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哼一万遍《我和我的祖国》,不如去看它一遍

 艾格儿Egger 2019-10-02

酷玩实验室作品

大家好,我是蛋蛋姐

最近大家好像都在热火朝天地讨论

《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

我兴冲冲地买了票

在影院感受了一把

祖国的7大高光时刻

如果要给《我和我的祖国》打分

我会打出8分

这部电影是我看过最好的主旋律电影

是属于每一个普通人的史诗

我知道新中国第一面红旗升起时

整个民族的振奋与呐喊

我知道女排夺得“三连冠”时

对于每人中国人来说,是莫大的激励

我知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

离不开千千万万的无名英雄

我也知道2008年那场奥运会

是我们向世界证明自己的机会

......

可是我不知道的是

为了升起新中国第一面国旗

有位恐高的工程师

冒死爬上20多米高的旗杆

为了让五星红旗能在奥运会上飘扬

一代代女排姑娘们

都流着血泪在拼搏

为了让国旗能一秒不差地在香港升起

一位外交官为了2秒

和英国代表据理力争

在70年历史长河里

他们都是小人物

可是那面五星红旗对于他们来说

是值得倾其所有的信仰

图: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片段

这些故事《我和我的祖国》里都有

可是蛋蛋姐觉得不够

电影的时间太短

他们对于这面红旗的执念

只能显出十之一二

我不甘心

所以我写了这篇文章

他们的故事一定要为大家所知晓

1

“你将站在主席的身后”

我们都很熟悉《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和油画

在当时的天安门城楼

每一个人都是声名赫赫的领袖

而就在主席的身后

却站着一个没有画到油画上的普通人

如果不是《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

你也许永远不知道他

开国大典升旗装置的设计师,林治远

图:林治远(右三)

几千万人流血牺牲

才为新中国争得了这面红旗

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工程师

平日里也就负责天安门广场的整修工作

可也就是微不足道的他

成为了升起新中国第一面红旗

至关重要的一环

1949年8月初

林治远被委以重任

负责国旗旗杆的设计制作

根据要求

旗杆必须要和天安门城楼等高

经过测算之后

林治远得出的数据是35米

图: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片段

如果说

宇宙第一的大兴机场建设难度是100000

那么这根小小的旗杆连0.5都不算

但是偏偏那时的中国

是个刚出新手村的平民玩家

身上一点家当都没有

林治远寻遍了整个北京城

都没能找到合适的旗杆材料

他甚至托关系打电话到上海和武汉

也没能找到

图: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片段

最后

林治远跑到了全北京

唯一有钢管的北京自来水公司

硬是从厂房里搜罗出

4根直径不同的自来水管

一节一节套起来焊接

开国大典的旗杆

也渐渐有了模样

可是问题也出现了

嵌套起来的钢管只有22.5米

剩下的12.5米

明明是走20步就能达到的长度

可是在当时

却是怎么也补不上的距离

无奈之下

开国大典的国旗旗杆

只能修订为22.5米高

旗杆竖起来差不多是

天安门城楼第一层飞檐的高度

好不容易得到了指挥部门的同意

这根旗杆好像

偏偏要为难一下林治远

升旗要自动的

最好是主席在城楼上亲自升旗

距开国大典也就

1个月不到的时间了

还要在主席不参加彩排的前提下

按一个按钮

就能顺利完成升旗

国旗和国歌还需要同步进行

最重要的是

开国大典,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图: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片段

林治远

怕到他不敢不说实话

“电动升旗,不敢保证万无一失”

