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谣言粉碎机:癌症十六大误区

 我是圭水 2019-10-03

误区1:癌症 = 绝症

在中低收入国家,人们对癌症的看法很悲观。低收入国家,48%的人认为癌症没有有效治疗办法,患癌症就等同于被判死刑。在中等收入国家,39%的人持相同看法。与之相比,高收入国家中仅17%的人有此看法。这种错误的看法可能影响到人们参与癌症筛查的积极性,也非常不利于癌症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误区2:癌前病变是癌症

从正常组织到发生癌变的中间阶段,称为癌前病变。常见的癌前病变有慢性子宫颈炎、纤维囊性乳腺病、结肠多发性息肉病、慢性胃溃疡及萎缩性胃炎等上皮非典型增生。癌前病变本身并非恶性,但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很容易变为癌(或肉瘤)。因此,对癌前病变我们既不能轻视,也不能谈之色变,要积极采取措施治疗。

误区3:肿瘤有传染性

肿瘤本身并不具有传染性。只是某些肿瘤的发生是与病毒有关,且这些病毒可以通过特定的方式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如:可导致宫颈癌发生的HPV(人乳头瘤病毒)、导致肝癌的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导致鼻咽癌的EB病毒等。也就是说,是导致特定肿瘤的病毒具有传染性。

因此,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避免被致癌病毒感染,对于预防肿瘤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误区4:治疗癌症是医生的事

在低收入国家,75%的人认为在制定治疗癌症的方案时全都是医生说了算,仅8%的人同意患者应该与医生一起做决定。与之相比,经济发达国家中72%的人认同患者与医生共同决定的模式。

在临床中,往往是当患者的心态摆正了、思想乐观了,再加上科学规范的治疗,使患者的病情稳定,或带病延长了生命,并且保证了生活质量。所以,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关注个体的心理情绪波动,因为治疗癌症不仅是医生的事,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非常重要。

误区5:酒精的致癌作用微乎其微

世界卫生组织癌症国际研究机构发现,无论是在人体还是动物身上,酒精就是具有致癌性的。在2007年时由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和美国癌症研究学会所联合发布的一项报告中称,已经发现了口腔,咽喉,食道,肝,结肠直肠和乳腺方面的癌症病发与酒精之间存在关联。因此,现行所倡导的“理性饮酒”的限制是完全不足以预防癌症的发生的,急需制定全新的国际通行的指引导向。

Latino-Martel博士说:“就整体而言,酒精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具有癌症触发性的因素,更笼统地说,是全球性疾病的负担。”

误区6:癌症都会遗传

癌症确有遗传倾向,即有癌症家族史的人更易患癌。癌的家族倾向有两种表现:一是多人患不同种癌;二是一个家族中存在某些特定癌的聚集。现代遗传学研究表明,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大约5%是遗传的,80%以上的癌症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癌症不仅取决于其遗传因素,还要取决于受到多少致癌物和促癌物的作用。如:乳腺癌、肺癌、肝癌、食管癌、子宫颈癌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对其起着很大作用。

因此,即使与癌症患者有血缘关系,只要注意防范,做好自我保健,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也可将癌症拒之门外。

误区7:“饥饿疗法”饿死癌细胞

一些人认为,不吃东西可以让癌细胞没有能量生长,继而“饿死”。这是错误的观点!癌细胞也是细胞,但他们是不正常的细胞,他们异常地快速分裂、生长,并“窃取”体内正常细胞的营养。

所谓“饥饿疗法”会造成机体营养不足,影响体内正常细胞的生长和保护作用,使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的风险。因此,正常细胞获取营养的能力远远不如癌细胞,凭借“饥饿疗法”,饿死的首先将是正常细胞。

误区8:豆制品含有大豆异黄酮,妇科癌症患者不能吃

天然大豆食物(如豆腐、豆浆及其他制品)的异黄酮含量并不高,而且其作用仅为女性荷尔蒙的1/1000-1/100而已,不足以改变体内雌激素总体水平,对妇科癌症患者没有明显影响。

误区9:喝汤最有营养

有人认为营养在汤里,要给癌症患者吃,所以医生们经常看到患者喝汤、家属吃渣的奇怪情景。

据科学测试,汤的营养只有原料的5%-10%,主要是一些维生素、无机盐,大部分营养(特别是蛋白质)都留在渣里了。因此,建议患者能吃的尽量汤和渣一起吃,除非消化能力差,病情限制不能吃渣,那就只好喝汤了。

误区10:食疗优于药疗

当今对肿瘤的预防和治疗尚无特殊手段,手术、化疗、放疗、免疫营养治疗等均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内容。事实上许多食品都有一定的辅助抗癌作用,但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可靠的医学研究证据,证实特殊菜谱、食物、维生素、矿物质、食品添加剂、草药或复方产品能延缓肿瘤进展、治愈肿瘤或预防复发。而且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其中有些维生素或补剂还会影响肿瘤治疗的成效。

食物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机体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素,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改善体质。食疗不等于抗癌治疗。所以,如果得到一些“食疗偏方”的信息,不妨及时向医生咨询了解是否具有抗肿瘤作用,至少不能影响肿瘤治疗。

误区11:止痛治疗只要能使疼痛部分缓解即可

缓解疼痛是提高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止痛治疗的最低要求是达到无痛睡眠。真正意义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应包括:无痛睡眠、无痛休息、无痛活动。

误区12:长期服用麻醉性止痛药会“成瘾”

“成瘾性”的特征是持续地、不择手段地渴求使用阿片类药物,目的不是为了镇痛,而是为了达到“欣快感”。

疼痛治疗工作的开展,使阿片类止痛药用量出现明显增加的趋势,然而阿片类的滥用人数却呈现下降的趋势。阿片类止痛药物的医疗用药,并未增加阿片类药物滥用的危险。解密君建议,请放心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止痛药物。

误区13:服用大剂量的阿片类药物会中毒

阿片类药物没有封顶剂量。恰当的止痛剂量,是指在作用时间内,既能充分镇痛,又无不可耐受副作用的剂量。

误区14:不到万不得已,不使用止痛药

疼痛长期得不到有效缓解,会影响睡眠、食欲,降低病人的抵抗力,从而使疾病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癌症疼痛,大都可以通过口服或注射阿片类药物得到很好的控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痛药物,提高癌症患者生存质量,是癌症治疗的目标之一,这也是患者家属的愿望吧!

误区15:吗啡剂量越大,说明病情越重

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即使相同的疼痛强度,所需要的止痛药剂量也不一定相同。有些患者需要高剂量的吗啡,才能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

吗啡的剂量大小,并不能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更不能由此估算生存期的长短。

误区16:不疼痛时不继续服用吗啡

这取决于不同的情况。

☆如果患者意识完全模糊,拒绝可能是无理智的。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劝其接受吗啡是必要的。

☆如果意识模糊与妄想狂有关(受威胁或迫害的情感),这时候温和的劝说也会使病情恶化。如果怀疑病人有被害妄想,不宜再用吗啡;而首先应通过电话从他的医生或家庭病床护士那里寻求帮助。

☆如果是由于意识模糊,而不是有意拒绝服用吗啡,应该有理由减少吗啡的用量。

病人可能是对的:使用吗啡引发难于接受的嗜睡或恶心,或者顽固性便秘等严重不良反应,这样也许就是以一种苦境换取另一种苦境,即服用吗啡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甚至比疼痛还痛苦。对此,需酌情减少吗啡的用量。

显然,有必要去探索其原因,或了解在拒绝服用吗啡背后的种种可能的原因。同时,更应寻求专家的建议和帮助。来源:医学解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