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秀才相当于现在什么文化水平,别被假象蒙蔽,看完这些你得服

 花开无田 2019-10-02

已关注

古代的文化人,最低阶的秀才又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文化水平呢?

在隋代设立科举制度以前,古代中国民众想要改变命运,获得一官半职,是几乎没有办法的。武人还尚且能够从戎,文人则就只能靠他人赏识,成为门客,幕僚。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办法那就是“举大事”。一如陈胜吴广的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而当时选举官员大多都是从世家弟子中挑选出来,汉朝时有了举孝廉制度。只要您,孝顺、名望够高,能得到当地长官的推荐就能当官。

隋文帝杨坚

历朝历代的很多名士不得仕途,便是明证。

东晋时,即使是名将陶侃,在刚要出仕为官之时,也只能靠其母亲把辫子卖掉换成酒菜,送给当地的孝廉,以期被其举荐,才能做个小刀笔吏。而且最为可笑的是在其位极人臣之后,其家族到了其曾孙陶渊明时,便迅速的没落。虽不为五斗米折腰,却也只能隐居南山。

而造成这些的无疑就是士族制度,也正是贵族们把握了通往上层建筑的门路。百姓们才毫无办法。

从隋文帝杨坚首创中国科举开始,平民子弟才有了跻身上层社会的途径,当然,即使在初创的几百年间,也是门阀贵族林立,也直到五代才算是对门阀贵族给予了沉重的打击,白马驿之祸,上百传统门阀贵族的死,清河崔氏,关陇贵族,都受到了致命一击。

科举取士

但无疑,从那个时代开始便成为了真正读书人的时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只要读好书就有出路。熟悉吗?就是我们父母给予我们现今的教育一样,古代百姓也只能依此来砥砺奋进,求学不悔。至于要做到什么地步,还是要靠个人的能力。在众多不平等条件的古代,科举制度又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制度。

著名的吕秀才

科举制度出现后,学子必须要经过科举考试才能获得秀才功名,而且难度相当高。

我们大家知道的范进中举的故事,范秀才通过下一轮严格的考试后,才能升级为举人。也就无怪乎,范进在中举后,兴奋不已就像一个疯子一般,而那时他已经年逾五六十岁,垂垂老矣。

那么你知道古代秀才相当于今天什么文化水平吗?说出来,你可能会不信,但绝对会令你惊叹不已。

清秀才像

从明清科举资料数据汇总来看,在很多州府,秀才的录取率其实是非常之低的,大概在1%到10%之间,而秀才们参加乡试,有0.5%-4%左右的概率能中举,然后各省举子上京参加会试,这时录取率能大点,但是最高时也只有10%左右。 让我们按最大值来计算,从白丁到举人的成功率为10%×4%=千分之四,那按最小值呢?1%×0.5%=十万分之五。

科举考试

如果这些还不够直观,让我们来看看乾隆年间的,江苏东台县,安徽宿松县的学子的情况。

作为三年两考的考试,东台县每科考试取秀才10人。而乾隆年间,东台县大约有人口25万到30万人,而宿松县在清前期大约有20万人口,则每科录取8人。可怕吗?也就是说每一个能够考取秀才的学子,都是真正的万里挑一,甚至于几万人挑一。

考院

要知道,东台县和宿松县在当时可算是经济发达的地区。那些经济落后地区的学子们,考中秀才的难度可见一斑。而且古代也只有科举一条路,没有其他分流渠道,也就有范进范老爷这样年逾五六十的人继续参加科举考试的问题。

说完了这些硬件,让我们在看一下,您想考中秀才需要哪些软件。四书五经,不用多说要求达到背诵并默写,而且还要有融会贯通的能力。

《论语》11750字,《孟子》36480字,《书经》25700字,《诗经》39234字,《礼记》99010字,《左传》196845字,以上合计四十万七千二百多字。而这些都还是最简单的理论知识。除了背诵这些之外,也必须要有我们上文提及的理解、融会贯通的能力。像现在的我们看《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一般,诸子百家注解,总是要购买,并且吃透的。而在引经据典上,您总要看一些文学典籍,史书吧。这拢共多少字,相信不用我再统计了,几百万相较这些书籍之数来说也只是微末之数。

秀才

而且,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绝大部分读书人,穷尽一生都考不上科举制度台阶中最低级别--秀才!

因此,可以不讳言的讲,秀才中的优秀者就是今天的国学大师的水平。

而秀才这种科举制度台阶中最低级别的公务员,也只是有了免除徭役的权利,当然也是可以选择当师爷,先生这一低级别的公务员。

至于说秀才之上的举人,进士,也就可想而知难度了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金榜题名的人生八喜之说的缘由。

而现在很多不懂历史的人,动辄就胡说,秀才只是相当于某名牌大学毕业,也就很显然,是胡扯八道了。

(图片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必删)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