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去再难返的“燕云十六州”,宋王朝背负最为沉重的历史包袱

 罗宋汤的味道 2019-10-03

有宋一朝,武力不振,除“守内虚外”与“重文轻武”之类的国家制度原因,细究之下,整合五代十国乱局而建立的大宋王朝,其根本就先天不足,赵匡胤所接手的实为一个烂摊子,整个宋王朝从建立之始,到崖山之战,燕云之地始终如阴霾一般笼罩在大宋王朝头顶。

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不光彩的手段(陈桥兵变),从孤儿寡母手上夺取江山建立宋王朝的时候,燕云十六州已经属于契丹(辽),这个窥视了中原大地的强国已经建国半个世纪之久,此时的契丹,不说如日中天,但比较刚刚建立的赵宋王朝来讲,不异于庞然大物。

辽国始建于公元916年,由耶律阿保机所建,公元924年,耶律阿保机发动了对西北草原部落的全面进攻,把辽国势力范围延深伸至贝尔加湖,从而完成对北方草原的统一,公元926年,耶律阿保机率兵进军东北,灭掉立国二百余年的渤海国,得到了五千里土地,进而收服山野女真,统一北方地区,王朝基本成型。

一去再难返的“燕云十六州”,宋王朝背负最为沉重的历史包袱

辽国初期扩张路线

公元936年,时任后唐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在晋阳(太原)起兵造反,遭到后唐末帝李从珂凌厉镇压,石敬瑭为了最终赢得胜利,夺取帝位,于936年7月,向辽国求救,条件就是“称臣于辽国主,且以父礼事之”,并且约定事成之后,割让“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与之”,就这样的条件,甚至连石敬瑭的心腹将领刘知远“后汉建立者”都为之惊愕。

有了辽国的武力支持之下,石敬瑭成功代唐自立,建立后晋,是为后晋高祖,而且石敬瑭还亲自拜见当时辽国皇帝耶律德光,以全当日之约,确定父子关系,这一年,石敬瑭45岁,耶律德光34岁,儿子比老子大11岁,“儿皇帝”之名由此而来,这不是一出闹剧,公元938年,石敬瑭派遣使者,献上燕云十六州的图籍,至此燕云之地尽入辽国,直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由大帅徐达派兵北伐,分离432年的燕云之地,才从新回到中原王朝的统治之下。

一去再难返的“燕云十六州”,宋王朝背负最为沉重的历史包袱

儿皇帝石敬瑭敬献燕云图籍

石敬瑭的梦想成真了,当上了皇帝宝座,但对中原大地而言,悲剧的大幕从此揭开。

对于中原王朝来讲,北方的异族自周开始,就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但始终都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面,这些北方的民族,由于地理幻境的影响,个人武力及其强大,加上是马背上的长大的,加上有马匹的加持,都是来无影去无踪,随时准备劫掠中原,翻看历史。秦汉之时的匈奴,唐时期的突厥,都曾强大一时,但最终被中原王朝所打散,直到消失于历史的长河。

唯独宋王朝时期,不论宋君臣如何努力,始终不能收复旧山河,甚至还屈辱的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什么燕云之地就这么重要,仅仅是因为燕云之地是北方屏障?

其实,宋王朝之所以收复不了燕云之地,是因为石敬瑭慷慨馈赠,使得辽国获得了一块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汉人居住地区,游牧民族有一个特点,强大很快,落败也很快,这和他们的习惯有关系,因为他们需要逐水草而居,遇到大雪天灾年间,抗灾的能力太差导致容易消亡。

辽国虽然灭掉了渤海国,获得了东北地区一些产粮之地,但主要还是以畜牧为主,渤海国之产,完全只能占到辽国整个收入的十分之一,其发达程度决不能和燕云之地相比。

燕云十六州是一个成熟先进的农业区,农业、手工业、其他产业远比辽国本部地区发达的多,从辽国统治者对燕云之地一直亲睐有加就能看出,燕云之地不管是对中原王朝还是北方国家同样重要,甚至要比对重要王朝更为重要,幽州一直都是作为中原王朝的北方军事重镇,以军事为主,但在辽国的手里,一跃成为政治陪都、军事前哨和主要的赋税来源。

辽国还弄出了“一国二制”的办法,辽人管辽地,汉人管汉地,正因为有了燕云之地,辽国从皇室到平民,都认真学习汉人文化,以学习汉文化为荣,这些手段使得辽国和过去的匈奴、突厥等汗国不同,不是一个单纯的草原王国,而是一种新型的“农耕畜牧复合型帝国”,其组织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文化程度,要比汉唐时期单纯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更为强大。

辽国有农业基地,可以筑成防守,北方地势之艰难对他们有利,中原王朝想收复,那也需要一城一城推进,不在像以前,只要直捣黄龙,只要行动迅速,就可以安全退回,取得胜利,辽国有了坚城之后,辽国同时也保存着动员的迅速和战场上的机动性,这和辽国的生活息息相关。

