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区营造的不同路径:成都VS温州

 心理諮商張老師 2019-10-04

  来自 | 《顺德社区发展动态》

本文摘自顺德区社工委刊物《顺德社区发展动态》(2017年7月刊),作者是潘锦玲,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现供职于佛山市顺德区一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任服务管理部部长。

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持续以集体的行动来处理其共同面对社区的生活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创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逐渐地,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此一过程即称为“社区营造”。简单来说,社区营造就是运用社区本来的人和资源,让这个社区变得更好,发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就要看当地的情况了。

本文从笔者个人经历出发,回顾与记录两种国内的社区营造经验,从而反观顺德本土的社区营造,带出一些思考。

一、成都:成熟的社区营造体系

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报道,2016年9月,成都市启动城乡社区可持续总体营造行动,这是成都市民政局首次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行“社区营造”,2016年将提供总计820万元的资金资助,在100个社区全面开启“温暖社区”营造行动。撬动更多居民广泛参与,是成都城乡社区持续营造行动的期望。

据成都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支持的社区营造行动项目将持续三年,2016年是第一年。未来三年,成都市民政局将不仅仅提供资金支持,而是将链接多方资源,为成都市城乡社区可持续总体营造行动的这些项目提供智力支持、技术支持、人员支持、管理支持和服务支持。

▲笔者随团到成都参访,学习社区营造经验

笔者在2017年初到成都参访,学习社区营造经验,对成都的社区营造发展历程有了更清晰的了解。社区营造这个词是近年来提出,但其实成都在1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社区居民自治方面的探索,经过多年积累,成都的社区营造从上而下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体系。

成都社区建设的前20年,是政府包揽,所带来的普遍问题就是居民搭便车,公众缺乏公共参与、缺乏公共精神,只讲权利,不讲责任和义务。从2003年开始,成都成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遇到了独有的问题,包括:一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二是土地综合整理;三是村级治理机制改革;四是村级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改革。这是成都开始探索居民自治的契机。

2008年以来,成都的社区治理制度设计是:还权、赋能、归位、三社联动、社区营造,从制度设计上保证了社区营造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成都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处长江维提到:社区营造的逻辑也是居民自治逻辑。首先,还权对应的是社区协商议事制度、院落自治制度,通过社区、村的议事会,让居民、村民自己商定社区的公共事务。其次,赋能对应的是社区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专项资金制度,每个社区(村)每年预算40万,这部分钱怎么用,是由社区(村)议事会自己决定的,例如可以修路、增建养老设施、引入社会组织服务。第三,归位对应的是社区减负增效,笔者参访时看到,成都市武侯区首创把社区行政服务中心的职能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外包,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社区两委干部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社区居民自治方面的工作。

综上可以看出,成都社区营造的发展是基于其自身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制度设计、资金配套、人员培训、发达多样的社会组织、城市文化特性等各方面保证了成都城乡社区可持续总体营造的可能性。

二、温州:民间力量的萌芽

与成都体系性的社区营造不同,在温州乐清地区,笔者发现了民间力量的萌芽。赤水垟村位于中雁荡山上,是乐清西北侧毗邻永嘉的一个山村,这里东西纵长,两端稍稍高起,大汪之山坐镇其北,山坡座座波浪状点缀其南,中间地势平缓,溪流潺潺其间,有“航船之地”之美称。平日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工作,村里老人最多,也有一些留在村里小学读书的孩子。

▲赤水垟村貌

赤水垟村得天独厚的优美环境,却由于村民意识和生活习惯问题,村里的空地和小溪里,布满生活垃圾,政府聘请的环卫工人,只负责清理大路上的垃圾,没有处理死角和小溪里历史遗留下来的垃圾。去年年中,终于有村民在“赤水乡音”的微信群里发声了,他发了4张布满垃圾的小溪照片,并说:“美中不足,随手扔垃圾出于无意,保护环境需要大家努力。大家组织一下,选个日子,我们去清理。未知大家愿意否?”

