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志英是醴陵本地人,1947年5月出生在泗汾镇的经堂村,1965年嫁入清水江乡响堂村。1966年,瞿志英这个外来“媳妇”被选为村会计,开始了她长达三十年的村干部之路:从农业生产到修堤筑坝,从抗洪救灾到扑火护林,她总是带头冲在最前面,集体的事和村民群众的事,她永远都摆在第一位。当年她的三个儿女还很幼小,很多次繁星满天的时候她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儿女们都饿得哇哇直哭,在株洲上班、鞭长莫及的丈夫经常埋怨她,她只能报以歉意的笑容。
1980年,瞿志英还是响堂村妇女主任,有天她经过响堂村团结组的一条小溪边,正巧看见村里的八旬五保老人丁文佑一手拄着木棍,一手提着水桶,颤颤巍巍地到小溪边洗衣服,那一刻,看得瞿志英心里很是难过;还有一年秋天,她去看望八十三岁的姚福前老人,姚老家里肮脏不堪,床上的席子破了一个大洞,一掀开被子,跳蚤就到处乱蹦……
虽然当时瞿志英就先后设法帮两位老人解决了这样的老迈困窘,但她已经开始清醒地意识到:孤寡老人实在最需要社会的关爱!
1999年的一天,瞿志英被一则电视新闻深深吸引了——那新闻讲述的,是一个五旬女性在自己家里办敬老院的故事。看完电视,瞿志英就暗自寻思:这个女子和我年纪差不多,她能办起一个敬老院,我为什么就不能办一个呢?我也可以将那些孤苦无依的老人接来,每天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啊!
举债自建敬老院,她咬牙破釜沉舟
2002年底,瞿志英得到了丈夫和儿女的支持,开始筹建敬老院。虽然获得了乡、村两级的批准,但三十万元的启动资金门槛让她犯了难。
瞿志英拿出自家全部存款,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个遍,最后,还拿家里的房子做抵押,从信用社贷款三万元,然而,她筹集到的钱离建敬老院所需资金还是相差甚远。虽然这样,她还是在2003年开了工,打算边建设边找钱。
苍天不负有心人,一直苦撑到2005年夏,就在敬老院的尾期装修工程正缺钱的时候,身为普通农妇的瞿志英不惜花光积蓄、举债自建敬老院却面临资金困境一事被人们传说开来,感动了醴陵人,也感动了全湖湘!各级民政部门下拨专项资金共计十四万元,雪中送炭,使得敬老院得以继续施工。
敬老院能开工不容易,瞿志英自然把它看成心头的宝贝疙瘩,全身心地投入了进去。为了确保工地财产不受损失,她连春节期间都孤零零地住在水塔里做着“看门人”。
终于,2005年9月26日,倾注了瞿志英无数心血、拥有三十八间宽敞明亮新房的添福敬老院建成开放,每间房内都设有独立卫生间,安装了传呼应答器,还放置了衣柜、床头柜等全新家具。为了丰富入住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瞿志英还购置了三台大彩电和一些文娱、健身用品。
当天,三十八位来自醴陵的“五保”老人就欢天喜地搬进了新家。
敬老院有了,相濡以沫的丈夫却没了——她心里苦啊!
2004年6月,正当瞿志英全副身心扎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的敬老院工程中时,来自家人的一个坏消息令她如遭雷殛——
和她相濡以沫四十年的丈夫,被确诊患上了尿毒症!
晴天霹雳打得她猝不及防,同时又煎熬无比——
一边,是和自己携手大半生的亲爱丈夫,正在遭受重疾绝症折磨;
另一边,是正在紧锣密鼓施工、一天也耽误不得大意不得的敬老院工程。
怎么办?
就在面临如此艰难抉择的紧要关头,重病中的丈夫强撑着自己虚弱的身子,给了瞿志英以莫大的鼓励:“你一定不能放弃!我不要紧,不要总记挂着我!”
瞿志英含泪将丈夫送进医院,又火急火燎地赶回了工地。
丈夫的病日渐严重,只能依靠透析维持生命,身体越来越虚弱。他在医院住院长达十八个月,而身为妻子的瞿志英只在病房陪伴了三天。
丈夫终告不治。他于2005年12月26日去世那天,要强的瞿志英终于丢下一切事务,也暂时放开了她强加给自己的敬老院梦想,痛痛快快地嚎啕大哭了一场!
这是她心中最大的愧疚,此后余生,是永远无法排解了!
令瞿志英聊感安慰的,是她大女儿理解她,积极借债帮她建敬老院(为此还差点与大女婿离婚),在株洲331厂工作的儿子也理解和支持她,甚至把自己的工作都辞了,带着媳妇回到母亲身边帮忙。
如今的敬老院,正在“可持续发展”
苦心孤诣的瞿志英,终于换得了敬老院的欣欣向荣。
如今的瞿志英和儿子、女儿名下都没有自己的固定房产,全家的工作与生活都在添福敬老院里,敬老院实实在在就是她们的家。对家人、对外界,瞿志英总说自己是个“负债、负丈夫、负儿女”的“三负女人”,但是,对敬老院敬养的所有老人来说,对了解她风风雨雨办敬老院十多年来诸多不易的远近乡民来说,她不啻是个令人叹服的善心天使。
现在,不知疲倦的瞿志英还在酝酿着一个新的计划——搞一个桑蚕基地,给残疾人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
如今已是七十二岁老人的瞿志英目前正是建辉基金会的关注与帮助对象。
瞿志英想为越来越多的孤老们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想为残疾人们谋划的就业岗位也有很多,每件事都要费力、得花钱,光靠她和自己家人全心扑在敬老院里显然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爱心人士伸出援手、积极捐助,帮她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