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好文:要和师父学,先和师父睡

 残云伴鹤归 2019-10-03

标题这句话,可能是坊间被误解最多的俗语之一了。在过去,因为没有专门的技术学校或培训班,一个人想要学门手艺(包括技艺、武艺、各种数术等),都得拜个师才行,进了师门才有资格学东西。

问题是拜了师好好学就行了,干嘛非要陪着师父睡才能学会?

有人认为过去之人较为保守,所谓传男不传女、传子不传媳,即使对门内的弟子,也不会轻易倾囊相授。徒弟只有天天陪着师父睡,暗中观察师父怎样练功和运技,才能学到真本事。

也有人认为陪着师父睡只是一个比喻,意思是贴身伺候师父,如果师父被你的孝心感动,真能把你当做儿子看待,才会把本事全都教给你。

以上的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并没有切中要害。

学习为何非要找老师

先来谈谈,学习为什么一定要找老师。

当然此处的“老师”也包含了师父,不过两者有差别,原因之后会说到。

有些人自学能力很强,认为现在资讯这么发达,想学什么东西,去书店、图书馆或网上一搜,到处都是有关的书籍或文章,干嘛非要跟老师学呢?

如果是学习理工科类的科学知识,自学成才还是有可能的,但如果学习的是有关动手实操或智慧思想方面的内容,仅凭自学,可能会较难掌握或真正理解。

不信的话,你可以试试买本拳谱自学,看看能不能真正学会。我碰到过不止一人,搜集了一书架的武林秘籍和拳经拳谱,由于一直没有遇到名师,下了几十年的苦功,天资也不差,但练出的功夫,说实话连自己都很沮丧。

动手的学不会,难道思想文化与智慧方面的知识也自学不来吗?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梳理一下思路。

如果你认为自己的理解力没有问题,那么请试着将下方这首偈子诠释一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每个字你都认识,所讲的意思似乎也都明白,如果上网搜索有关这首偈子的解释,还应该会找到不少的信息。

但你真的敢说自己理解了吗?

有人可能认为,在信息时代,很多老师都出书立著,将心得体会倾囊而授,而且录制了大量的音视频课程。那么,去看书听课,也算是跟着老师学习吧?

诚然,现代资讯社会的便利,让自学变的越来越容易,如果你确实聪明,或者悟性很好,通过这种方式也许是可行的。

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学习的效果可能依然不佳。

因为你会很难发现自己学错了或者理解错了。

我们总是高估自己的理解力,还容易自以为是地按照偏见去理解,学到的东西似是而非,或者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关键是自己对此往往浑然不觉。

跟老师学就不同了。

除了能得到对方的亲自传授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交互性」。

如果你能经常和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沟通,老师也对你经常进行考核,他就能及时帮你纠正理解上的偏差;你也可以就个人的疑惑向老师请教,以免自己瞎捉摸,如此便提高了学习效率,以及加深理解。

此外,任何老师都不太可能将其所有的心得体会都写进书里,或录制成音频视频。你所看到或听到的,往往并不全面。特别是相关的实践经验,只有长期跟着老师学习,多见识、多揣摩、多思考,才能更好地掌握。

师徒制的好处

现在在中医界有个普遍的呼吁,就是希望中医师培养能推行“师徒制”。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通过现有的院校体系来培养中医师,可能存在诸多问题。只有采取师徒制,才有可能将中医真正地传承下去。

同样,无论是学武、学茶、学琴、还是其他,最好的途径都应该是师徒制。

至于学佛、学道、学儒等有关智慧与思想践行方面的内容,自然更离不开师父。在佛法三宝中,僧宝更多的意思是指能为你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

那么,师徒制到底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首先,师父和老师的使命是不一样的。

老师的重点在于“教”。将自己掌握的都教给你,至于你能掌握多少,是自己的事,所以对于学生不会太挑剔。

而师父的重点在于“传”。他希望将所掌握的东西教会徒弟,然后能传承下去,所以在挑选徒弟时会很苛刻,学习时的要求也会很严格,在传授过程中还会长期考察徒弟。

其次,师徒制增加了学习者与传授者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就拿武或工来举例,如果没有经年累月地跟着师父一招一式学习过,想要掌握,势必比登天还难。

