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一个教育者,都可以这样获得“教学勇气”

 润润ce7sqg1j3t 2019-10-03

看点:

近日魔都时有台风过境,殊不知身为教师,时刻在“风眼”之中摇摆。压力从何而来?答曰:“宇宙内外,洪荒之间”。身为区区教师,真有这么糟心吗?

“教育信息化”变革的浪潮几乎颠覆了“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育理念。角色定位需要转变、教学方法与技能需要更新、知识体系受到挑战、教育职责与工作重心需要转移。更不必说社会舆情的压力、学生价值的多元, 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越来越强。

教师的究竟如何定位自我,找到认同?在暑假的教学勇气静修营,魔都好课(ID:SHEdu330)陪伴教师们共同经历了从个人的自我探索,到两两倾诉,到三人小组说听画反馈,再到个人在群体里接受反馈…模糊的自我渐渐变得清晰,过去和未来好像在不断对话,内在和外在似乎再走向统一。

因此,我们希望把这一历程记录下来,以希望帮助更多老师在探索身份认同的过程中获得启发。

恰逢教师节,这份礼物诚心、真挚而滚烫,送给我们自己,一起携手战斗着的勇士们!

教师的身份认同

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我们常常会在教学内容或教学技巧上寻找解决方案,美国著名教育家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提供了另一个选择:深化教师的自我认同(Identity,构成自我生命的多种不同力量的汇聚)与自我完整(Integrity,无论怎样我都是一个整体,这些组成我生命的不同力量)能够让我完整协调,生机勃勃。

(《教学勇气》封面图片)

作为这个教学的人,我到底是谁?我对自我认同的程度如何?我和学生、我所教的学科、我的同事以及这个世界的关系的质量如何?

《教学勇气》这本书帮助教师去探索自己的内心景(Inner landscape of a teacher's life)。不仅教师这个职业,其它职业也是类似,都需要不断地在下面三个维度更新自己:

1、智能维度(intellectual):我们如何思考我们的教学、学生和我们所教的科目。

2、情感维度(Emotional):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体验是怎样的?

3、精神维度(Spiritual):教师内心尝试与“伟大事物”联结,而并非自己内心的小我。

教学勇气静修营目的不在于教师技术上的培训,而在于心灵的更新,给教师心灵层面真实的支持,我们关注教师内在的精神领域,通过“信任圈”(circle of trust)的方式来互相支持和成长。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

——帕克 帕尔默

在教学勇气静修营里,我们用帕尔默独创的方式引导教师们进行一次精神之旅,帮助教师建立对教学的共同认识。这让教师体悟到教育是带领学生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会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学会在这个世界中生存。

每期静修营有30人左右参加,通过一种真诚的方式来探究自己对于教育工作的理解、挑战和意义。通过这样的操练,我们提升教师倾听自己和倾听彼此的能力。在静修营中,我们通过小组、大组,和“独处”的机会,通过教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生命故事的分享,课堂教学的实践和反思,通过诗歌欣赏、故事分享、智慧点拨的方式,参与者被邀请讨论彼此的生活和工作,使用鼓励和同理心的方式,彼此倾听与回应。

《教学勇气》书中常常提到更新(Renewal)。如何做到更新?两个很重要的源头:每位教师的内在导师(Inner teacher)和教师成长共同体(the community of fellow teacher),连接这些源头能够帮助教师真实地面对自己和伙伴,直面自己的脆弱,重获生长的勇气和力量。

迈入勇气营前,我们也踌躇、也彷徨,既好奇又忐忑。身为老师,参加过的教学研修不说一千,也有八百。但说有关修炼勇气的,一个没有。

我们在勇气营到底思考了什么?

直觉,打开教师自我的一把钥匙

地上散落一大堆图片中,有一片树叶,一棵会飞翔的树,或者一朵过境的台风等等,你需要从中找到最能象征自己的符号。选择的时候,不能有太多的思考时间,仅仅靠——直觉。

选择完图片之后,我们需要各自再和一个伙伴,分享培训师给到的问题。

'你觉得什么最能代表自己?你的梦想和渴望是什么?' 