从这个提议开始,得到了很多村民的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自发成立了赤水乡音公益服务队,大家捐的钱由专人管理,用于服务队的公益事业。由于平日服务队义工们都是在市区工作和生活的,他们初定每个周末相约自驾车到村里清理垃圾,同时联动到很多优秀的老师作为义工,到赤水垟小学为孩子们开展公益兴趣班,已经在开展的包括有:剪纸兴趣班、国学课、数学兴趣班。今后再视情况开展书法、花艺、绘画、拓片、摄影、活字印刷、航天科技、生物应用、3D打印、蓝夹缬等讲座或培训班。

▲清理干净的赤水垟小溪

公益行动开展了几次后,义工们自己其实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想法,难得的是大家都愿意在群里分享、并互相鼓励,让行动得以持续。摘录其中一段义工说的话如下:“捡垃圾不是我的本意,况且我们大老远的跑到赤水垟捡垃圾确实承受了来自家人等各方面的压力,都说我们不务正业主次不分。我们到底为了什么?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坚持逐渐影响我们周围的人,希望大家热心公益关心邻里关注自己周边的事,重新拾起我们曾经丢失的传统文化与乡情。”

从满布生活垃圾这个问题开始,有村民自发地提建议去解决,得到很多村民的响应,于是大家商量怎么做,很自然地想到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才能持续和长久。很自然地,公益服务队成立了,群里在外地不能出力的村民就自发地捐钱。具体行动也是从解决最开始的问题开始,每个周末去清理垃圾,同时向生活在村里的村民倡导:不要乱扔垃圾、爱护美好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会临时有当地村民加入清理垃圾的队伍,还有老人经常把自家种植的蔬果送给义工,当做午餐的食材。经过大半年的行动,村里村外干净了很多,大多村民都已经习惯把生活垃圾收集起来,扔到固定的大垃圾筒,每天由环卫工人带走。在笔者看来,这是一个成功的社区营造过程,而且是民间自发的行动过程。

三、反观顺德:新契机

顺德从2013年开始推动社区营造,试点从最开始的3个已经增加到20多个。围绕“培育社区组织、改善社区环境、提升社区服务、保育社区文化、发展社区经济”,构建公众充分参与、多方合作共建的社区工作模式。这是一个发展居民自治、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契机。笔者结合以上的实际体会,根据自身对顺德社区营造的理解,提出以下一些思考:

各个社区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不是以一个模式就可以把所有细节总结起来的。顺德这几年在大力推广社区营造,选取三种不同类型的社区(传统乡村社区、城乡结合社区、新型都市社区)进行试点,试图通过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模式,推广到其他社区。虽然有社会力量在参与社区营造这件事情,但总体来说,是从上而下的方式在推动,建议可以通过更多的创新方式,盘活社区自身资源,真正调动起民间的社区力量来做社区营造这件事情,例如:资助方式的多样化,是否可以考虑小额资助民间团体或个人来开展的社区项目,是否可以资助一些个人(资助个人的工资、或对个人成长有利的支持网络),让一些有想法的社区个人能扎根其所在社区,能撬动本地资源来做一些事情。

多推动本地的大专院校资源与本土社区的结合,例如顺德职业学院、南方医科大学顺德校区,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作为平台性枢纽组织,可以推动这件事情,让学生的项目接地气,把理论知识与本土社区结合起来,让老师的研究也与社区结合起来,为社区居民解决自己的问题提供理论知识方面的支持。

社区的事情还是得依托生活在该社区的人来解决,笔者作为一个顺德人,对顺德充满感情,真切地希望她能成为各有志之士的土壤,能开出多元价值之花。


3年了,3000多篇文章,1000个日日夜夜,社工客与你一同走过,这次,我们想离你更近一点 ,在全国12个城市,开展社工客线下分享会。把我们所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情跟大家分享,同时也会邀请一些嘉宾跟大家相聚交流,下一个遇见的会是你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