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人说古代依靠军功的将领,最高封侯,而不是王,事实如何呢?

 昵称413468 2019-10-03
在古代,凭借军功,最大封侯不封王,这个说法实际上并不严谨。特别是历朝开国之初,都有因军功获封王爵的将领。
t0135206c3f39c8610f.jpg?size=550x314
先秦时期,商王、周王是最高君主,诸侯通常封公、侯、伯、子、男爵。只有楚国,因不满于爵位太低,不尊周王和礼法,擅自称王。然后,华夏诸国一起开了一个会,将楚国开除出了华夏籍。楚国自此成了蛮夷之邦。到了战国时期,周王衰微,诸侯们才开始纷纷称王。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秦始皇统一了六国,自称皇帝,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秦始皇在李斯的建议下,实行郡县制,取消了分封制。秦朝还是延续了秦国商鞅变法时,制定的二十功爵制度,这里面并没有王爵。所以,终秦朝14年的国运,包括皇子在内,都没有封王的。
西楚霸王项羽时期,项羽因为缺乏得力的谋士,实行了分封制。他一共分封了十八路诸侯,全是王。这明显有问题,因为从名义上少了绝对的统治者。这种境况下,项羽很快灭亡也就很正常了。从项羽分封诸侯王的结果,就可以看出,王是不可以随便分封的,会造成整个国家的不稳定。
t012ec0c305ca803f13.jpg?size=550x314
汉朝开国初期,因为项羽封王的原因,刘邦虽然实行了郡县制,但还是分封了八个立有战功的异姓王,其中就包括最有名的楚王韩信,另外还有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燕王卢绾、赵王张耳、韩王信、长沙王吴芮。
汉初的异姓诸侯王是具有封地行政、兵权的诸侯国国王,大权在握。这让刘邦很担心他们会不会造反的问题。到最后,八大异姓诸侯王之中,只有长沙王吴芮在40岁时病逝,得以善终,其他七人都被刘邦伙同吕后所杀。
刘邦为了避免异姓诸侯王的问题,在白马之盟中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所以,从汉高祖刘邦时期开始,都尽量避免加封异姓诸侯王。换个说法就是,仅凭借军功的异姓将领,不封王,甚至连公爵都很少封,到侯爵基本上顶天了。
汉朝对于异姓诸侯王如此,对于同姓诸侯王,同样防御备至。汉武帝刘彻为了削藩,施行了较为缓和的“推恩令”,逐渐削弱了同宗藩镇的实力。但是,即使已经是千防万防,汉朝还是没能避免同姓诸侯王发动七国之乱。册封有实权的诸侯王的弊端,再次显示出了强大的破坏力。
到了东汉末年,曹操受封魏王。而曹魏时期,司马昭效仿曹操,受封晋王。两次封王,都为后来的篡位打下了基础,后世的王朝都会借鉴,极力避免。
t01ceade5dc6c76ecf4.jpg?size=550x314
唐朝,开始时封王较少,越往后所封的王越多,几乎到了随便封着玩的地步。为什么?因为唐朝的王爵基本上就是个品级而已,即没有封地,也没有食邑。既然没有什么实际消耗,就是一个名头,那就随便封呗。
诸如大唐初期,凉州贼帅李轨降唐,受封凉王,后来李轨又自称天子,造反了。和州义军杜伏威降唐,受封楚王,“秦、晋、齐、楚”可是顶级王爵。大家熟知的评书中的英雄罗成,虽然不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但是其父罗艺历史上却实有其人,受封燕郡王。唐朝特别是经历安史之乱后,只要有大功的,全部封王。
李唐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赐姓,然后封王。所以,军功不封王的说法,在唐朝,完全不成立。
宋元明三朝,则吸取了前朝的经验,册封异姓王较少,但还是有。特别是明朝,基本上贯彻了生前不封功臣为王的原则,而是死后追谥。
t0179d502e5093e781f.jpg?size=550x314
宋朝时,在世时封王的,基本上是柴宗训、刘继元这些亡国之君,死后因战功追封为王的,有名的有韩世忠、刘光世、岳飞等。明朝时基本上差不多,徐达、常遇春等人都是去世后追封为王。平时,封王的只有本朝宗室,立功的大臣、将领最多到公爵,已经是顶天了。
清朝时,基本上沿袭了大明的制度,所封异姓王也极其的稀少,但还是有的。比如开国时有功的汉朝将领吴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孙可望等人。相对更多的王爵则是封给了蒙古、回部等各部落的首领。
册封具有实际封地和行政管辖权的王,最大的风险就是容易引发叛乱。康熙为了削藩,就又导致了三藩之乱。
t016bd885c510352843.jpg?size=550x314
因此,在宋朝及之后,对于立功的将领,都采取了比较保守的态度,通常是生前最高加封到公爵。如果功劳确实非常大,则会在死后追封为王,以避免发生叛乱,造成不必要的动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