我当时选择雪花这一种晶体来比喻自己,自己当时给出的理由是关于雪花晶体稳定的结构,以及晶体融化成水时那种改变的力量。

隐喻思维确实是一种颇有价值的思维工具,比如有时候我们经常说课堂对话像交响乐。我突然发现,隐喻思维其实最有益的,可以带我们探索的,原来更多是诉诸内心力量的品质。

现在想来,不加思索,按照第一直觉来选择和链接,可以让我们排除很多噪音,只专注内心的自己是谁。我自认为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但大多数回顾自己的方式更多在认知的层面,比如能力的增长,经历的增值,很少会去问自己这样的大问题,因为听起来有点空虚。

教学勇气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回顾自己,回顾自己的方式除了访谈他人,查看个人物品,还有一种很重要的方式,运用比喻和象征符号,会带给自己意料之外的一种全新感悟。

以万物为榜样,找到教师角色下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寻找你觉得符合教师心灵的一件物品,即“第三事物”。找的时候,需要带着“觉察,敬畏,分享”的目的。

譬如,我就不加思索地就选择了芦苇和玻璃屋子组成的cooling循环系统,不使用任何机械降温系统装置,而是巧妙地借用了自然界的芦苇,顶上的水流借助芦苇的纹理沿着房顶的角度流淌下来,发出滴滴的水声,让人倍感清凉和放松,留下到地面的水又通过一个蓄水装置再次被储存和利用,这种和自然互动的智慧令人感叹。

当我们觉得想要更清晰地定位自己的时候,经历的复盘是一方面,但有时复盘之后,我们依然徘徊困惑,不妨试试把目光投向自然,投向这个世界,有没有一片树叶,一棵会飞翔的树,或者一朵过境的台风,很像你?

 从各个角度重新审视教师自己和学生

做鞋盒子活动是一个欢乐的动手过程,大家随意地选择杂志上的图案来代表自己的各个方面,贴在鞋盒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各个面上。这让每个人有机会审视自己的内在和外在。

这种可视化的创作和表达,给了我们思考自己的过程,还记得我自己选择了图片又放下,又重新回头去找,有时候找不到最合适的图片,只能用另外一张来替代。这很像一种人生的妥协。

分享环中有老师反思说:盒子的内外面折射出其实我们自己认为的和别人所认知的,也许是不一样的。例如在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中,教师和学生的体验是怎样的?教师所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就是学生需要期盼得到的学习目标?是不是老师教学前要认真用心去观察、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获得里外、前后、左右保持一致的教学目标?

是啊!教师需要用自身的优秀品质去开展教学,影响学生。

也有老师反思说:当他看着自己的鞋盒子,突然意识到自己内外一定是不统一的吗?有时候我们自己的骄傲和偏见,是因为没有意识到,有光的地方就会有影子,所谓真理是对事物不同角度的呈现。

回到这个十二个面的鞋盒,其实他人也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一个人如何对待别人也就会如何对待自己。真诚地面对自己,开放地对待(自己的)改变,才能更好地面对学生,更好地对待生活。就像禅,时刻要怀着一颗初心,不要被偏见和成见限定。

我想,不论我们是否内外和谐统一,也许最重要的是对不同角度的我认可吧。

找到职业规划的每一块垫脚石

职业生涯是一条潺潺的溪流,我们踩着垫脚石从一头到那一头。简笔画活动让我们和自己选择的拍档,两两互相倾诉,聆听后,用绘画来讲述对方的职业生涯。

这并不是一个考验画画技术的活动,而是训练我们的聆听和共情。边聆听对方的故事边绘画,反而比自己讲述别人画来的累一些,因为你不仅仅要聆听,还要加工信息,并且想着如何用色彩和线条表达出你对她的关注。比如颜色可以代表聆听对方时候自己的感受,形状符号线条则是对方经历的抽象和象征。

过滤了具体的信息和细节,当然也正是因为对方的视角,我们很容易就把一段经历看得更全面和透彻。我觉得坐在对面的那个她,如同一个多年未见的老友,好像是如此的了解我自己。很多老师都说在这个活动当中,她们真正开始向其他人打开自己的内心。

我惊讶地发现,每个人职业生涯中的垫脚石,会有一些统一的关键词。那些共性连接我们彼此,成为师者之前,首先,我们要看清自己——生而为人,我们的本真是谁?

