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钱教育,是孩子教育的重要一课!

 三成家庭教育 2019-10-03

教会孩子区别“需要”和“想要”


什么是需要?什么是想要。需要是满足日常生活所需,有食物吃、有衣服穿、与家人共度美好的时光,而想要更多是一种欲望。

比如一个具备基础功能的手机是需要,而一个功能多样的智能手机就变成了想要。

罗恩·利伯在书中说,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设定一条线,比如多少钱以下的衣服属于需要,多少钱以上的就属于想要。

孩子并不是完全不能买想要的东西,但是通常需要自己的金钱去购买,这些金钱可以来自于零用钱、生日基金、祖父母的赠予等等。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认真地去考虑自己的“想要”并做出决策,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使用金钱的态度和习惯。


延迟满足


现在物质的丰富,让孩子极少体验等待的感觉。

通常想要什么,立即就能得到,这却是不利的。

孩子无法长远地去看问题,也无法深入思考一件事物所能带来的价值。

延迟满足的好处是让孩子知道,对于值得拥有的东西与值得去做的事情,父母一定会为他掏钱。


重点是当孩子在等待中,会去考虑物品的价值,在得到后,更会好好地品味与珍惜它。这种体验感比起直接到手的玩具更加弥足珍贵。

让更有意义的事物代替金钱


对于孩子来说,感觉到父母的爱,并不是通过金钱这一种方式,而是父母利用金钱为孩子做了什么。

比如父母说没时间扔一点钱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玩,和父母用心陪伴孩子玩一个上午,就完全无法比较。

有钱是好事,但是我们可以让钱变得更有意义,比如陪孩子做义工、捐赠等等。
金钱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让我们更快乐幸福,但是若是以金钱作为人生目标,不免会沦为金钱的奴隶。


说到底,让金钱为我们所用,让金钱为幸福加码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反溺爱》一书倡导的认识金钱,更好地利用金钱的观点非常受用。

我们能正确使用一件事物的前提就是对它有足够的了解。

培养正确的金钱观,掌握人生幸福的密码。

图源网络 | 小英原创
文字排版 | 小英文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