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劳科的鸟大多都是小型鸟类,但是其嘴比较粗壮,上嘴向下弯曲呈现鹰嘴状,性情比较凶猛,经常将其他动物挂在树枝上,可以看见有的树枝上挂了鱼、鸟、蛇、鼠类,这一般都是伯劳科的杰作。 (棕背伯劳将乌华游蛇挂在了树枝上准备进食 ) 本文主要按照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介绍伯劳科和钩嘴鵙科。 本文主要介绍成鸟,幼鸟辩识难度较高,需要结合多种因素。 首先介绍的是三种黑白色系的伯劳,三者雌雄均相似,他们分别是楔尾伯劳、黑额伯劳和灰伯劳。 楔尾伯劳体型较大,一般在29-31厘米,具有黑色过眼紋,白色眉纹较弱,头顶至背灰色,翼黑色多具有叉型白斑,飞行时较明显,其尾呈现楔状,中间尾羽最长,几乎占据体长的一半,往外逐渐缩短,我国多数省份均有分布。 灰伯劳体型较小,一般在21-26cm,具有黑色过眼紋,白色眉纹甚弱,头顶至背灰色,翼黑色,飞羽基部具有一白斑,尾羽为圆尾,各个羽毛基本等长,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 黑额伯劳体型最小,大概19-21cm,其额头和贯眼纹均为黑色可以将其与以上两者区分,无白色眉纹,两翼黑色具有一白斑,胸腹白色,但是其两胁沾染粉红色,仅分布于新疆。 然后介绍两种比较大型的伯劳,体型一般均在22cm以上,分别是棕背伯劳(23-28cm)和灰背伯劳(22-25cm)。 灰背伯劳头顶至下背暗灰色,腰棕色,具有明显的黑色贯眼纹,两翅黑色无翼斑,下体白色,两胁及尾下覆羽棕色,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 棕背伯劳指名亚种前额黑色,头顶至上背灰色,下背、肩、腰为棕色,具有宽阔的黑色贯眼纹(比灰背伯劳宽),两翅黑色具有白色翼斑,喉部白色,其余下体棕白色。棕背伯劳西南亚种与指名亚种的区别主要是头部至上背黑色。棕背伯劳黑色型整体偏黑色,仅胸腹暗黑色,特征明显,目前无其他种类与其相似,我国多数省份均有分布。 下面介绍的均是小型伯劳,体型一般在20cm以下。 虎纹伯劳嘴明显比较厚,肩部、背部栗色且具有黑褐色鳞状斑纹可与其其他伯劳区分,分布地除青海、新疆、海南几乎遍布全国。 栗背伯劳和褐背伯劳因其背部具有明显的栗色可以与其他伯劳进行区分。 栗背伯劳头部头部黑灰色,具有黑色的贯眼纹,整体观感色差不大,背为栗色,翅黑色具有白色翅斑,尾上覆羽为栗色,尾为黑色,腹部白色,两胁略带栗色,仅分布于西藏、云南、贵州、广东和广西。 褐背伯劳具有黑色的额头和贯眼纹,两者相连,头顶至枕部灰色,与黑色额对比明显,背为栗色,翅黑色具有白色翅斑,尾上覆羽为灰色,尾为黑色,腹部白色,两胁略带栗色,仅四川地区有一笔记录。 根据头部灰色,体型较小可以将红尾伯劳普通亚种和红背伯劳进行比较。 红尾伯劳普通亚种雄鸟头顶灰色,具有黑色过眼紋,白色眉纹细小,背灰褐色,两翼深褐色,尾棕褐色,腹部白色或橘色,两胁橘色较重,雌鸟类似雄鸟,但是其腹部羽色较淡,分布于我国多数省份。 红背伯劳雄鸟额至后颈灰色较重,具有黑色过眼紋,背部红色,两者之间有较明显界限,两翼灰黑色,尾黑色,胸腹白色略沾粉,雌鸟头部棕褐色,具有栗色耳羽,胸部白色具有灰褐色鳞状斑纹,仅分布于新疆、香港和台湾。 根据头部为较为单一的红褐色将牛头伯劳、红尾伯劳、荒漠伯劳和棕尾伯劳进行比较。 牛头伯劳雄鸟头顶至后颈栗红色,具有黑色过眼紋和白色眉纹,背部灰色或灰褐色,翅黑色具有白斑,中央一对尾羽灰黑色,喉部白色,其余下体浅棕色。雌鸟和雄鸟类似,但是其过眼紋为栗棕色,下体鱼鳞状斑纹密而多,分布于我国多数省份。 红尾伯劳指名亚种头顶至背红褐色,具有黑色过眼紋和较明显的白色眉纹,翅黑褐色无斑,尾羽棕褐色,喉部白色,其余下体带橙色,雌鸟和雄鸟类似,但是其色淡,下体具有黑色鳞状斑纹,且主要集中在两胁,分布于我国多数省份。 荒漠伯劳雄鸟额至后颈棕灰色,具有黑色过眼紋,其白色眉纹较细,甚不明显,两翅近黑色,具有一白斑,尾羽棕色,腹部污白色,两胁沾棕色。雌鸟与雄鸟类似,但整体色淡,黑色贯眼纹在眼前不明显,胸腹具有黑褐色斑纹,仅分布于宁夏、甘肃、新疆、黑龙江、内蒙古、青海。 棕尾伯劳头部棕褐色,背部一般为暗土褐色,具有黑色给贯眼纹和明显白色眉纹,两翅黑色有白斑,下体为白色,几乎不沾染橙色,分布于新疆和青海。 最后介绍四种比较常见伯劳的幼鸟。 虎纹伯劳嘴明显粗短而棕背伯劳嘴明显细长。红尾伯劳和牛头伯劳两者不易区分,整体来看红尾伯劳尾较长和宽,上体颜色比牛头伯劳淡。 钩嘴林鵙和褐背鹟鵙虽然和有些伯劳相似,但是其嘴较细,尾巴短。 褐背鹟鵙雄鸟头、背、腰均为黑色,翅上具有明显白斑,下体整体为污白色,雌鸟和雄鸟相似,但是其上体偏暗褐色,整体颜色不如雄鸟重。 钩嘴林鵙雌雄差异较小,头顶至后颈灰色,具有明显黑色贯眼纹,背及两翼棕褐色,腹部为灰白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