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终南山下,古楼观台,观星望气,通古知未

 美学中医 2019-10-02

        终南山,古称太乙(一)山,汉后又称秦岭。

    终南山主峰,称为太白山,山顶最高处,为拔仙台。其海拔3771.2米,是中国大陆东部的第一高峰。

       在拔仙台的东侧,有水涌而出山,一路向东流,流向两河口。

而在拔仙台的南侧,有一湖泊,被称为二爷海,海拔3610米,深10米,湖水向南流,流经三爷海、玉皇池、三清池最后在终南山中流达两河口,与东侧的水流相汇合,故此处名两河口。

    说到两河口,很多人并不熟悉,但看过《终南山主人》第一部的人,提到此处发生的事,却应当相当熟悉。

这儿便是商末周初时文真长期隐居的那个山谷,隐居的地方就是两河口不远处,吕尚第一次加害终南山主人的地点,临走近此处。在第二次加害文真时,文中有段内容写道“(吕尚设法)让崇候虎召集自己的旧部,秘密组织了一支20多人的队五,趁着夜色,徒步进山,直奔文真住处。这一路,白天走,越要四五个小时,晚上他们走了六七个小时,却只走了三分之二的路,他们进山谷时,已开始有了星星点点的雨。

据活着回来的人报告说,当他们到达两谷相汇的地方时,两边山谷中的水势猛涨,漫上路面,他们无处躲避,很多人直接被洪水卷走了,只有自己抓住岩壁上仅有的一棵树,窜到高处,躲开了一劫。“

而这一情节中所述的两谷相汇的地方,便是两河口。那此冲走士兵的洪水,便来自于终南山巅。

所以当时终南山主人选择此地安身,能两次安然脱险,均与此水有关。

此水在两河口汇聚后,遇有深潭处,则水深青黑似墨,故名玄水,又名黑水,现称黑河。然而在夏代,这个山谷被称为甘谷,此水被称为甘水,如今称为甘峪。

《尚书﹒甘誓》中有云:“启与有扈大战于甘之野”,《夏书》“甘野–––甘谷水出处,曰甘河”

夏代管甘峪称之为甘谷(这个名字,与我出生地重名,我出生地亦为甘肃甘谷县),将黑水也称之为甘水。

 有关甘峪的历史,《终南山主人》一书中记载道:“甘峪原本是崇国的属地,这崇国,原是尧封给鲧(禹的父亲)的封地,后面被禹的哥哥的儿子有扈氏继承,后启与有扈氏争皇位败北,甘峪这地方,一片战火,唯一不改的,他仍是大禹家族的属地。

因此,此地作为有扈氏的方国,一直被称为“扈“,直到秦代时,方被改为鄠(HU),后被简化成“户县”。直到2017年,为了文化传承,复改为西安市鄠邑区。不过,原来的的这些区域现在有所缩小,在行政上归属周至县,因此,甘峪和甘水,现在都属与户县相领的周至。

2013年时,我们知学院的一次年度聚会选择安排在甘峪之中,最后一天要走时,我在山谷之中在寻找一个石头,但从早上七点多一直找到9点钟,还是没有钱到。因为那天大家兴致高,所以就多延长了一个小时,然而我还是没找到那块石头。

等到十点钟时,大家都已准备上车了,望着山谷的各色石头,我依然没有看到自己感觉中要遇到的那块石头。

然后我站在两边都是水流的山谷中间,在心里说,我只看最后一眼,然后就离开,希望你能出现。然后我睁开眼,扭头看时,遇到了这块石头。

椭圆形的白石之上,有一马啼形的凹陷,然而中间却突出。外面是石质,里面已玉化,里面是海底动物的化石。我终于找到了我心中相遇的石头。

然后我抱起她,跟她说,明年第一场洪水到来之前,我一定带你回去,然后将她沉入山谷中的一浅潭之底。这是2013年的10月初。

待到第二年的清明的前两天,我和至真再次来到山中,将她搬离终南山,带到了北京,整整86斤重。

她成为了我最重要的伙伴。现在,她即将回到她原来的地方了,我会将她带到甘峪(黑峪)外面的楼观台。

          甘峪水出,绕而入渭,所绕之处,便是今天楼观台的地界,也是终南镇的所在。

        最早入驻这里的,则是周大夫尹喜,结草为庐,以观星气,并将此地建成了传播道学的活动中心。到三国初,有道士梁谌在此传“炼气隐形之法”,“水石还丹术”、“六甲符”及采服“日月黄华法”。

       北朝时,更有高道如王浮、王延、严达等住此修炼,并最终演成宗派,是为楼观派,楼观台因之成为道教的活动中心、道法重地。昌炼形之术,兼修内外丹。

        后有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张无梦,种放等人在终南山中修道。并形成了道教内丹炼养体系著名的“钟吕金丹派”,成为宋元道教内丹学说之主流思想。

         吕洞宾曾游玩于长安酒肆(今古城东门外八仙宫门前的长乐坊)遇钟离权,以“一枕黄粱点破千秋大梦”而悟道,历经“十试”后,潜心修炼,终成正果。

         后在终南山下,王重阳在”活死人墓“内修炼,离世后回归终南,在楼观台近处,有祖庵镇,建重阳宫,为天下全真祖庭。王重阳认为三教同源,他兼容并蓄,汲取佛教经典的精华,充实和完善了道教的理论宝库。他还为全真道制定了戒律,使蓄发、出家、住庙成为全真道士的行为准则。

        后来基督教传入中国时,位处楼观台的大秦寺,成了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最早寺院之一,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寺院。

        而最有纪念意义的,是由吕洞宾题写的”大秦景教流行碑“,碑文由波斯传教士景净撰刻,朝议郎前行台州司参军吕秀岩书并题额。这碑于1623年在楼观台跟前的大秦寺现世,现存于西安碑林。

        而在楼观台跟前,甘峪黑河水出终南山的地方,还有一座寺庙,叫仙游寺,建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是中国现存唯一一座隋代砖塔,塔7层,高35米。当时杨坚为了安置佛舍利,命人送佛舍利至仙游宫建塔安置,改称仙游寺。

        隋文帝建立仙游宫仅二十年,隋朝就灭亡了。当时宫内空空,后来楼观台道士,看见这里殿宇巍峨,风景幽胜,便迁来了一部分居住在这里。因此,这里也曾叫过“仙游观”。此后,佛教兴盛起来,道士们有的搬回了楼观台,有的四海云游去了。沙门和尚便居住在这里,诵经参禅,这样,这里又成了寺院。

         这期间,很多著名诗人和书法家,画师,如王勃,韩翃、白居易、吴道子、卢纶、岑参、苏轼、赵涵等人都到过这里,吟诗作画,书法写赋,而最有名的,则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尉时,在这里写下了《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而这里的斜对面,则是法门寺,法门寺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始建于东汉明帝时,周魏以前原名也叫“阿育王寺”,唐初改名“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

        终南山一山之水,南则入嘉陵江入汉江,最后入并入长江归海,北则入渭水,最后并入黄河归海,一山之水,皆成长江与黄河最大支流,一山育二河,更是养育着中华古老的文明。

         而这一切,从终南山主峰太白山顶的涓涓细流,从终南山七十二峪的激荡溪水而出,滋润着中华文明,因此终南山是“中华的地理标识,也是精神标识”。

         《陕西志》言:“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名”   ,希望在这里,在不久的将来,也看到你的身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