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天宇:阿瓦库姆·彼得罗夫与东正教分裂派运动漫谈(一)——十七世纪的世界

 济宁二中谭天宇 2019-10-03

要想了解俄罗斯东正教的分裂派运动,首先要了解的是当时的时代背景。处于一个广阔的历史视角之下,方才可以理解十七世纪时发生的这场波澜壮阔的社会运动。

十七世纪时的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地理上的大发现,各个文明的孤立与隔绝状态已被打破,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接成了一个整体。加之东正教并非仅仅是俄罗斯的民族宗教,而是在全球范围内流布广泛的世界性宗教。因此,在研究俄罗斯东正教分裂派运动时,应当关注当时的世界格局。

如果以简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十七世纪的世界局势的话,那便是充满了各种战争、动荡和混乱。当时世界上的主要大国,都在这一个百年之中经历了诸多战争、动乱、饥荒与自然灾害。究其原因,其实是有着天灾的因素。地球在十三与十四世纪经历了一个气候上的相对温暖时期,但在十五世纪后,气候开始转冷,在十七世纪时一度达到极盛。人类历史上的数次气候变化,对社会历史进程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古代,人们对大自然的利用、改造程度较弱,而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比较大。一旦气候发生灾变,人类的生存状态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对于处于“小冰期”鼎盛期的十七世纪来说,气候的变迁导致自然灾害多发、生存环境恶化,这对于以农业为主的大多数文明而言无疑是灾难性的。在这样的条件之下,社会动荡在所难免。在不同的国家中,社会动荡也具有着不同的特点与表现形式。下面便一一检视十七世纪时欧亚大陆上各个国家的情形。

首先把目光投向十七世纪时的我国。当十七世纪刚刚到来时,明朝还正处于万历年间。中国和日本不久前结束了在朝鲜半岛上进行的战争,这场战争规模巨大,中、日、朝三方均伤亡众多,也极大地消耗了明朝的国力。之后,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在东北建立了后金政权。1616年后金政权建立之后,就与明朝开始了长期的战争。与此同时,明朝的陕北地区由于天灾和人祸导致大量农民无法生活下去,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明朝的统治摇摇欲坠。1644年,农民军领袖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朱由检自缢,明朝灭亡。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进占并迁都北京。此后又经过二十多年的激烈战斗,清朝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全国的统治。

与此同时,十七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黑龙江流域。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1689年,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明朝末年,鞑靼分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瓦剌被称为漠西蒙古。清军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进贡。十七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势力强大,占据天山南北,又向东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自此,清朝与准噶尔部开始了长期的战争。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1757年才以清朝的最终胜利而结束。

壬辰战争

十七世纪的东亚其他国际也陷入了长期的战乱与冲突之中。日本在壬辰战争入侵朝鲜期间,丰臣秀吉病死,各领主为争权夺利陷入了长期的战乱。经过战争,德川家康终于重新统一了日本,建立了德川幕府。朝鲜在驱除了日本侵略势力后,统治阶级继续进行无休止的朋党之争,国家衰落下去。

在十七世纪的欧洲,主要大国也处于动乱之中。1603年,苏格兰国王詹姆士·斯图亚特继承了英国的王位,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在英格兰和爱尔兰的统治。此时的英国,一方面王室生活极度腐化、挥霍无度,国家处于无序之中;另一方面国王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压榨人民,大量工人失业,反对压迫的农民要求取消地租,获得土地,革命运动随之逐渐蓬勃兴起,越演越烈。城市平民和失业的手工业者为生活所迫时常暴动,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使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迅速激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引发了内战,第一次内战从1642年持续到1646年,第二次的内战发生在1648年。内战结束后,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处死。英吉利共和国时代开始。1653年,克伦威尔发动政变,解散议会。他正式自己就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护国主"。1658年,克伦威尔病逝,英国重新进入混乱时期。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二世复辟,1685年查理二世去世。他死后,弟弟詹姆士二世继位,他推行反动政策,实行血腥报复。1688年,支持议会的辉格党人与部分托利党人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时任荷兰奥兰治执政的女婿威廉回国执政,发动宫廷政变,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这次政变没有流血而获得成功,因此史称"光荣革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不列颠群岛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时候,欧洲大陆上也陷入了连天的烽烟之中,这是一场波及多个国家、持续了三十年之久的战争。三十年战争是一场因宗教而起的,中间又混杂着霸权主义,最终以欧洲强国划分势力范围结束的一场战争。战争是宗教狂热所推动,但是宗教狂热的背后又夹杂着国家博弈和地缘政治角力的因素,由德意志内战转化为国际战争。

1618年至1625年,是战争的波希米亚阶段。在这一时期,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拿波希米亚开刀,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教堂,焚烧新教书籍。布拉格的新教徒愤怒地冲进王宫,把皇帝的钦差从窗户里扔出去。这一“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波希米亚人推举普法尔茨选帝侯腓特烈五世做波希米亚的国王。

