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肾衰竭实用单方

 循天园 2019-10-01

【西医理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为慢性肾衰竭),是在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基础上缓慢出现的慢性肾功能减退直至衰竭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它的主要表现为多种代谢障碍及由于代谢产物潴留所产生的各系统症状。

【中医理论】

慢性肾衰竭依据其临床表现特征,应属于中医学“关格”“癃闭”“肾劳”“水肿”“溺毒”“哕逆”等病证的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病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内因主要为肾气不足,外因多为六邪、皮肤疮毒、肾毒性药物,侵犯肾脏,肾病既久,失治误治,导致肾阳衰微,真阴亏耗,致使肾脏本身功能日益衰退,气血阴阳虚惫,脾肺肝心为之虚损。慢性肾衰竭病程绵长,既有正气的耗损,又有邪浊蕴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病病位在肾,但多波及脾、胃、心、肝诸脏。由于肾病及脾,或脾肾同病,致使脾肾阳衰,气化不及,升清降浊的功能受到破坏,不能及时疏导转输,运化水液及毒物,因而造成湿浊、湿热、瘀血和尿毒潴留,形成因虚致实,虚中夹实的复杂局面。

【临床特点】

在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基础上,缓慢出现的慢性肾功能减退直至衰竭。可见多系统症状,如高血压、心力衰竭、贫血、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实验室检查可见血肌酐或尿素氮缓慢上升,酸碱平衡失调及离子紊乱等。

【辨证论治】

慢性肾衰竭的辨证论治见图5-5。

图5-5 慢性肾衰竭的辨证论治

1.脾肾气虚

(1)证候:面色少华,神疲乏力,纳呆食少,大便作溏,腰酸足软,下肢水肿。舌淡苔薄,脉细。

(2)治法:健脾补肾。

(3)方药: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合金匮肾气丸(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附子、桂枝)。

2.肝肾阴虚

(1)证候:腰膝酸软,足跟作痛,头晕目眩,耳鸣耳聋,手足心热,盗汗遗精,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舌少苔或苔薄黄。

(2)治法:补肝益肾。

(3)方药:左归丸(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川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甲胶)。

3.气阴两虚

(1)证候:面色白,气短乏力,心悸头晕,手足心热,尿少色黄,大便干结。脉沉细,或细数,舌质偏红,舌苔薄白或微黄腻。

(2)治法:益气养阴。

(3)方药:参芪地黄汤(人参、黄芪、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

4.脾肾阳虚

(1)证候:面色苍白,倦怠乏力,纳呆食少,大便作溏,腰酸足软畏寒肢冷,身面水肿。舌淡体胖,或伴有齿痕,舌苔薄白,或薄腻,脉沉细无力。

(2)治法:温补脾肾。

(3)方药:附子理中丸(附子、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合右归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

慢性肾衰竭病机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有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气虚和脾肾阳虚等;标实则有湿浊,热毒,水气,瘀血,动风等兼夹证,故治疗上必须抓住标本缓急,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采取“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标本兼顾,扶正与祛邪并举。扶正有滋养肝肾,益气养阴,温补脾肾之法,并根据标实兼证的不同分别予以化湿浊,清浊毒,利水气,祛瘀血,息肝风等。如化湿浊者可选用陈皮、紫苏、半夏等;清浊毒者可选用大黄、黄连、六月雪等;利水气者可选用车前子、茯苓、猪苓等;祛瘀血者可选用丹参、川芎、桃仁、红花等;息肝风者可选用羚羊角、石决明、钩藤、地龙、天麻等。

【单方单药】

★冬虫夏草

[用量] 冬虫夏草5~10g。

[制剂] 炖服。

[用法] 每日1次,坚持长期服用。

[功效] 补肾益精。

[主治] 慢性肾衰竭。

[出处] 《柑园小识》。

[说明] 冬虫夏草味甘,性温。入肺,肾经。功效:益肾壮阳,补肺平喘,止血化瘀。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冬虫夏草可以对抗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肾毒性,保护和改善肾功能,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等,具有抗肾损伤的作用。

★红茶

[用量] 红茶适量。

[制剂] 加水煎成15%~20%浓度的汁液。

[用法] 每服20~30ml,每日2~3次。

[功效] 补益肾气。

[主治] 慢性肾衰竭。

[出处] 民间验方。

[说明] 在红茶中的咖啡硷和芳香物质联合作用下,增加肾脏的血流量,提高肾小球过滤率,扩张肾微血管,并抑制肾小管对水的再吸收,于是促成尿量增加。如此有利于排除体内的乳酸、尿酸(与痛风有关)、过多的盐分(与高血压有关)、有害物等,以及缓和心脏病或肾炎造成的水肿。(魏睦新,刘佳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