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琴最重要的槽腹,它的科学振动特性一定要掌握G176

 思明居士 2019-10-03

顾博士讲传统古琴斫制技艺G176:简论古琴的槽腹制度之二

小编所撰原文,发表《东方艺术》2017年第5期。

二、槽腹制度的振动特性

1.面板和底板

面板是古琴的主要发声体(有些古琴底板也发声),面板的形状、厚薄、以及厚薄的分布情况等直接影响面板发声的品质,面板发声的主要部位是正对槽腹的部分,面板的声振动主要表现为垂直于面板方向的横向振动。一般来说,底板配合面板振动。

槽腹范围的面板和底板,从振动方面看可简单视为边缘被钳定的方形或矩形薄板,其固有频率用公式表示为:

古琴最重要的槽腹,它的科学振动特性一定要掌握G176

,f表示固有频率,h表示厚度,a、b表示边长,ρ表示密度,E表示弹性模量,

表示泊松比。[i]

乐器音板厚度的不同分布情况会对其发音效果产生影响:“厚度均匀的板的泛音是不谐和(协和)的,要使这些乐器的泛音是谐和或接近谐和的”,“其截面厚度就必须是变化的”;[ii]音板中间厚、四周薄,则其发音会较硬、较实,中间薄、四周厚,则其发音会较软、较空[iii]。

琴面中央部分拱起的形制,“增加了音板的抗压能力和弹性”、“易于声板灵活的上下振动,且能量大”,“中央厚边缘薄,逐渐过渡会使得响应区域宽”[iv]。随着面板外弧面弧度和中部厚度的增加,使面板的发音更坚实、更协和[v]。面板弧度对于保证琴体具有良好的振动发音效果是十分必要的,即使在不增加厚度的情况下,只要增加表面的弧度就可以提高面板的固有频率、改善发音音质[vi]。

根据上文论述:要提高面板的共振频率,可以增加面板的厚度、弹性模量、传声速度、中部的弧度和厚度、长宽比,降低面板的密度等;要增大面板发音的音量,可以减小面板的厚度、密度、中部弧度、长宽比,增加面板的弹性模量、传声速度、宽度和长度等;要提高面板发音的音色,可以适当增加面板的弧度、中部的厚度、长宽比等,使中部较四周厚、且自中部至四周厚度的过度均匀;要延长面板的振动时间,可以增加面板的弹性模量、传声速度,使中部较四周厚、且自中部至四周厚度的过度均匀、中部的厚度适当。

古琴的底板,形状与面板大体一致(多数稍窄、短一些),多数较平、弧度较小,其振动特性与面板类似。但在结构上底板与面板有一些不同,最大的不同是底板上开有龙池和凤沼,龙池和凤沼的位置、大小、形状都会对底板的固有频率产生影响。面板和底板振动性能的合理搭配,可以使其更容易形成共振,从而使琴体更容易产生振动、更利于延续振动和改善音质。

2.槽腹腔体内空气

腔体内气体的共振频率,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古琴最重要的槽腹,它的科学振动特性一定要掌握G176

,f表示共振频率,v表示气体的传声速度,V表示腔体的体积,a表示腔体出口的面积,l表示腔体出口的长度。[vii]

槽腹内腔体的形状对整个共鸣体的发音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圆形对低频共鸣有较大的影响,音质‘平滑’、‘温暖’;反之,尖锐的设计产生更多泛音,某种特殊音色。圆滑形共鸣腔是较好的共鸣腔,它能产生更多余音——振动延长较多时间或者说一个音的衰减时间较长;相反,尖锐腔体产生较少余音——更多的冲击(泛音)。”[viii]

大槽腹和小槽腹内空气的固有频率的配合关系,会影响到整个槽腹音质的协和性。一般来说,大槽腹的容积占全槽腹容积的四分之三弱,小槽腹占四分之一强[ix],其比值越接近不完全协和音,槽腹的发音就越丰满、优美。