信奉新教的北德意志诸侯与信奉天主教的南德意志诸侯为了争夺波希米亚,在七年的时间里爆发了一系列战争,最终松散的新教联军败给了天主教联军,波希米亚归于天主教势力范围,成为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私人领地。但是,新教和天主教的恩怨不仅仅是局限于德意志的范围,而是泛及当时所有中西欧诸国。信奉新教的英国、丹麦、瑞典和力图称霸欧洲的法国不允许当时的天主教哈布斯堡家族轻易地将整个德意志重新归于天主教的势力范围。

1625年,丹麦出兵德意志,一开始势如破竹,但无奈遇到了德意志名将华伦斯坦。在莱比锡附近丹麦军队被打得大败。华伦斯坦率领军队平推整个北德意志,将天主教的范围扩展到波罗的海。

丹麦被打败之后,雄心勃勃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一世率领四万瑞典军队直插德意志腹地,打到了今天的法兰克福附近。瑞典军队在莱比锡将华伦斯坦大败,但是北欧明主古斯塔夫一世也在此战中战死。瑞典军队群龙无首,化为乌合之众,又被神圣罗马帝国军队赶回北方。

三十年战争期间的劫掠

丹麦、瑞典的相继失败,令法国的首相黎塞留再也无法站在幕后。1635年,法国参战,开始了三十年战争的最后一幕。法国的参战令局势大转,哈布斯堡联盟只得接受谈判,承认失败的事实。

1648年,参战各方在明斯特和奥斯纳布吕克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约制定了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确定了今后接近两个世纪的欧洲秩序。直到拿破仑征服战争才打破这样的格局。战争的结果看似没有胜利者和失败者,但很显然哈布斯堡家族在战争中失去它过去数百年里的欧洲霸主地位,新教的诸国逐渐变得越来越强。天主教各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西班牙落后于时代的潮流,先盛后衰,神圣罗马帝国也在资本主义的渗透之下变得越来越松散。

西欧爆发三十年战争的前后,战争在东南欧也并未停歇。在这里,奥斯曼土耳其不满足于取得巴尔干半岛,积极北上入侵东欧的其他国家。1592年,土耳其挑起了对奥地利的战争,双方各有胜负。根据1606年双方缔结的《席特瓦托罗克和约》,奥地利首次被承认为平等的缔约一方,它无须每年向土耳其苏丹纳贡,但需一次付清20万杜卡特(十七世纪东南欧货币单位)。1660年,土耳其大举进犯匈牙利西部地区,奥土战争再度爆发。双方于1664年8月,在拉布河畔的圣戈特哈特附近进行了决战,土军遭奥军迎头痛击失利。根据1664年双方缔结的《瓦什瓦尔和约》,土耳其从特兰西瓦尼亚撤军。双方经过两个世纪之久的角逐,奥斯曼土耳其已经度过它的最强盛时代。从十六世纪后期开始,奥斯曼帝国对西方的威胁的势头逐渐减弱。由于广大农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地方贵族的离心倾向和宫廷贵族争夺政权的内讧,以及因侵略扩张政策而引起的与邻国的不断战争,土耳其的实力开始走向衰落。到十七世纪中期,土耳其矛盾重重,内外交困,越来越走向衰落。

1683年土耳其军队围困维也纳

1683年,土耳其联合对奥地利不满的匈牙利封建主,再次向奥地利开战。1683年7月,土耳其军队围困维也纳。奥地利得到了波兰的支持,9月,土耳其军队被击溃,损失惨重:亡两万余人,损失火炮300门。维也纳一战的败北,迫使土耳其在欧洲转入防御,并逐步撤离中欧。1684年,奥地利、波兰和威尼斯建立反奥斯曼帝国的"神圣同盟",1686年,沙皇俄国加盟。此后,战局向着不利于土耳其的方向发生变化。1686年,奥地利军攻占被土耳其占领的布达,1687-1688年,先后占领匈牙利东部、斯拉沃尼亚、贝尔格莱德等地。1689年,土耳其海军在多瑙河上的维丁城附近败北。同年,土耳其曾一度扭转败局,迫使奥军放弃原先占领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特兰西瓦尼亚等地。由于沙皇俄国的参战,使奥地利得以恢复原来的态势。1697年9月,奥军在蒂萨河畔泽特一战获胜,土军亡3万余人,损失全部火炮和辎重。根据1699年奥地利、波兰、威尼斯与土耳其签订的《卡尔洛维茨和约》,以及次年沙皇俄国、土耳其签订的《伊斯坦布尔和约》,奥地利获得了匈牙利、斯拉沃尼亚、特兰西瓦尼亚和克罗地亚大片领土。

奥斯曼土耳其对外侵略扩张的国策使其在十七世纪不仅在欧洲与奥地利、俄罗斯和波兰陷入了长期的战争,在亚洲还与萨非王朝统治下的波斯帝国长期作战。萨非王朝的阿拔斯一世皇帝开启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波斯帝国军队变为了一支训练良好的、类似于欧洲正规军的部队,并大量引入了火枪与火炮。