可万一有个差池

又怎么对得起那28年的革命

又怎么对得起那2000多万英灵

用鲜血换来的今天

为了满足国旗自动停下的条件

林治远和技术员们

在旗杆的顶部焊接了一个钢球

只要国旗一到顶,碰到钢球

电源就会被自动掐断

为了让主席能在城楼上

直接通过按钮控制升旗

林治远又从旗杆下引出一条导线

这条导线穿过长安街、跨过金水河

一直连到天安门的城楼上

可是一切装置都很依赖一套电源

一个小铜丝的断裂

可能就能毁掉整个升旗仪式

于是技术人员又外接了一处电源

同时又安排了升旗手随时待命

一切妥当之后

就是反反复复的试验

一直到9月下旬

旗杆旁边的脚手架才被拆除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

国旗飘扬的那一瞬间

人群沸腾的那一瞬间

林治远才算真正松下一口气

图: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片段

大家都为这五星红旗欢呼

可是谁也不曾知道

就在十几个小时之前

在国旗飘扬的背后

又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1949年9月30日晚上

那是最后一次升旗试验了

可是只听见“嘭”的一声

连续几天都正常工作的升旗装置

偏偏在最后的时刻掉了链子

作为阻断装置的钢球突然崩坏

旗子升到旗杆顶端之后

马达没有按计划就停下来

直接将旗子

绞进了旗杆顶端的滑轮里

幸好幸好

这只是一面试验用的普通红旗

图: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片段

可难办的是

旗杆旁边的脚手架已经拆除

但想要修复装置

必须要人工爬上旗杆进行焊接工作

万分紧急之下

林治远找了消防队员来支援

可是消防的云梯

也无法到达旗杆的顶部

再过几个小时就是开国大典了

到时候有二十万民众齐聚在广场

四万万人民在期待着这面国旗的升起

图: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片段

没时间再犹豫了

林治远当即背上沉重的焊接器材

带着从街坊邻居众筹来的阻断材料

义无反顾地穿上铁鞋

准备爬上旗杆

可是他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他恐高

林治远怕高怕到

站在一个大衣柜上

腿就会直哆嗦

可是会阻断装置焊接工作的

只有林治远

只能是他

图: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片段

林治远一步一颤抖地

爬上了20多米高的旗杆

越往上他的速度越慢

渐渐地

他听见风从耳边呼啸吹过的声音

他的双臂死死拉住保护绳

脚上的铁鞋仿佛有千斤重

“别往下看!一直往上就不会害怕了!”

他的队友在嘶吼

林治远的脚下空荡荡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

即使害怕到了极点

他也安慰似的向队友喊道

“没得问题!”

图: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片段

但是爬到顶端

只是林治远工作的开始

他拿出从各家各户

好不容易凑出来的阻断材料

开始焊接工作

从旗杆上溅下来的火星

零零星星照亮了那一方升旗台

在旗杆顶端的林治远

终于不辱使命

做到了万无一失

图: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片段

十个小时后

1949年10月1日

开国大典正式开始

天安门城楼上

林治远来到主席的身后

轻声对他说道:

“主席,按住按钮旋转一下。”

主席点点头,按下了电钮——

林治远迎来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半分钟

他的眼睛死死地盯住国旗

手心早已被汗液浸湿

舌底发干,双脚发软

新中国第一面国旗缓缓升起

对于整个国家、整个民族

这是最激扬澎湃的时刻

百年的耻辱就在今天画上句号

国旗平稳升到顶点

林治远才缓缓舒出一口气

之前的每一秒

都像是过去了一个世纪

图:第一面国旗在天安门广场缓缓升起

林治远是平凡的

在参加开国大典的几万人里

他不过是沧海一粟

林治远更是幸运的

几百万烈士、几千万平民

或是战争、或是饥馑

没能活着看到新中国第一面国旗

我们能从史册的一角找到林治远的姓名

但是那悄无声的千万人

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了

2

“中国女排牛逼”

