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诗人寒山的一首《杳杳寒山寺》唐诗40个字,却有16个字是重复的,难道是诗人的失误

 qiangk4kzk8us4 2019-10-02

在古代诗词创作中有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叫叠字。恰当地运用这种修辞方法,不仅可以使诗句拥有整齐划一的形式美,还能加强诗歌的情感效果。所以很多诗人都留下了此类的诗句,譬如,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白居易《竹枝》中的“水蓼冷花红蔟蔟,江蓠湿叶碧萋萋”,就是其中的翘楚。

而在叠字类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诗,要算寒山的那一首《杳杳寒山寺》了。因为这首诗通篇使用叠字,每一句的开头都是两个重复的汉字。

这首诗的作者寒山,是唐朝著名的诗僧,出家后就隐居在浙东天台山。他时常在山间漫步,每当有了新的诗作就顺手刻在石头或树木上,久而久之,漫山遍野都飘荡着诗歌的芬芳。

但这种记录方法也为后人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寒山一生所作的诗篇,据说有600余首,但传世且收录到《全唐诗》里的仅有三百多首,还大多数没有标题。于是后人就把他诗歌中的第一句话看作题目,下面的诗就是这种情况。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首先解释一个名词--“寒山”。浙东的天台山有一个地方叫做“寒岩”,这里是诗人隐居的住所,而寒岩又被世人称为寒山。

在首联里,诗人描述了他所看到的景象,幽暗的山间小径和寂寥清冷的溪流。单以景物而论,诗人隐居的地方有山有水,是个优雅的居所。但他在每个景物前分别加上了两个形容词,立即让人感到森森的寒意。

次联中,诗人通过鸟的鸣叫声,表示山中经常有鸟雀的出没,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人类的行踪很少出现。

“啾啾”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诗歌中,在《离骚》和《九歌·山鬼》里都能看到它。它有两种解释:其一是鸟兽的鸣叫;其二是指凄凉的叫声,这两种解释在本诗里都有完美地体现。试问,在寒冷孤寂的环境下,又有什么鸟可以欢快地歌唱呢?

鸟鸣的出现,既与人迹罕至形成对比,又营造出幽寂的氛围。这和王籍《入若邪溪》中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联里的“淅淅”和“纷纷”描绘出了风雪的无穷无尽,漫天的风雪把前两联所描绘的幽冷环境,渲染得更上一层楼,为下一句诗文埋下了伏笔。

联未的“积身”一词,则表现出诗人高深的禅定功夫。雪花落在普通人的身上,肯定会被抖落下去,绝不会造成“积身”的效果。而诗人却在风雪之中泰然自若,只寻求内心的平静,丝毫不在意外界的侵害。

最后一联,先从每一天的状况落笔,最终扩展到每一年的状况,成功地刻画出一位心境平和的高人形象。身处在看不见太阳的幽冷环境里,没有人可以呆太长时间,但诗人却坚持了下来,最终达到了“不知春”的境界。

春天象征着万物复苏,是情感的萌芽状态,而诗人的“不知春”则代表了他古井无波的内心世界。

静阅闲话

纵观全诗,诗人先后从三种不同的感官角度,对寒岩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先是借助视觉,描绘了山水之间的孤寒;再通过听觉,介绍了人迹罕至的幽寂;紧接着,把读者置身于天地之中,感受风雪的凛冽;凭借前三联对恶劣环境的渲染,最后通过两个“不”字,刻画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平淡心境。

本诗不仅每一句都使用叠字,还每一联都采用了对仗的手法,令诗歌的音乐美达到了极致。全诗一气呵成,令人读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参考资料《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唐诗》《楚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