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说汉字:跋山涉水——说“涉”

 杏坛归客 2019-10-03

朱英贵

“跋山涉水”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翻山越岭,趟水过河。跋山,就是翻过山岭;涉水,就是用脚趟着水过河。可见“涉”字的基本意义就是徒步渡水,那么它的初文是用什么样的构字理据来表现这种徒步渡水的含义呢?它的各种引申义又是如何相互关联的呢?本文就来谈谈这个“涉”字。

一、“涉”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涉”字的构字理据及其造字本义如何?让我们先来看看《说文》的解释。

《説文解字》卷十一沝部:“涉,徒行厲水也。从沝,从步。涉,篆文从水。

许慎解说的大致意思是:“涉”,就是徒步穿行河流。它的字形采用“沝”和“步”两个部件会合成意。还有一种写法的“涉”,也是篆文的异体字,它的字形采用“水”和“步”两个部件会合成意。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对《说文》“徒行厲水也”是这样加以补充解释的:

“濿各本作厲,误。濿,或砅字也。砅本履石渡水之偁。引申为凡渡水之偁。释水曰:繇膝以上为涉,毛传同。……”

段注上面一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文》所谓“徒行厲水也”的“厲”应该是“濿”字之误,“濿”又是“砅”的另一种写法,而“砅”(读作)的意思是踏着石头过河。《释名·释水》说:水超过膝盖以上即为“涉”,毛传的解释也与之相同。

至于“涉”字内究竟含有一个“水”还是两个“水”(沝),那是许慎根据小篆字形的解释,因为说文小篆本来就有含一个“水”与两个“水”(沝)的两种不同形体(参见下图):

 “涉”字的古文字形体

从上图可以看出,“涉”字的甲骨文形体都是由河床或水流与足迹两种符号构成的:第一个字形画出三只脚在河床中涉水,第二个字形则表现两只脚横跨河水,第三个字形将河床或者河水直接写成一个“水”字,表现两足涉水过河的状貌。

“涉”字的金文形体承继甲骨文的构字理据,所不同的是,有将两足写在水流的一侧的(如第二个字形),还有画出两条水流的(如第三个字形),这就为小篆字形有从“水”有从“沝”的两种形态提供了演变依据。

“涉”字的小篆形体从“水”从“步”,从水,表示与水相关;从步,以示在水中行进的意思。《说文》古文从“沝”从“步”,沝即水,形体虽重复而意义无别,亦古文字之通例。“步”由两个“止”构成,“止”即“趾”的初文,表示两足涉水而过的意思。

“涉”字的小篆形体经过隶变与楷化之后,“水”被写作“ 氵”(三点水),于是便形成了现代汉字的“涉”字。

综上所述,“涉”字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当为徒步渡水。

    二、“涉”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涉”字的造字本义为徒步渡水例如:“子惠思我,褰裳涉溱。”(《诗·郑风·褰裳》)再如:“昔者纣为炮烙,崇侯、恶来又曰斩涉者之胫也,奚分于纣之谤?”(《韩非子·难一》)又如:“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吕氏春秋·察今》)

 “涉”字由此徒步渡水的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三方面的直接引申义与间接引申义:

其一,泛指渡水例如:“盘庚作,惟涉河以民迁。乃话民之弗率。”(《书·盘庚中》)再如:“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楚辞·九章·哀郢》)又如:“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吕氏春秋·察今》)

由此又可产生下面五种引申义:

一是指称渡口例如:“匏有苦叶,济有深涉。”(《诗·邶风·匏有苦叶》)郑玄笺:“匏叶苦而渡处深。”再如:“”()又如:“”()

二是表示行走,跋涉例如:“故乡路遥远,川陆不可涉。”(南朝·宋·谢灵运《登上戎石鼓山》诗)再如:“我亦涉万里,清血满襟袪。漂流二十年,始悟万缘虚。”(宋·苏轼《答任师中家汉公》诗)又如:“吾闻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

三是表示历,经历例如:“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灾,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史记·游侠列传序》)再如:“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宋·苏轼《教战守》)又如:“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明·刘基《卖柑者言》)

四是表示至,到例如:“虽蒙考覆,州郡转相顾望,留苦其事,春夏待秋冬,秋冬复涉春夏,如此行逢赦者,不可胜数。”(汉·王符《潜夫论·述赦》)再如:“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徙官而一进阶。”(晋·潘岳《闲居赋》)又如:“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资治通鉴》)

