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茶和壶的流言,有必要让新人知道真相(一)

 尹培西 2019-10-04

问:一把壶真的只能泡一种茶吗?

答:当然不是,发酵重的茶汤上色快,发酵轻的茶汤上油快。一把壶泡百种茶才能养得色沉稳+油亮。

问:一把壶泡百种茶真的会串味吗?

答:一般泡完茶都会用开水洗干净;一般泡茶前都会用开水温壶;一般的茶都要洗茶一次。三道水下来,能串什么味?如果你想得知说出这种话的人是不是有真才实学,那很简单。你用一把新壶和一把泡过茶的壶分别泡一样的茶让他盲评,问问他哪一把以前泡过茶,泡过什么茶不就得了。如果他能准确说出,你应立刻拜他为师。若他说不出,这种人也不用再联系了。你跟经常吹牛的人在一起探讨真相,岂不是你自认和他同流合污?

问:养壶前各种开壶手法真的有必要吗?

答:要看你出于什么目的了。各种开壶大法无外乎两个目的:1清洁干净,2加厚茶精覆盖层,3干抛光(抛光过度壶就废了)……其实每一种方式尺度能掌握好都对壶有好处。但如果你是一个职业商家,那这些手法就完全没必要了,因为你养好了壶就卖掉了。

问:壶的养成究竟是怎么回事?

答:如果分析成份的话,纯粹养成的壶的外包浆分两种:外淋茶汤的是茶精层,不外淋茶汤的是壶烧制时火气退到壶外表,化学成份是一氧化碳。当然还有第三种情况,那就是经常擦壶的“软抛光”或制作时的轻打磨。鹅卵石路面你懂的,经常人脚踩过,所以光亮。

问:什么样子的壶养成是最好看的?

答:一次烧成的壶养成是最好看的。因为从生胚烧到熟胚,壶的泥砂颗粒在加热收缩过程中缓慢重新排列并形成定势,具备双重透气性。如果复烧第二次,已经完成排列的泥沙颗粒,在壶胚不进行二次收缩的加热状态下会进行“撕裂式”的再排列。原本内部结构在第一次烧制时均匀的形成双重透气孔,而再次进行过千度烧制等于再次排列,即内部结构彻底产生变化,烧的次数越多透气性越是大打折扣。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厂版、仿老壶和龙窑壶养成都特别的漂亮。而烧制多次的壶很难养成。很简单,一次烧成的壶壁大多透气透茶精;而多次烧成的壶,壶壁结构已经“死了”,当然怎么养都成不了一次烧成的效果。

问:古壶比新壶泡茶好喝的多吗?紫砂壶比盖碗泡茶好喝的多吗?

答:真正意义上能掌握好冲泡技能的人,无论你给他新壶、老壶、新老瓷器盖碗,他都能掌握的很完美,让你挑不出哪一杯茶是用什么泡的。用什么泡不是重点,重点是你要懂得怎么泡。水温掌控,水流走向,浸泡时间……这些才是王道。我可以很自信的告诉您:梁某用盖碗能泡出跟古壶一样的效果,我用朱泥小品泡绿茶的优质效果尚未遇到对手。不服来战?

问: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自采山泉水泡茶?

答:这得分三步去解答——1.有些人弄到一些很顶级的好茶,如果冲泡技法得当,又识茶性(懂得山泉水与茶的匹配性),那不失为一个优选。2.有些同行想把200块钱售价的茶泡出500块钱的口感,自来水达不到效果。他们的时间成本很低,所以不在乎花时间花体力去搬。3.山泉水之所以纯喝起来都觉得有点甜,是因为水中含有矿物质大于一般家庭普通饮用水。而水体导热系数会随着水中含有矿物质的丰富程度而增加递减,水温的微妙的高低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茶质析出到水中的浓度。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茶是怕高温冲泡的,那用山泉水泡就废了。如果你的茶需要很高温泡甚至允许直接煮茶,那用山泉水泡茶无疑是最佳选择。

问:品茶/评茶的时候做什么事情是大忌?

答:吃水果、抽烟、看书

问:生普的香能保存多久?

答:茶叶从树上采摘下来,除非通过加热,否则香不会散出来。香能保存多久,要看你密封冷冻多久。如果你愿意尝试,可以把刚做好的普洱生茶抽真空放冷冻柜存个10年,我会很清晰的告诉你,详细保存一定比你露空存放的更完整。如果你想让新茶的香转为另一种香,从“清香”朝着“陈香”的方向转变,那你只能换个通风透气没太阳晒的地方放了。

问: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带烟味的茶?

答:因为中国有过亿烟民也有过亿茶民,爱抽烟的人当然爱喝带烟味的茶。

问:老班章生茶为什么会带烟味?

答:这世界上没有任何茶是与生俱来就带烟味的。不信?我可以让你自己检测到怀疑人生。你试试拿着茶鲜叶去蒸20分钟,等茶做好了闻闻;你拿着茶鲜叶去煮20分钟,等茶做好了闻闻;你试试拿着鲜叶在太阳下彻底晒干,等茶做好了闻闻;你试试从树上采茶鲜叶下来连续闻30天,看看是否闻得到烟味?梁权说:杀青(在锅里炒茶)不均匀导致工艺失败,或用未干透的柴烧火烘干茶叶,茶叶吸了烟,才会让本来嫩绿的叶片边缘产生焦糊点,才会起烟味。如果不信,你拿点易武茶或者龙井茶去这么大火硬炒,还不是一样会带烟味。所以说带什么烟味是好茶是老班章的理论根本就是一些胡编乱造的瞎扯。你要是把咖啡豆用足火烘焙,也带烟味的。难不成咖啡也是茶?若咖啡豆用低火缓慢烘焙,也不见带烟味啊。所以……你懂的。一切的道理都有其科学依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