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了这么多年的汗管瘤,你却把它当成了脂肪粒!

 子丘自诚 2019-10-04
什么是汗管瘤?


汗管瘤这个病名听起来比较陌生,但在临床上是常见病。它是由脂肪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一种表皮内小汗腺导管的腺瘤。以女性多见,很少自行消退,但不恶变。可不治疗但影响美观,随年龄及病情的发展会逐渐增多。一般与内分泌、妊娠、月经及家族遗传等因素有关。

汗管瘤都有哪些表现?

汗管瘤多见于上下眼睑,前额两侧等处,也可见于胸腹乳房和外阴部。皮疹可表现为正常肤色,淡黄色的半球形扁平丘疹,质较硬。其直径 1-3 毫米,多数密集而不融合,常对称分布。汗管瘤轻者早期基本无痛痒等自觉症状,(如图2)但是随着病情发展,瘤体增大增厚,部分累及额头及鼻唇沟两侧,(如图三)遇暴晒等就会有轻微刺痒感,程度不重。

图2

图3

汗管瘤是如何形成的呢?

汗管瘤的形成原因相当复杂,包括遗传,自然老化,女性荷尔蒙,个人体质等都有影响。由于表皮内小汗腺管堵塞,汗液不能正常代谢,刺激汗腺管表皮增生增厚,引起脂肪代谢功能障碍,汗腺导管外壁细胞过度增生,在皮肤表面形成凸起的丘疹。因此不论如何做皮肤保养,汗管瘤的生成是完全无法预防的,既然这样,寻求正确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千万不要擅自强力挤压或用不洁的针头挑拨,以免引起皮肤感染。

汗管瘤与栗丘疹和脂肪粒有什么区别呢?

汗管瘤是由许多颗皮肤颜色的小丘疹组成,表面可能呈现圆形或平滑状,有时会因汗液堆积,而略呈半透明状。有些患者会觉得天气变热时,汗管瘤也会略微增大,常被误认为小肉芽、油脂粒、脂肪粒。

粟丘疹是源于表皮或附属器上皮的良性肿物或潴留性囊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性别,也发生于新生儿。多见于女性,好发于眼睑、颊及额部。单个损害为白色或黄白色丘疹,表面光滑,似米粒埋于皮内,触之坚实,无自觉症状。如用针头或粉刺针轻挑表皮,可以挑出白色颗粒物,而汗管瘤是不能挑出颗粒物的。

脂肪粒是非专业人士对皮肤上细小颗粒的不恰当、缺乏科学依据的称呼,医学上并没有这个病名。


图4

目前治疗汗管瘤的方法是什么?能达到什么效果?

谈到治疗好多患者心情迫切,想尽快达到治愈效果。以往治疗汗管瘤的方法颇多,如冷冻、电离子、微波、化学剥脱等,但这些对皮肤周围组织损害较大,最终影响面部美观。

激光是对治疗汗管瘤的最佳选择,因为激光设备有明确的靶向,对皮损的选择性准确,如CO2激光,1550mm非剥脱性点阵激光等。外敷麻药后治疗几乎无疼痛感,皮肤恢复时间短,7天就可以正常洗脸护肤了。由于汗管瘤的轻重不同,所以治疗次数也有差异,轻者需1-3次可完全治愈,重者需要需要的治疗次数会多一些,最终都能完全治愈。治疗效果如下图。

治疗前


治疗后

温馨提示:请到正规医疗单位进行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