可以这么说,有了燕云之地的辽国,是当时大地上的霸主,而且辽国也开始以“北朝”自称,与中原的政权形成了南北的态势,高丽、回鹘、吐蕃俯首称臣,就连当时南方地区的南唐,吴越之地的统治者均去辽国朝贡。辽史记载:“盖北朝(辽)雄胜过古者,缘得燕地汉人”,这一点,连后期的宋王朝也只能无奈的承认。

燕云之地,不仅是农耕,在偏北的幽州,更是处于半耕半畜的地方,马匹的数量及质量远远不是其他地方能及的,公元822年,当时作为卢龙节度使的朱克融曾一次向朝廷献马数万匹,数量惊人,中原朝廷有自己的产马地,也就不会在与游牧民族战斗中处于被动局面,燕云之地割让给了辽国,中原政权就再也没有产马地了。这也是为什么之后的宋王朝与辽国和西夏过作战中,总是击溃战,而不是歼灭站的关键问题所在,你打赢了,你不敢追击,你双腿去追,时刻要提防人家回头反击。

一去再难返的“燕云十六州”,宋王朝背负最为沉重的历史包袱

儿皇帝所献燕云十六州

更为重要的是,燕云之地易主,主客位置也随之变化,中原政权在地理位置上就处于一种被动局面,燕云之地处于华北平原的最北方,地行复杂,易守难攻,是一道天然的军事天险,中原政权守着偌大的平原之地,北方辽国只要出兵就可以一路毫无障碍的直达黄河岸。

赵宋王朝建立之后,面对此难题,毫无办法,只能通过一些手段,防止辽国入侵。

第一、挖水渠、连接各地河流延缓进攻步伐,使宋王朝有反应时间。

宋王朝初期,修筑了一条由现今满城县北山、经过清苑、高阳、雄县、霸州等地的河渠,直接到东面的泥姑海口,联结了大清河几条支流以及多处洼地,形成了绵延400多公里的河泊防线,其实后期治理黄河,并不全是为了防黄河决堤,更多是也是阻挡北方辽国所用。

“国家恃此大河,内固京都,外限敌马,南岸遂属辽界,彼必为桥梁,则中国全失险阻之限,不可不为深虑”

不管如何,多些河流总是好的,至少你人马通过,必须要建桥梁,这也让宋王朝有一些基本反应时间。

第二、植树造林

宋辽对峙时期以白沟河下游为两国的分界线,故白沟河即称界河,沿界河一带地势由西向东倾斜,以保州为中心分成两段,东从泥姑海口西至保州数百里皆瑭水弥漫,辽兵难以通过。保州以西至太行山下并无瑭水,近二百里无险可守,契丹骑兵可以直入,这一带遂成为营造军事防御林的重点地区。

北宋建国以后,多次诏令保护边界地区的林木,并令植树造林,以作为御辽的军事防御工程。首先利用了原有的林木作为军事防御林,对河北地区的山林,朝廷常有诏令禁止砍伐,以致“积有岁年,茂密成林,险固可恃”。除利用原有的山林外,北宋还很重视人工造林,宋仁宗在皇拓元年(公元1049年)把目的说得一清二楚,“广植林木,异时以限敌马”。这在木材消费压力很大的北宋实在也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情,须知宋代开封附近已是一片平原,早已没有森林,修造宫殿所需的杉木都取自千里之外的湖南湘潭、衡阳、道县等处。甚至北宋的印书业很发达,纸与墨的消费量均高。制墨的方法是燃烧松木,聚积其烟灰,用胶调和,制成锭状,使得“今齐鲁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

朝廷的重视,经过宋初百余年的经营,河北缘边的军事防御林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太祖立国时曾于“瓦桥一带南北分界之所专植榆柳,中通一径,仅能容一骑”,至真宗朝,形成了“岁月浸久,日益繁茂,合抱之木交络翳塞”的局面。公元1075年时,沈括奏报定州北境种植的榆柳已经以亿计。契丹也意识到宋人的目的,以致出现了“雄州种木道上,契丹遣人夜伐去”的事情。

一去再难返的“燕云十六州”,宋王朝背负最为沉重的历史包袱

依靠坚城防御

除此之外,宋王朝还大力发展军备,使得军费开支空前巨大,“以步制骑,莫善于险”宋王朝在对战的时候,都是依靠坚城,山河地理等险要之地,限制敌人骑兵发挥优势,随后依靠强大的科技为之御敌,这无形之中也让“兵贵神速“成了一句话,虽然宋王朝能靠防御来阻挡辽国入侵,但是靠防守的胜利是夺不回燕云之地的,之后无形增加军费开支。

终宋一朝,都一直处于被动局面,这个由五代十国时期遗留下来的问题,一直成为宋王朝身上最为沉重的包袱,压制着宋王朝的武治,无法和文治齐头并进,文治鼎盛,没有武治的帮衬,最终不免崖山之战的出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