1981年11月16日傍晚

原本热闹的街道安静了下来

虫也不鸣、鸟也不叫

全国好像都在等待着什么

小巷口摆上了一台黑白电视机

老人拖着小家伙们

大人们抄着小板凳

都聚在这20英寸的电视前

图: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片段

电视里

正在进行着

第3届女排世界杯决赛

中国女排姑娘们遇上的

是上届世界杯冠军

有“东洋魔女”之称的日本队

最后一场比赛的比分到了15:14

日本队暂时领先

女排的指导袁伟民

在场下急得眉毛都打成了一个结

眼睛通红,嘴唇直哆嗦

图:袁伟民和郎平

电视机前的观众们都憋着一口气

直到有一个叫郎平的姑娘

狠狠地扣下了最后一个球

时间仿佛静止了

紧接着又是两次拦网成功

比赛结束

中国女排以3:2的大比分

获得世界杯冠军

这也是中国女排

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

图:1981年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冠

原本安静的街道

突然沸腾了起来

大家约好了似的一起上街游行

高呼着“女排万岁”

第二天

女排姑娘们几乎上了所有报纸的头版头条

《人民日报》更是直接写到

《学习女排,振兴中华》

图:女排画报

中国女排姑娘们

就在一夜之间

成了全中国的英雄

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

中国女排的辉煌

才刚刚拉开序幕

1982年

第9届世界排球锦标赛上

中国女排再次夺冠

1984年

新中国重返夏季奥运会

中国女排再次摘金

造就了“三连冠”神话

当时

北大4000名学生直接

冲出校门、走上街头

烧衣服、放烟花

绕着未名湖跑圈......

图:邮票上中国女排形象

1984年国庆35周年游行时

郎平站在特意给女排姑娘

单独安排的花车里 

她们是民族英雄

她们值得这份欢呼和荣耀

此后,再无运动员

享受过如此殊荣

三连冠之后

中国女排又在1985年第4届世界杯和

1986年第10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上

连续两次夺冠

创下了史无前例的“五连冠”

图:1985年,中国队以3比1战胜古巴队后,郎平激动地高高跳起

她们是中国的英雄

“铁榔头”郎平

“独臂将军”陈招娣

“天安门城墙”周晓兰

......

这些姑娘的名字连同绰号

都广为人知

在大家心里

“女排精神”四个字

就代表着顽强拼搏、永不言弃

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

为了诠释这4个字

这些姑娘们到底付出了多少血和泪

图: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

1972年10月底

漳州体育训练基地选址完成

可是按照计划

女排姑娘们12月就要开始训练了

两个月的时间

哪里来得及建训练球场

只能用双层竹片夹上竹叶做顶盖

房梁是好几根竹筒合并起来的柱子

地面更是凄惨

只能用细砂、白灰和红土

混合之后再压平了

有的地板甚至是

直接从铁路上找来的废弃枕木

连接处还这一口、那一道豁

最后,终于勉勉强强紧巴巴地

凑出了一个“场馆”

竹棚建好之后

各省市的排球队都来这里参加集训

1979年,袁伟民带着

中国女排国家队也来到了这里

开始了魔鬼训练

训练时

女排姑娘们动作又快又狠

一下没刹住车就会蹭到

粗糙的枕木地板上

一不小心就会蹭掉一层皮

地上的沙子便会嵌到肉里去

她们每次结束训练的第一件事

大概就是找医生

清理伤口里的沙子、泥土

第二天一起床

床单都会和肉粘连在一起

如果撕得不小心

又会撕出一个更严重的伤口来

遇上下雨天更是可怕

场馆里充斥着水汽

姑娘们常常一滚就是一身泥

图:1982年女排在郴州集训时穿过的沙袋背心

除了训练场地条件不佳

女排姑娘们的训练装备

也是把简单发挥到了极致

当时她们没有护膝护腕

只能请当地的裁缝师父们临时定做

没有球网

就用竹竿替代吧

没有臂力器

就和队友掰手腕吧

没有创口贴

就用胶布粘一下吧

......