重新上路,永葆“澄心”

澄心委员会(Clearness Committees)这个活动的名字很有中国意味:澄心——明心见性),之前Leo (把勇气更新静修营介绍到中国来的老师)曾多次提过,它在帕尔默的静修营体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帮助每个人找到内在导师,内在智慧的工具。而它这次正好是在活动的结束前一天的晚上,颇有总结升华的意味。

它的前提是每个人都有内在导师,都可以经由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作出当下最好的选择,我是自己最大的资源);目的是给人一种机会言明对自己最深刻的真理为何。

借助规范的流程、严格的标准设置、由他人(标准版5-6人,本次体验的是mini版)帮助案主(分享的主人)达成与自己的深度对话。

我听过类似的话好多好久了,这么多年也一直在训练自己的深度聆听,但这次的体验真的有所不同,现在一些看似简单的规则设定却如河堤般保证水流的方向,如一个人只能连续问两个问题、不允许有眼神的交流都是很好的设置,还有“沉默的力量”允许彼此以沉默来保证场域的安全,不用为了问问题而问,不用为了答问题而答,我们愿意“与问题同在”,沉默不代表不思考,不代表不爱、不行、不作为,

我们都可以在一个安全的空间中与彼此的生命相遇,一种非常美好地助人的感觉,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自我的滋养——放下我执——当我们放下这些时一切都可以自然而美好地发生,它其实是一个彼此赋能的过程。前提是我们严格严肃地遵守这些规则,这些规则是经由无数次检验证明是必要而有效地。

我希望我们这些助人者(教师只是其中之一)都可以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体验至少一次严格意义的澄心委员会,如能建立训练小组定期活动,一定可以让教师更有内在力量感,更坦然面对各种恐惧。

澄心对待他人需要练习,而澄心对待自己则需要修炼。

终于发现:聚焦于伟大事物的教学

在帕尔默的书,印象很深的是他曾经提到过教师要寻找的“伟大事物”,伟大事物的教学到底是什么?

“伟大事物”不是一个孤立的词汇,它是相对于由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共同体而言的。相对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场景,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场景,师生共同探讨的那个“第三事物”(或者叫“主体”)是伟大事物。仿佛在静修营期间,位于我们一圈人中间的那个蜡烛。

有了这个认识之后,我觉得有些兴奋。在静修营中,这种教师、学生与所探究的某个话题三者共同构成的热烈、有力而沉静的过程本身就是我们孜孜追求的伟大事物。

在教室里,一位充满激情的数学教师引导兴趣盎然的学生专注地讨论某个数学主题的教学过程;在乡村教室里,一位年长的乡村语文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抑扬顿挫地朗诵某首古诗的时候;在阳光四溢的操场上,一位体育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忘我地打球的时候……这些就是作为教师的伟大事物,与是不是名人无关。

一位老师,只要Ta对教育有激情,愿意甚至乐意投入自己的智慧和精力与对学习充满乐趣的学生一起探究某个学习主题的这种令人沉醉的教学过程,就是作为一个教师可以拥有的“伟大事物”。

不少时候,老师失去了对于教学的激情,学生失去了对于学习的兴趣,原本吸引人去研究的学科内容变成了一张张令人讨厌的试卷……伟大事物不得不悄然离我们而去。

一位教师在刚刚参加教育工作的时候,脸上写满了对于教学的盼望,对于学生的喜爱,Ta的课堂生机盎然;随着岁月的流逝,纵然生活中不缺少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磨难,纵然教育的大环境令人踌躇,Ta对于学生的爱,对于教学的激情依然如故,仍然孜孜不倦地研究学生、研究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师抵抗住了时光的冲刷,抵抗住了环境的压迫,无疑,这样的老师必须拥有教学勇气,才能在教室里和孩子们一起享受教学的乐趣,才能不时地沉浸在自己与学生共同拥有的伟大事物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