五是表示游玩,游览例如:“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晋·陶潜《归去来兮辞》)再如:“中园日涉非无趣,保此千钟慰北堂。”(宋·王安石《和微之林亭》)又如:“待墙头放遍南枝,日涉携樽俎。”(清·龚翔麟《琐窗寒》词)

其二,上路,登程例如:“昔有一乳母,抱儿涉路。行道疲极,睡眠不觉。”(《百喻经·小儿得欢喜丸喻》)再如:“呼马涉归涂,灯火已历历。又知几何时,更有重来迹。”(宋·司马光《同君倚过圣俞》诗)

由此又可产生下面三种引申义:

一是表示入,进入例如:“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左传·僖公四年》)再如:“曰涉岁以来,自春徂夏,久阴不解,积雨日多。”(宋·曾巩《诸庙祈晴文》)又如:“媪心动,复涉遐想。”(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绩女》)

二是表示涉及,关连例如:“目览辞讼,手答笺书,耳行听受,口并酬应,不相参涉,皆悉赡举。”(《宋书·刘穆之传》)再如:“(王禹偁)坐讪谤,出守滁州。方召还知制诰,撰太祖徽号玉册,语涉轻诬,会时相不悦,密奏黜黄州。”(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四)又如:“而其词,则豪情艳趣,婉约缠绵,不涉淫哇之习。”(清·戴名世《〈巢青阁集〉序》)

三是表示涉猎,指阅读学习例如:“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再如:“臣性识驽钝,学问空浅,偶自幼龄,粗涉群史。”(宋·司马光《谢赐〈资治通鉴序〉表》)又如:“(王越)长身,多力善射,涉书史,有大略。”(《明史·王越传》)

其三,表示属于例如:“(白乐天)诗虽涉浅易,是大才殆与元气相侔。”(金·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下)再如:“然余固亦颇涉前二说者之流。”(清·曾国藩《送刘椒云南归序》)

由此又可产生处置、处理的引申义。例如:“喜经史,尤得于《春秋》之学,吐辞涉事,虽词人墨卿,皆愿从之游。”(《宣和画谱·杨日言》)此中“涉事”意谓接物处事。再如:“南阳刘斌,湛之宗也,有涉俗才用,为义康所知。”(《宋书·彭城王义康传》)此中“涉俗”意谓处理世俗事务。

根据上面对“涉”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涉”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涉”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涉”字的相关成语不多,其中“涉”字的含义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形:

其一,“涉”字表示徒步渡水。例如:

跋山涉川——形容远道奔波之苦。参见“跋山涉水”。语见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实二》:“过家上冢,恳章尽得于哀荣;跋山涉川,之任敢辞于艰险。”

跋山涉水——跋山:翻过山岭;涉水:用脚趟着水渡过大河。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走远路的艰苦。源自《诗经·鄘风·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语见《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跋山涉水,蒙犯霜露。”

跋涉山川——形容远道奔波之苦。参见“跋山涉水”。语见《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必使而君弃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

长途跋涉——跋涉:翻山越岭、趟水过河。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语见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六十六回:“岳夫人道‘……怎敢劳姐长途跋涉,决难从命。’”

登山涉水——爬山过水。比喻历尽艰难。语见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二回:“(宋江兄弟)两个商量了,径望沧州路上来。途中免不得登山涉水,过府冲州。”

荆人涉澭——荆人:楚国人。澭:澭水。楚国人过澭水。用以讽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通的行为。源自《吕氏春秋·察今》:“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人涉卬否——别人涉水过河,而我独不渡。用以比喻自有主张,不随便附和。语见《诗·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毛传:“卬,我也。”郑玄笺:“人皆涉,我友未至。我独待之而不涉。以言室家之道,非得所適贞女不行,非得礼义昏姻不成。”

其二,“涉”字泛指渡水。例如:

若涉渊水——比喻处境艰险。语见《书·大诰》:“予惟小子,若涉渊水,予惟往求腾攸济。”

远涉重洋——重洋:辽阔无边的海洋。远远地渡过海洋。

其三,“涉”字表示至、到的意思。例如:

至、到

负重涉远——背着重东西走远路。比喻能够负担艰巨任务。同“负重致远”。语见晋·葛洪《抱朴子·勤求》:“不辞负重涉远,不避经险履危。”

其四,“涉”字表示涉及、动用的意思。例如:

涉笔成趣——涉笔:动笔。趣:风趣,意味。形容一动笔就画出或写出很有意趣的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