根据上文论述:要提高槽腹腔体内空气的共振频率,可以减小空气的体积、槽腹深度、龙池和凤沼口的深度,增大龙池和凤沼口的面积等;要增大槽腹腔体内空气发音的音量,可以增大龙池和凤沼口的面积、减小龙池和凤沼口的深度等;要提高槽腹腔体内空气发音的音色,可以提高腔体形制的规整度、周边的平滑性、大小槽腹体积的匹配程度等;要延长槽腹腔体内空气的振动时间,可以减小龙池和凤沼口的面积、纳音至底板的距离,增大空腔的体积,使槽腹内空气的振动与面板和底板的振动相匹配等。

槽腹表面光滑利于降低槽腹表面的消声影响,但不利于声波向槽腹的辐射,槽腹表面太粗糙虽然利于声波向槽腹的辐射,但不利于降低槽腹表面的消声影响,所以槽腹表面要适当地粗糙一些以利于声波向槽腹的辐射,同时要使槽腹表面平整,除去过于突出的部分以利于降低槽腹表面的消声影响。

另外,面板、底板和槽腹内空气的共振频率的相互搭配,是影响古琴音色重要因素之一[x],要确保琴体的振动特性、发音特性,以及面板和底板的材质、振动特性、发音特性等与槽腹腔体内空气的振动特性和发音特性相一致。槽腹的深度要和面板的厚度匹配,也就是槽腹内空气垂直于面板的振动频率要和面板的振动频率相匹配,它们相互间的比值越接近于最小整数倍越利于形成共振,振动能量的损失越小,越利于声能的辐射和声音的延续。

3.纳音

根据相关文献[xi],纳音对琴体振动和发音特点的影响可总结为:第一,部分封闭龙池和凤沼口,即相当于减小龙池、凤沼的面积,增加龙池、凤沼口的深度;第二,增强面板的刚性,提高面板的固有频率,集中琴体发声的能量,有助于改善面板发音的音色,特别是对于较薄的面板影响更加明显;第三,防止相应部位按音时突发高而空泛的声音,有稳定按音音色的功能;第四,起振导音,有助于声音的回振;第五,影响槽腹腔体的体积,纳音的高度越高、体积越大,槽腹腔体的体积减少越多。

根据上文论述:要提高槽腹腔体内空气的固有频率,可以适当增加纳音的体积、增大纳音与龙池和凤沼的距离;要提高面板的固有频率和发音的音色,可以适当增加纳音的宽度、长度和高度;要延长琴声的余韵,可适当减小纳音的体积、纳音与龙池和凤沼的距离。

另外,纳音的大小、高低要与面板的厚度匹配,而且纳音与龙池和凤沼之间需要留适当的空间以利于声音的发散。一般来说,若面板较薄则纳音应稍宽、稍长、稍厚,反之纳音应稍窄、稍短、稍薄。

4.天柱和地柱

根据相关文献[xii],可将天柱和地柱的作用总结为:第一,传导振动,在琴体振动过程中传导面板与底板间的振动,用于平衡面板和底板的振动,限制起振时面板的过度振动,增强振动后期面板的振动能量,使琴体振动更加均匀、和谐,有利于琴声余韵的延长;第二,增强面板和底板的刚性;第三,支撑面板和底板,使其不易变形。

天柱和地柱的选材,宜“选择质地较硬而轻、容易振动、纹理顺直、年轮间距均匀的材料。纹理不能过密,更不能过疏。纹理过密,木质则偏硬,不容易振动,发音灵敏度差,音量会受到影响,纹理过疏,木质则偏软,振动起来缺乏力量,声音会空而散”,“较轻的琴宜用偏坚而略细的音柱,较重的琴则要用偏软而略粗的音柱”[xiii]。

一般来说,天柱的位置在三徽与四徽之间的琴体中间,地柱的位置在七徽与八徽之间的琴体中间,这样更利于琴声的平衡,偏上、偏下、偏左或偏右都会对相应位置的琴声产生影响。天柱和地柱的粗细和形状对琴声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柱径过大发音不灵敏、过小则效果差,圆形柱要较方形柱效果好。[xiv]