近距离的接触,师父则能更多地手把手来亲身示范讲解,现身说法,随时答疑解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还可以随时请教师父,师父也常会提出一些问题来启发你,甚至故意教错一些东西,让你自己通过练习来发现问题,从而真正理解其关键之处。

这些都是院校师生制所无法比拟的。

并且,好的师父往往会因材施教。

在师生制下,老师对所有学生的授课内容都是一样的,很难有个别辅导的机会。师徒制则不同,师父会根据每个徒弟的资质与程度,为其量体裁衣,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与内容进度,还会单独辅导与启发,这样就减少了走弯路的情况。

还有,跟着师父学,也增加了实践的机会。

实践出真知,学得再好,如果不能多实践操作,一定会出现理解偏差。就拿学中医来说,师父把完脉也会让你把一下,彼此将诊断结果一对照,你就便于明白自己的问题可能出在什么地方。

悟性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很多大师级的人物,常会培养不少入室弟子,有些弟子还会长期侍奉在师父的身边。但所有的徒弟都能被培养出来吗?又有几个能达到师父的高度,甚至超过师父的造诣呢?

有人说关键在于“悟性”。没有悟性的人,再怎么下功夫也没用,而悟性高的人才能学到师父的真本事,乃至达到或超过老师的水平。

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悟性确实是学习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条件,但什么是有悟性呢?

大家可能认为,理解力比普通人强,理解过程更快更深入,思维敏捷,灵感比较强,能看到本质和要点,还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觉得这些算是有悟性的特征。

但这些只是悟性所表现的结果,并不是悟性的实质。

悟性其实和一个人的意识能量息息相关。悟性高的人,意识能量中包含了更多及更高的意识频率,而不同的意识频率,则决定了一个人会如何看待并理解各种知识、现象,以及其中蕴含的结构、秩序、道理与意义等。

越高的技艺,越能体现宇宙内在的规律、美学与真谛,而悟性越高的人,往往便越能看到技艺中所隐藏的规律、本质与意义。

悟性低的思维,往往是单线程的。看不到更多的可能性,容易视角偏执固化。

而悟性越高,便越能接纳与包容,越能看到事物的多样性,同时对于形式则越来越不看重,而会努力去探求实质。悟性高的人,他们的思想常能处于空灵且放松的状态,因为能看到实质,所以一点就透,很容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如果师父的水平达到了公认的「大师」水平,一般来说,他的能级可能就达到了400以上。

在这一阶层的能级中,蕴含着更多美的力量与宇宙的隐性秩序,可以理解为——爱,万物相连,浑然一体,宁静,空,等等诸如此类的概念。具体的呈现则为一个人的自律、敬畏、谦虚、感恩、包容等态度。

此时已经不再称之为「悟性」,更准确的定义,叫做「德」。

对于徒弟来说,也只有拥有了德,才能达到大师级的水平。这就是古人特别强调要德艺双馨,学艺先培德的根本原因。如果徒弟的品德有亏,即使他再有悟性,天天跟师父学,拼命的苦练,所能达到的高度也会很有限。

“和师父睡”的真实意义

通过上述的讲解,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等式:

悟性越高=意识能级越高=越能掌握更高的技艺

看来要想掌握较高的技艺,首先要提高悟性,而提高悟性就是提升意识能级,那怎么提高能级呢?

能级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该从哪里下手,看了下边这个等式,就能明白了:

能级=看待事物的视角与对待事物的态度

如此问题的答案便昭然若揭了。师父能达到较高的水平,代表他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能级,这种能量状态,会体现在他看待与处理事物的态度上,表现在他的思维模式、言行举止与待人接物中。

徒弟想要真正学会师父的东西,就要尽可能将能级提升至师父的水平,而提升的最好方法,就是随时去观察、揣摩师父的一言一行,思考为何师父会如此处理,并尽量模仿师父的思维方式,慢慢地由假入真。当意识模式能与师父一致时,也就能真正学到师父的功夫,甚至达至他的高度。

因此,“要跟师父学,先和师父睡”的真实寓意,就是——要真正学会师父的东西,就要先学会像师父那样做人。

与师父朝夕相处,共同生活在一起,在日常中观摩师父处理各种大大小小的事务,这样才能全面了解师父所思所想的动机与价值观,才可能成为师父那样的人。即使达不到师父的高度,学到的东西也会受益终身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