代战争中,所以“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

汉匈战争持续时间长,所牵扯的内容比较多,我尽量从最根本之处进行下解读。本文从汉与匈奴战争的西部环境背景谈起,分成三个部分,

汉初的边界

西部地形特点及匈奴人入侵路线解析

西汉西部的防御体系。

汉初的边界

先看下地图

解读汉族与匈奴战争,西部地形特点和入侵路线,汉朝如何防御

汉初边界示意图

我们这里汉初的边界按照秦长城的位置来划分的,这点在业界是有争论的,尤其北部边界,有学者认为秦时候的九原云中等地在汉初是匈奴人的地域,这个也是可能的,秦末动乱,冒顿单于的崛起,让被蒙恬赶走的匈奴人重新回到了“故地”,这个故地就需要去看是不是长城外了,蒙恬修的长城基本可以确定在云中郡北,云中在目前的呼和浩特市郊,等于是沿着阴山狼山及黄河修建的长城,这条线最后也成了古代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自然的分界线。

我们考察汉以前的历史地理问题,《汉书·地理志》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但班固在秦郡上出现了纰漏,按照《地理志》所写,前221年秦置三十六郡,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却是前214年所置,之后拆并新建的郡也不只三十六这个数。所以有人怀疑《地理志》的权威性,我认为所谓瑕不掩瑜,个别地方的疏漏原因很多,不能因此否定史籍整体的真实可靠。

我们引用一段《史记·匈奴列传》的内容。

“匈奴又入雁门,杀略千馀人。於是汉使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李息出代郡,击胡。得首虏数千人。其明年,卫青复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於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牛羊百馀万。於是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

《汉书·武帝纪》

“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遂西至符离,获首虏数千级。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

这里班固写的是置“朔方、五原郡”,有人据此说武帝时候重新设置的五原郡(九原郡),《史记》这段中的确只提到了筑朔方,并没有提设置“朔方郡”,但班固在《地理志》下有写。“五原郡,秦九原郡耶,武帝元朔二年更名”。说明元朔二年武帝只是改了名字而已。

这个的问题我们谈北部边防的时候再进一步探讨,这段历史发生在汉武帝元朔二年,也就是武帝开始全面反击匈奴的时候,从上文可以看出来,直至武帝时候雁门一带仍然是汉匈往来交战的地方,而在武帝取了河南地以后,才修筑的朔方并重新修缮了蒙恬的长城边塞。说明到此时,汉北部边界才彻底恢复到秦朝蒙恬驱逐匈奴以后的边界。

从史籍上来看,九原郡在高祖皇帝时候已经进行了设置,而武帝(“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更名”)在收复河南地以后将九原郡改名叫五原郡,这个地方在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附近。按照史籍上的描写,雁门附近这一线,是汉匈主要交战的地方。所以事实上,汉朝在汉初时候并没有完全控制住云中九原这带,我觉得这个应该符合事实,我们下面按照西部、中部、北部三个方位详细解读下汉初时候汉朝的防御体系及匈奴进犯情况。

西部地形特点及匈奴人入侵路线解析

我们先看下西部地形示意图

解读汉族与匈奴战争,西部地形特点和入侵路线,汉朝如何防御

关中西部地形示意图

“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史记·货殖列传》)。汧水指的是渭河支流千河,见《水经·渭水注》:汧水“有二源:一水出县西山,世谓之小陇山,……汧水又东会一水,水发南山西侧,俗以此山为吴山……径隃麋县故城南,汧水东南历慈山东南径郁夷县平阳故城南,汧水又东流注于渭”。雍指的是秦国春秋时候的都城,在陕西凤翔县西南(陕西省宝鸡市附近),按照司马迁的所说,从宝鸡到黄河华山一带称为关中。这一带沃野千里,关中平原是西汉的京畿重地,同时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

《三家注史记》中引徐广的描述说:“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西北处的萧关和西南处的散关是关中平原四大关隘中西部两个重要关隘。