郎平还曾经在训练中

被球打得轻微脑震荡

经过简单治疗之后

第二天又投入训练

图:1981年,郎平、杨希等在郴州训练时穿过的球鞋

不仅如此

当时的女排宿舍

连个独立卫生间都没有

有一次郎平半夜起来上公共厕所

竟然还被冻感冒了

硬件差点也就差点了

让女排姑娘们心理阴影最深的

怕也就是她们的“魔鬼教练”袁伟民了

如果姑娘们一天要接100个球

到了第51个出现了瑕疵

袁伟民一定会让她们再重新开始

不仅如此

女排们每天的训练指标是

一上午发好100个球

扣好200个球

垫好300个球

训练完不成

基本上也就和午饭说拜拜了

有时袁伟民还会站在高台上

把一筐球不间断地扣向对面

以训练女排姑娘们的救球速度

就算摔得遍体鳞伤

下一秒球来了

还是要含着眼泪冲上去

图:中国女排在漳州体育训练基地训练的老照片

郎平作为队里的主攻手

两个小指经常是断掉的

训练时练到晕倒也是常有的事情

最久的一次

郎平连着训练了7个小时的扣球

训练苦

打比赛的时候更苦

郎平在自己的自传中曾经提到过

“有一阵,软骨碎了,小碎片就在关节里跑,又卡在了骨缝里,疼啊,刺激骨膜出水,四周都是积液。比赛前,先让医生把积液抽出来了,打完比赛再抽,没办法,多痛苦、多麻烦,我也得坚持。”

退役后做手术时

医生发现郎平的膝盖

已经退化到了70岁的水平

她曾经是世界第一的主攻手

她是我们最骄傲的“铁榔头”

她是成就中国女排最大的英雄

可是因为伤病

她连自己年幼的女儿

都抱不起来

“女儿向我跑过来的时候,我不敢抱她,我怕抱不动她。”

后来她接受采访时还说

以后坚决不会帮女儿带孩子

因为膝盖的伤病

她连蹲着擦地都做不到

图:青年郎平

“五连冠”的辉煌过后

随着郎平、梁艳等

黄金一代的选手的退役

中国女排逐渐走向低迷

一次次失利

让中国女排在1994年

拿到了世界第八的历史最低成绩

一位东北老人

在看到中国女排输给韩国之后

一时心急

心脏病突发去世了

这是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候

郎平毅然从美国回来执教

挽狂澜于即倒

扶大厦之将倾

2013年

女排再次陷入低谷

郎平再次义无反顾回国

带领中国女排

成为归来王者

我记得女排里约奥运会夺冠之后

有人很多人问郎平

到底什么是女排精神?

郎平只是淡淡地说

“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 

今年女排世界杯上

中国女排11连胜

又一次夺得世界冠军奖杯

她们在现场打出横幅:

“祖国,祝您生日快乐”

今年这一年

中国人过得刻骨铭心

我们经历了世界第一强国的勒索

经历了艰难的经济转型

经历了男篮的惨败

……

女排升起的这面国旗

就是她们献给中国人的最好的礼物了

3

“1秒都不能再等了”