阿巴斯一世首先向乌兹别克人开战,于1598年重占赫拉特和马什哈德。然后他开始对奥斯曼土耳其回击,到1622年他得以重占巴格达、伊拉克东部和南高加索的一些省份。1602年他将葡萄牙势力逐出巴林,在英国海军的帮助下于1622年重占波斯湾中的霍尔木兹。他扩大了与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和荷兰东印度公司之间的贸易关系。

1609年到1610年萨非波斯帝国与库尔德人之间爆发了一场血腥的战争。这场战争的原因是伊朗西北乌米耶湖附近地区的一座城堡。当地的库尔德人酋长试图在奥斯曼帝国与萨非帝国之间保持独立,他重建这座城堡被萨非帝国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姿态,因此威胁到了萨非帝国对其西北地区的统治。许多其他库尔德人首领也开始从波斯帝国独立。从1609年11月到1610年夏,波斯帝国军队对这座城堡进行了长久和血腥的围困,最终将城堡攻陷。阿巴斯一世下令对血洗整个省份并将许多库尔德人部落迁往呼罗珊地区。

1629年,阿巴斯一世病逝,其孙子萨非为继承人,波斯帝国开始衰落。奥斯曼土耳其的穆拉德四世看见萨非的昏庸无能,于1630年及1634年,入侵波斯帝国西部,并于1638年重夺巴格达。另外乌兹别克人及土库曼人皆曾骚扰伊朗东面边境,而印度莫卧儿帝国的沙贾汗更于1638年夺取坎大哈。

在十七世纪里波斯帝国除了它的两个传统敌人——奥斯曼土耳其和乌兹别克人——以外还获得了两个新的强敌。俄罗斯的莫斯科公国在十六世纪里摆脱了金帐汗国的统治,开始将其势力伸向高加索山脉和中亚。在东边,印度的莫卧儿帝国向阿富汗发展,占领了坎大哈和赫拉特。在十七世纪里东西方之间的贸易道路也开始离开了波斯,使得贸易和商业衰落。

十七世纪的印度处于莫卧儿帝国的统治之下,这个时期是莫卧儿帝国兴盛、封建经济发展的时期。1605年,莫卧儿帝国的明君阿克巴去世,他为莫卧儿帝国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是莫卧儿帝国功勋显赫的最著名人物之一。阿克巴去世后,莫卧儿帝国先后由贾汉吉尔和沙贾汗统治。贾汉吉尔皇帝在位时期,锡克教第五代祖师阿尔琼把教区改为行政机构,向信徒征收赋税。这一举动在莫卧儿帝国内引起震动,它显然具有分庭抗礼的意味。阿尔琼还在阿姆利则建立金店,作为锡克教圣地和行政管理中心。锡克教过去一直标榜为和平静修的团体,祖师只关心传教,从不干预政治。阿尔琼却卷入了莫卧儿皇室的纷争,庇护叛乱的王子,从而遭到贾汉吉尔国王的嫉恨,1606年引来杀身之祸。以此为发端,锡克教与印度其他宗教争端越来越多,锡克教和平发展时期结束。

1633年,沙贾汗击败并兼并了艾哈迈德讷格尔王国。然而,这次胜利却激起几股力量的反抗,这些力量将加速莫卧儿帝国的灭亡。沙贾汗于1638年重新占领坎大哈,但于1649年再次失去了它。在一次徒劳无功的攻占撒马尔罕的尝试中,他损失了五千人。1657年,沙贾汗病重,他的四个儿子开始争夺皇位。沙贾汗宠爱他的长子达拉·什克,但他的第三子奥朗则布在诸王子中最有能力,他和达拉·什克特别仇视对方。沙贾汗恢复了健康,但那时他的儿子们之间的冲突已经到了没有回头路的地步,因此他无法阻止家族内部的战争。1658年,奥朗则布获胜,废黜了他的父亲。

印度德里的红堡

十七世纪中期,莫卧儿帝国处在黄金时代。印度人本是杰出的建筑师,皇帝沙贾汗时期,印度建成了德里的红堡等许多著名建筑。在这众多的名胜古迹中,最著名的是沙贾汗为其死去的宠妃建造的阿格拉市的泰姬陵。

奥朗则布是莫卧儿帝国最重要但也最具争议的皇帝。他放弃了莫卧儿帝国初期尤其是阿克巴时代的宗教宽容政策,加强伊斯兰教的宗教地位,企图使印度完全伊斯兰化。奥朗则布恢复对非穆斯林征收人头税,将印度教徒逐出政府,并大举拆毁印度教庙宇与神像。这些短视的政策导致帝国境内的非穆斯林与政府的矛盾突然尖锐起来,并很快演变成武装斗争。坚持自己信仰的锡克教徒和拉吉普特人成为莫卧儿帝国公开的敌人;奥朗则布虽然多次打败他们,却无法彻底消灭其反抗力量。最危险的国内敌人是新兴的马拉塔人国家,它后来发展出可与莫卧儿帝国匹敌的军事能力。

十七世纪亚欧大陆上诸多国家的动荡、混乱与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本篇进行了简要的论述。那么在这一时期的俄国,又有着什么样的政治局面呢?下一篇中笔者将会详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