从上图我们不难看出来,萧关处于陇山山脉的六盘山东部,是陕甘陇包括宁夏四省的要冲地带,我们把地图向北移动下,看下萧关的位置。

解读汉族与匈奴战争,西部地形特点和入侵路线,汉朝如何防御

萧关的位置历朝会有所变化,但清水河谷这片地区是游牧民族从西北进入关中平原和中原王朝向西进入河西走廊的必经之路,也是古丝绸之路所经之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我们选择萧关的位置在高平也就是现在宁夏固原市南,秦长城在此呼啸而过穿山越岭向南而去。泾河、清水河向南蜿蜒前行。

解读汉族与匈奴战争,西部地形特点和入侵路线,汉朝如何防御

清水河谷示意图

灵州位于现在宁夏的灵武市附近,这个位置非常重要,后世西夏王国就是因为占领了灵州,才得以与宋辽鼎足而立,有了一百多年的国运,等于掐住了去往河西走廊的咽喉。而北宋坐失良机,玩以夷治夷的鬼把戏,加上君王的短视,让西夏坐大,失去了河西走廊的中原王朝最后只能是瓮中之鳖,这是后话了。

西汉初年,汉王朝已经失去了对长城以西地区的掌控,匈奴人占据了河西走廊以及宁夏草原水草丰美之地。从宁夏东部出发,游牧民族的铁骑一日之内就可以到达清水河谷,如上图所示,去往关中的路有两条,南边走清水河谷,北边走马莲河道。我具体测量了下,走马莲河道要比清水河谷近将近百公里。但对于匈奴人来说,他们的目的是劫掠,并不是要侵略和占领汉人的领土,所以速度是关键,携带大批辎重不是他们想要的,清水河汉时称“乌水”。《地理志》载:“乌氏,乌水出西,北入河。都卢山在西。莽曰乌亭。”王莽称之为乌水的这条河就是现在的清水河,向北流入黄河。而对于“乌氏”通常有两种说法,一是其位于现在甘肃省平凉县西北,还有人认为乌氏县位于宁县固原,也就是我们上面地图里的“高平”。而清水河沿途水草丰盛,非常适合游牧民族的长途奔袭,后世吐蕃人就是从这里出发,然后占领长安的。不过乌氏与乌水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我们这里不做考证了。无论在哪,都离不开这片地区。

由于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汉中的重要通道,所以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这个地区。先秦时候史料太少,那时候这里是什么情况目前不可知,我国军事地理的发展也基本在战国时候才开始萌芽,之前对国内陆理环境的了解基本局限于中原地区。

汉朝初期沿用秦时候的设置,在此地置北地郡(西汉防卫体系我们之后谈),这条宽阔平坦的河谷大道是匈奴人南下不可多得的一条通道,史籍上有多次匈奴人从此路南侵的记载,我们这里摘录几条。

高帝元年,“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那、肤施”(《史记》)

文帝三年,“是岁,匈奴大入北地,上令丞相婴将骑八万五千击匈奴”(汉书)

文帝十四年,“孝文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卬,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史记》)

我们本文谈的是西汉,到东汉时候,匈奴人依旧有多次从清水河入侵汉境的记录,我们这里就不做引用了。之后历朝历代游牧民族都频繁从这条路线南下,说明清水河一带的确是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线路。但游牧民族南下的目的各有不同,匈奴人的目的就是劫掠,并没有占领汉地的目的,通常是迅速撤回,给汉人边境地区的军民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上图所示,清水河北边还有一条通道就是马莲河道,相对清水河这条线,这条路是从灵州出发的游牧民族进入关中比较近的一条通路,但通常游牧民族很少走这条路,这条路沿途都是荒凉的戈壁滩,仔细看下地图不难发现进入泾河以后都是急弯,非常难走。