1997年7月1日

是中华儿女们

等待了154年的时刻

0时0分0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分秒不差,准时升起

飘扬在香港的上空

两岸人民为国旗欢呼

为香港回归流泪

可大家不知道的是

有一个人

为了能在零点准时升起国旗

为了给升国旗争取2秒钟的时间

和英国谈判了整整16轮

可是整个回归仪式

我们找不到他的踪迹

那张印在脑海中的回归仪式大合照

我们也找不到他的一丝身影

他一直在幕后

指挥着回归仪式的每一个流程

他的手中一直紧紧握着一只手表

现场的每一分、每一秒

他都要把控到位

他是香港回归仪式中

最核心的神秘人

安文彬

图:安文彬

1996年底

时任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的安文彬

被委以重任

担任中英交接仪式筹备组组长

负责香港交接仪式的筹备工作

可是这种主权的交接仪式

哪有什么先例可循

仪式的每一个步骤流程

都需要安文彬亲力亲为

当时他已年近花甲

可为了确保交接仪式万无一失

安文彬常常忙到一天只能睡3个小时

有时开完会衣服还没来得及换

就直接倒在沙发上睡着了

他还经常开玩笑说

感觉自己的腿都跑短了两寸

图:安文彬

整个交接仪式总共有25道程序

每一道程序的时间

都要精确到秒

为了掌握交接仪式当天的天气状况

安文彬还专门研究了

香港20年的天气预报

细节之繁琐已经让他够操心了

可是关于在0时0分0秒升起中国国旗

英国国旗在23时59分58秒下降的要求

却被英国百般刁难

《中英联合声明》中写明了

“英国在1997年7月1日交还香港”

按照正常的逻辑思考

中方要求0时0分0秒升起中国国旗

简直就是再合理不过的事情了

可是英方谈判代表戴维斯

非要不走寻常路得杠一下

由于声明上没写具体是几点归还

所以只要是1997年7月1日当天

英国想什么时候归还

都是他们说了算

0点升起国旗是我们的底线

晚1秒钟升起国旗

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就是多1秒的耻辱

但是作为一个有风度的外交官

安文彬也没有急躁

一轮一轮又一轮和英方代表谈判

可是戴维斯好像是复读机上身

只会说

反对!反对!反对!

他甚至还对安文彬说

0时0分0秒

就是一个学术命题

根本不可能完成

图:英方首席代表休·戴维斯

但是安文彬斩钉截铁地告诉他

“中国人可以!”

戴维斯发现对面这个

有着20多年外交经验的外交官

不是那么好忽悠的

只好松口

“我们各让1秒,英国国旗23时59分59秒降下来,至于中国国旗什么时候升起,这不是我的事。”

一向有风度的安文彬

面对这番无理取闹

实在忍无可忍

“戴维斯先生,香港为英国殖民者掠夺占有了150多年,中国人强忍心头的痛,今天,香港的主权终于要回归中国了。我们只要求两秒钟,英国国旗在23时59分58秒降下来!而这两秒的要求,却被你无理地拒绝,百般刁难,我明天要召开记者招待会,向全世界宣布,我们一百五十多年和两秒之争,你们将如何回答这一公理的要求?”

在我们看来这只是短短2秒钟

可是在这2秒钟内

足够让演奏国歌的乐队指挥

完成抬起和落下指挥棒这2个动作

如果没有这2秒

那中国国旗将会是0时0分02秒升起的

国家便要多忍受2秒的屈辱

我们已经等了154年了

再多等1秒都不可以

这是国家的底线

安文彬绝对不会退让

最终

通过16轮的谈判

安文彬成功争取到了

这关键的2秒钟

为了精准掌握每一秒

在交接仪式之前

安文彬还特地买了一块新手表

并且与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和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提前校准时间

确保时间分毫不差

可是这场惊心动魄的交接仪式

才刚刚拉开帷幕

在英国降旗之前

查尔斯王子先发表了一段演讲

他的表情透露着些许悲伤

他不得不承认

中国真的强大了起来

百感交集

他的语速越来越慢

时间越拖越久

原本6分钟就能结束的演讲

愣是超时了23秒!

整个交接仪式25道程序环环相扣

一个步骤出现问题

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最焦心的是

这被耽误的23秒

很可能会导致

中国国旗无法按时升起!

