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究/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0-02

探究/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多年教学经验证明:本中每篇课文的学习价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文化价值,比如,让学生认识山海关、青花瓷艺、敦煌壁画,了解故宫的构造等等;第二是语文知识、方法学习和技能训练,通过课文实例让学生认识如何遣词造句,学习阅读、写作方法;第三是语言材料积累,主要途径有两种:①是在课堂上的积累,包括生字的听、说、读、写和对优美篇章和诗句名言的背诵,通过大量规范的书面语言材料的输入,丰富学生的词语搭配、词句组合等语感经验。②是通过课外阅读进行积累。

在阅读教学中,这三个方面的学习价值应该将语言材料的积累放在首位,可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语言积累渠道之一—词句积累

(1)授之于法,有效理解。词语是组成句子最小的语言单位,学生进行词汇积累最终目的是为了能有效地运用,而运用的前提是理解。如果我们能灵活地根据词语特点,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方法中学习词语,在运用中理解,在理解中运用,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1、找近(反)义词法。给一个词语找近义词和反义词实际上是对这个词语在词义、词性上的一个全面理解,倘若理解不到位,所选的近、反义词也会有偏差。比如,“丑恶”的反义词是“美好”,有个别学生写成“美丽”,便出现了偏差,主要原因是没有理解好“丑恶”,“丑恶”着重是指内心,相对应的只能是“美好”,而“美丽”指的是外表。

2、搭配法。词语运用要做到准确,就要注意词语的搭配,搭配得当,用词才能准确。根据词语组成合适的词组,不仅对词语的一次判断理解的过程,更是一次尝试运用的过程。

(2)不容忽视的句型积累。当下问题比较大的是句型积累,较多的阅读教学公开课中,也忽视了这一环节,其实积累大量规范的句型与识字、学词一样,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比如,《商鞅南门立木》这篇课文,在理解第二部分商鞅南门立木是怎样做的,人们有什么反应时。

学生汇报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积累如下三种句式:1、“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怕是耍人玩儿的吧?”(改成肯定句)2、商鞅立即大声宣布:“小伙子,你按我说的做了,请上来领赏吧!”(改为转述句)3、小伙子扛起大木柱,大步流星地朝北门走去,后边跟随的人群汇成了一条长龙。(用带点的词语造句)一篇课文,教师只要用心钻研,善于捕捉语用落脚点,调动学生去感受、捕捉语言文字中的内涵,便能巩固学生对各种句型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探究/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语言积累渠道之二:朗读和背诵

朗读和背诵是语文课积累语言的基本方法。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就是多读多背,强调在儿童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最大限度地积累语言材料。从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看,大量积累语言材料,可以为他们一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认为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比较关键的是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

如课文《大禹治水》,我抓住“终于”这个词进行引导和突破。“哪些地方写出了大禹治水的艰辛?”(学生找、读相关的句子。老师课件出示: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从“终于”“这个词中,你读懂了什么?”“不容易!”“从哪里可以看出不容易?”“由南到北,由西到东。说明大禹治理水灾的地域广。”“经过十三年的苦战,说明时间长。”“那大禹在这段时间会做些什么?请大家先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夏天,大禹汗流浃背……冬天,北风呼啸……”“为了治水,大禹甚至‘三过家门而不入’。”“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大禹的什么精神?”“坚韧不拔、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大禹终于治服洪水,心情怎样?”“兴奋不已。”“高兴。”“那同学们把大禹的这种心情读出来。”(生读,师评价。)

现在阅读课,有个别老师朗读指导花在感情朗读指导上的时间过度,而对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不加追求。

小学生有感情朗读重要,但还是应该强调熟读课文,让学生熟读成诵,烂熟于心,能够脱口而出。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不仅要做到充分地读,还要做到多背优美词句或文章。对于阅读教学中的读和背,小编认为,要紧密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需要学生多读,要舍得花时间,读得充分。

只要把课文读熟了,课文内容学生自然就理解了。课堂上要使学生变听懂为读懂。朗读的分量要大,在读的方法形式上注重多样化,以提高学生读的兴趣。

探究/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