解读汉族与匈奴战争,西部地形特点和入侵路线,汉朝如何防御

马莲河道南部示意图

综上所述,西部萧关这一线是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线路,但对于河套地区的游牧民族来说这条线路还是有点远,上面是三条主要路线的简要示意图,事实上匈奴人想进入京畿地区是很困难的,不仅路途遥远,进入长城以后一路都是守军,所以匈奴人没有深入过这么远,从萧关一线有部分骑兵曾进入关中地区,但没有造成什么严重后果。我们后文会陆续介绍其他线路的情况。

明代旅行家王士性曾说过:“前代都关中,则边备在萧关、玉门急,而渔阳、辽佐为缓。本朝都燕,则边备在蓟门、宣府急,而甘、固、庄、凉为缓。”,他的意思因为都城位置的不同,防卫侧重方向会不同,在关中定都的朝代会重视萧关、玉门关的军情,而明朝在北京,更重视东北方向的防守。所言有一定道理,但我以为还有一点,就是敌人的强弱,唐以前的敌人大多来自西北方向,而东北方向的敌人实力并不很强,西汉的主要敌人就是匈奴人,彪悍的匈奴人并不是简单的劫掠,他们从西、中、东三个方向对汉朝进行骚扰劫掠。而往往根据汉军的防卫动向采取声东击西的方式,在汉朝初期屡屡奏效。其实从整个中国范围来说,西部的防御远远不只这些,我们前面看到的大散关,西北不远处有陇关,汉时叫大震关,都是西部防御的重要关隘,大散关就是有名的暗度陈仓的地方,陇关也是占据了去陇西和天水的咽喉要道,不过在西汉时候,这个方向并不是防御重点。篇幅有限,我们就不做详细介绍了,下面我们看下西汉的西部防御体系。

解读汉族与匈奴战争,西部地形特点和入侵路线,汉朝如何防御

匈奴南下路线简要示意

西汉西部的防御体系

西汉的防御体系最终形成有一个过程,对于汉政权来说,关中地区是汉赢得楚汉战争胜利的坚实基础。定都关中,以秦昭襄王长城一线进行防御是汉初年边防的基本政策。

汉置部都尉一职来对郡的军事进行管理,通常一郡设一个都尉,但边疆诸郡会多一些,边郡会有两到三个都尉按照区域分部而置。汉初刘邦“白登之围”惨败后,韩王信、燕王卢绾、济北王刘兴居等先后与匈奴联系叛乱或亡入匈奴,匈奴在降将的指引下往来侵扰,多从北边入侵汉境,西汉西部的军事压力并不大,从上文可以看出,西部的匈奴人多从西北处的萧关入境。

汉文帝十四年(前 166),“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使奇兵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于是文帝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为将军,发车千乘,骑十万,军长安旁以备胡寇。而拜昌侯廬卿为上郡将军,甯侯魏遬为北地将军,隆慮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为前将军,大发车骑往击胡。单于留塞内月余乃去,汉遂出塞即还,不能有所杀。”

这是《史记》里记载的一次匈奴攻破萧关的事件,匈奴利用快速运动的特点,让汉军很难进行应对,在没有通讯设备的汉代,建立强大的军事防御据点是抵御匈奴人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由于萧关所处位置的易守难攻。加上陇关都尉、北地郡和天水郡都尉都在百公里之内,与萧关互成掎角之势,看之后武帝打通河西之后的布局,汉军的防线已经扩展到河西四郡,萧关一带防守压力并不大。所以西部诸郡每个郡只设置了一个都尉,关中京畿附近有强大的左右辅都尉进行守护。萧关这里后来事实上只是一个保障性的关隘。

解读汉族与匈奴战争,西部地形特点和入侵路线,汉朝如何防御

西汉初期匈奴入侵汉境示意图

本文主要介绍了西汉西部边防情况,文中已经做了说明,这个方向防卫压力并不大,尤其在武帝开疆以后,这里不再处于边境地区。但对于关中地区,历朝历代萧关一线始终是最重要的一个防御点。我们下篇文章将解读西汉初年北方防御状况,这个方向是汉匈最多纠葛的地区,武帝反击匈奴也是从这个方向出发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