一向稳重的安文彬也没能料到

时间上会出现这么大的偏差

可是自己作为负责人

绝对不能慌乱

他当即做出判断

就算是两国国旗交叠在了一起

中国的国歌一定要在0点准时响起

国旗一定要在0点准时升起

图: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片段

在之后的流程中

安文彬不动声色地安排

工作人员加快了进度

手表上的指针在不断跳动

安文彬终于在最后一刻

将时间抢回了计划好的轨道

甚至还为升国旗的流程

预留出了1秒的时间

英国国歌《天佑女王》在场馆中响起

安文彬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

上百次的彩排

他对这首歌太熟悉了

现在这个版本

明显比彩排的时候快上很多

原本51秒的英国国歌

现在只用了39秒的时间就放完了

之前还在为2秒钟斤斤计较

现在英方直接空出了12秒的时间来

整个仪式现场

有全球45个国家政要

43个国际组织代表

参加仪式的观礼嘉宾有8000多人

可是全场却鸦雀无声

安文彬在后台死死握住手中的表

在离他很远的升旗台上

又在上演着另一个惊险的故事

朱涛是这次交接仪式的升旗手

旗杆22.8米

国歌46秒

整个升旗过程他需要拉绳8次

5000多次的练习

让他的手上布满伤痕

他早就形成了肌肉记忆

不看国旗

国歌停止

国旗一定刚刚好升到顶

每一次彩排

都是英国国歌一停止

中国国歌便会紧接着响起

可偏偏是今天

偏偏是最重要的一天

为什么国歌还不响起

指挥的动作还没有变

朱涛看不到钟表

看不到其他人的表情

他感觉自己的鼻血在不停地向外流

他一边吸鼻子

一边还要保持表情的严肃

图: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片段

为什么国歌还没有响起?

朱涛一直在问自己

他甚至想到了最坏的情况

难道国歌已经开始放了?

是我紧张得幻听了?

朱涛不敢再往下想了

他的汗已经止不住地往下流

攥着绳子的手也在不住地颤抖

在朱涛的身后

是同样紧张不安的安文彬

他死死盯住手表的秒针

心中默默倒数

23时59分58秒

安文彬做出手势

图: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片段

乐队指挥手中的指挥棒

拿起!落下!

国歌响起

刚刚好是0时0分0秒!

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

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缓缓升起

安文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慢慢将手表放进口袋

看着国旗飘扬在香港的上空

他红着眼眶呢喃到

“香港,你终于回来了”

尾声

其实,看《我和我的祖国》时

让我流泪最多的是故事

是张一白的《相遇》

我写过很多爱国老科学家的故事

其中不乏为祖国献身的无名功臣

但在大银幕上看到

我依然不争气地哭了

我回家之后

发誓要把这段故事的原型人物写出来

但是闭上眼睛一想

就像影片里的将军感慨的一样

“他们叫什么名字我都不知道”

我觉得

《我和我的祖国》比起以前的主旋律电影

最大的进步在于

拍出了国旗下的普通人

普通人在时代的洪流面前

没有上帝视角的全知全能

只能照顾到自己脚下的一亩三分地

我们身上有朴素的家国情怀

也有自己的生离死别

所以《相遇》里的两弹功臣

不知道什么时候原子弹成功

只能躺在病床上苦等新闻

只能默默推开曾经的恋人

即便满街都在摇旗游行

他也只能隔着茫茫人海

投来一个苦涩的微笑

分不清是喜悦还是沧桑

所以《夺冠》主角不是女排

而是“弄堂雷锋”冬冬

女排是聚光灯下的普通人

在一次次锤炼中成了为国争光的英雄

冬冬聚光灯外的普通人

他为了祖国迈出最勇敢的一步

就是为几个街坊邻居撑起电视天线

但是谁又能小看普通人呢?

若干年后的赛场

冬冬也成为了体育英雄

还有《护航》里的叛逆女孩

小时候打遍全班

长大后做了女飞行员

把看不起她的男生都踩在脚下

......

这些普通人的故事

并不追求宏大叙事

家国情怀却从种种细节中流露出

我觉得

这也是主旋律电影最应该做到的

爱国不是英雄的专利

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伟业

也许只是

一首歌的热泪盈眶

也许只是

异国他乡的一碗红烧肉

也许只是

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事情

这次,是这些普通人告诉了我

我们爱国

不仅仅是因为

我们有一个强大的国家

而是国家的强大

正是因为有了我们每一个人

祖国一直是我们每个人心中

最好的样子

这盛世,终会如每个人所愿


酷玩实验室整理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