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满清用这四大狠招,降服控制住蒙古各部族!

 松竹同音 2019-10-04

文:竹映月江(读史专栏作者)
历史的长河中,北方游牧民族无疑是每个中原王朝统治者的噩梦。这些草原上的汉子驰骋在大漠之中,用弯刀和战乱带给中原王朝数不尽的血泪。
为了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问题,历代君王可谓各出奇招。汉代用一场又一场和亲换取边疆片刻安宁,明代则用重兵铁骑镇守国门以防不测。
然而,当时间的齿轮指向满清后,这个让历代王朝头疼不已的边患问题却圆满解决了。那么,大清王朝是如何解决棘手的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问题呢?
01、法理正统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后,北方游牧民族从一盘散沙的状态团结起来,自此蒙古铁骑横扫千军,远征四方,直到明清时期,依旧是北方草原上不可忽略的强大力量。
就在蒙古各部落纵横草原之际,白山黑水间女真族迅速崛起,等到努尔哈赤与明军开战后,蒙古各部就成了双方人马竞相拉拢的对象。
最终,末代汗王林丹汗及其率领的察哈尔部投靠了明军,而与察哈尔部不和的科尔沁及内喀尔喀部则归顺了后金。
此后,随着天下大势逐渐清晰,越来越多的蒙古部落归顺了后金。这一来,对抗后金的察哈尔部算是倒了霉。皇太极继位后,他立刻率领后金及归顺的蒙古各部一起征讨林丹汗。
林丹汗敌不过来势汹汹的八旗铁骑,只得匆忙逃往青海,不幸病逝于途中。
林丹汗死后,他的儿子额哲无力抵抗皇太极的人马,不得不献出元代传国玉玺投降后金,察哈尔部遂宣告灭亡。
皇太极取得传国玉玺后,于公元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清,自此大清成为蒙古法理上的统治者。

02、军事统治

正统的名分带给大清无数好处,为大清改编蒙古八旗与制定对蒙政策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同时也让清朝政府能够放开手脚建立盟旗制。
盟旗制将“旗”作为游牧民的基本政治单位,规定每旗固定的疆域,旗下属民不能越界一步。
为了削弱蒙古的势力,清政府前前后后划分出二百多个旗,其中大旗不过万人,小旗几千人,蒙古各部被拆得七零八落,再也无力与清廷抗衡。
拆散蒙古的同时,清政府也没忘了严格管理。据史料记载,清政府安排了满洲官员或者指定领主来管理蒙古各旗,而后又将若干旗编为一盟,再安排一位权力十分有限的盟长。
如此一来,清廷成为蒙古的实际掌控者。康熙时期,清政府又出兵打败了噶尔丹,而后逐渐掌握了喀尔喀蒙古一切军务。
纵使如此,清政府依然防范着蒙古南下。为此,清政府专门沿着长城,在北京、密云、山海关、察哈尔、热河、绥远一线驻防了大量的军队,还令关外的盛京将军、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对蒙古进行监控。
严防死守之下,蒙古根本无力对清廷造成威胁。而清廷在武力威慑的同时,与蒙古进行联姻政策,更是将来自蒙古的隐患消弭于无形。

03、满蒙联姻

清廷与蒙古的联姻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开始了。据《清太祖实录》记载:“上(努尔哈赤)闻蒙古国科尔沁贝勒明安之女甚贤,遣使往聘”。满蒙联姻的悠久历史,由此可见一斑。
皇太极时期,满蒙联姻得到进一步发展,皇太极不仅自己娶了蒙古女子,还将女儿嫁给蒙古王公。此后,满蒙联姻逐渐成为大清“北不断亲”的国策,宗人府甚至每年都会挑选出适龄的宗室弟子以及名门闺秀,以便君王安排与蒙古王公之家相互嫁娶。
长期的联姻政策让满蒙之间渐渐融为一家,姻亲关系不仅维护了清廷的北疆稳定,也让满蒙之间的关系多了些温润的底色。

04、宗教管理

除了联姻的怀柔政策,清政府还通过宗教领域加强对蒙古的掌控。
针对蒙古信奉藏传佛教格鲁派的特点,清政府在蒙古地区设立了章嘉和哲布尊丹巴两大活佛,大力扶持格鲁派。
在清政府的政策倾斜下,朝廷专门为僧侣修筑寺院,并且允许喇嘛免役免税,享受种种特权和崇高的社会地位。
在这项政策的引导下,许多蒙古贫民子弟为了享受特权都进入寺院,长伴佛前,这直接导致蒙古的畜牧业遭受极大的破坏,而其他没有进入寺院的蒙古牧民,在畜牧业受损的同时,还需要供养越来越多的喇嘛,生活举步维艰。
不堪重负的生活反过来迫使更多的贫民进入寺院,如此恶性循环之下,曾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渐渐失去了他们的本色。而佛教的熏陶,更是加快了原本尚武的蒙古人变成温润祥和的佛门子弟。
在“兴黄教”的政策下,清政府从根本上削弱了蒙古的威胁,难怪乾隆在《喇嘛说》中得意的表示:“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今之新旧蒙古,畏威怀德,太平数十年可得乎?”
在清政府软硬兼施下,曾经困扰历朝历代的北方边患问题终于得到圆满解决,以至于康熙皇帝曾高兴的说:“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
将边患变成守护国家的移动长城,不得不说是清朝的一大创举。回首往昔,百年之后仍让人心生无限感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