5.其它

龙池和凤沼。龙池、凤沼的主要作用是发散琴声,但同时会影响到底板的固有频率,其面积大或宽度宽则底板的固有频率底;其位置的上下会影响其上下两边槽腹的大小,从而影响它们的振动、发音效果;由于琴体的窄长形制,相对来说圆形的龙池、凤沼较长方形更利于聚音;其面积“太长(大)则音散而浮;太短(小)则音闷而沉,影响音质、音量”[xv];其面积大或长度长利于声音的发散、不利于聚音,琴声相对较清、余韵较短;其形状也会影响到琴声的音色,“圆孔、椭圆孔会使音色较悦耳”[xvi]。

龙池、凤沼口的贴格或口沿。其主要作用是增加龙池和凤沼口的深度,以及减小纳音至龙池和凤沼口的距离,以降低槽腹腔体内空气的固有频率、延长余韵。

舌穴。“琴头凤眼,仅属装饰,对音之影响并无关系,但眼缝如深,间接亦有微弱传振功能”[xvii];其还会影响到琴头的质量(重量),从而影响到琴头的固有频率。

项实。其厚薄会影响到岳山的坚固程度和振动由岳山向琴体的传导,厚薄要适度,太薄则音虚、混嚣而不清越,太厚则音滞、不松透[xviii]。龙龈处实木的情况类似于项实。

边墙。槽腹边墙的竖直程度,既关系到槽腹底部的宽度也关系到槽腹两边处面板的厚度,边墙越竖直越利于增大槽腹的宽度、越利于减薄槽腹两边处面板的厚度,但槽腹两边处面板的厚度要适度,所以在槽腹两边处面板厚度适度的情况下,边墙越竖直越好。

粘合缝宽度。其宽度要与面板和底板的厚度和材质相搭配,以利于琴体的坚固和面板与底板间振动的传导,太窄则音虚、太宽则音实。一般来说面板和底板越厚、材质越密则边墙的厚度越厚,反之越薄。

足处实木。琴足处将大槽腹与小槽腹分割开,同时又是两个槽腹联系的通道,从历代古琴实物来看琴足处槽腹一般都比较宽。在确保凤足坚固的情况下,适当地缩小其宽度,使两实木间的槽腹有足够的宽度,以利于大小槽腹间空气振动的传导、改善相应部位按音的音色。

声池和韵沼。其作用待考,“实物中,声池、韵沼也不多见”[xix]。

[i]唐林等《音乐物理学导论》,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页。

[ii]同③,第148页。

[iii]佘亚明、王湘《初探板共振乐器的板厚度分布》,《乐器》1986年第6期,第3-4页。

[iv]青枫《古琴通解》,联合科文出版社,第248页。

[v]洪宏旼《古琴纳音功能之探讨》,台湾台南艺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陈璇《古琴共鸣体声学振动特性的研究和分析》,长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vi]陈璇《古琴共鸣体声学振动特性的研究和分析》,长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vii]韩宝强《音的历程 现代音乐声学导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第92页。

[viii]同⑥,第246页。

[ix]赵璞《中国乐器学 古琴篇》,1991年版,第183页。

[x]洪宏旼《古琴纳音功能之探讨》,台湾台南艺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xi]赵璞《中国乐器学 古琴篇》,1991年版;同⑧;李明忠《斫琴艺术》,台北市立国乐团、财团法人鸿禧艺术文教基金《古琴纪事图录:2000年台北古琴艺术节唐宋元明百琴展实录》,2000年版,第28-31页;同12。

[xii]赵璞《中国乐器学 古琴篇》,1991年版,第180、181页;张尔洪《音柱在小提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乐器》1990年第3期,第4-6页。

[xiii]张尔洪《音柱在小提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乐器》1990年第3期,第4-6页。

[xiv]丁承运《中国造琴传统抉微 3》,《乐器》1981年第3期,第5-8、4页。

[xv]同11,第195页。

[xvi]同⑥,第250页。

[xvii]同11,第165页。

[xviii]丁承运《中国造琴传统抉微 2》,《乐器》1981年第2期,第1-4、8页。

[xix]同21。


古琴最重要的槽腹,它的科学振动特性一定要掌握G17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