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星球 · Lavigne | 瓦拉纳西:三千世界的色彩与喧嚣(下)

 youxianlaozhe 2019-10-04

从满街都是野狗和流浪汉的加尔各答之夜,一个中国女子开始了她的印度西北部背包之旅,踏过佛陀的人生足迹,抵达佛光恩泽三千年的恒河之滨,又从不可一世的莫卧儿华服魅影中追寻茫茫沙漠间吉普赛从不停歇的足迹……几乎囊括了印度所有广为人知、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标,但有意思的是,作者以女人特有的敏感和细腻视角,选取“服装配饰”作为旅行的主题线索,步履所至之处都会以一种独特的服饰类型作为代表,纵横捭阖、融会贯通,管窥了印度文化的多元糅合以及博大精深。



虽然这个隔着喜马拉雅山的千年古国总让人难以描述,但我还是将它列为今生必去的目的地之一。近期将陆续为大家连载独特视角的印度服饰之旅,内容源自作者长达一个月的印度背包之旅,以服饰为线索,串联起足迹所至之处的文化探源,感受真实可触的印度哲学。

本书原供稿给季羡林关门弟子——中印比较文学大师郁龙余老师。郁龙余老师认为,在充满多样性与对立性的印度文化中,容许一切天真的想法存在,对立是和统一联系在一起的。在他们的词典中,用DVANDVA(夫妇)来指称矛盾,实在是精妙之极。哲学如此、生活如此、阅读也如此。


恒河瓦拉纳西
 三千世界的色彩与喧嚣(下)
恒河印象之服饰传奇
几乎所有来瓦拉纳西的人都会立即换上一身行头,这是西方游客带来的一种变异服饰,或许认为是带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波希米亚风格服饰更为恰当。印度服饰中女子的“纱丽”与男子的“拖蒂”都过于繁复,并不符合西方人的习惯,那些长期滞留在印度或是迷恋印度文化的游学客们就巧妙得将传统印度服饰改良,使之成为一种由印度发源、风靡全世界的另类时尚。在瓦拉纳西的街巷,我就寻到了几种最受外来游客欢迎的着装:


摄影 | 彭颖(Lavigne)
变异的拖蒂

“拖蒂”(Dhoti)是一种免裆的围裙风格男士裤,在印度南部及许多大城市中都非常流行。拖蒂展开来其实是一块很长很大的布匹,解下来还可以作为床单、薄被等使用,当穿在身上时将其中一端从两腿之间横穿过来,如灯笼一般松垮得裹住下半身,这样透风且柔软的裤子适合印度常年炎热的天气。

绘图 | 蔡意
左图为传统的拖蒂,右图为一名西方女游客裹着变异后的托蒂
由拖蒂风格演化成西方游客都热衷的“长裆裤”,在香港广东一带还曾红极一时,形象的称作“濑尿裤”。这种怪异服饰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无裆或长裆,灯笼裤腿,中间耷拉着一个巨大布袋,走起路来像焉了的驼峰水囊,晃悠。


瓦拉纳西外国人热衷的拖蒂大多是颜色艳丽的中长裤,松垮拖沓。在脚踝处却被猛然收住,看上去就像卓别林的戏服。女士穿着的拖蒂裤,在腰间还别致的绣上一截精美腰带,大多用亮片和金丝线手工绣成,据说这还融入了土耳其的服饰元素。虽然裤腿拖沓,但是由于腰和脚踝的骤然紧收,穿在身上那股精神气就出来了,还颇有骑士风格。


变异的纱丽

纱丽是印度从古保留至今最典型的女性服饰,它飘逸华美,完美的勾勒出女性朦胧的身材曲线,正宗的纱丽是一整块布,宽约1.5米,长约6米,有些甚至达到9米。据说最初发明此服的是一位古印度织工,初衷是免去针线缝缀,又能完美体现古印度丝绸纹饰的华美完整。穿着时先穿一件紧身短胸衣,下着宽松长裙, 外面才加纱丽。


纱丽一般自腰部缠起, 绕过胸前, 制造出皱褶, 再把布的一端拉到左肩, 披到背后。束布的繁复之极自然是难以被游客接受的,因此大多游客将它简化成一件紧身上衣,配上具有褶皱感的拖地长裙,露出完美性感腰身的同时,保留了纱丽长裙的质地。这演化成都市里流行的波西米亚服饰风:长裙、繁复中显细节、裙摆宽大、多有横断线和层层叠叠的褶皱。


布料与佩饰

瓦拉纳西是印度北方邦的丝绸中心。恒河边纵横交错的小巷与环绕在湿婆金庙参拜路上的小店都是印度出名的丝绸市场,女儿结婚的时候,许多娘家都专程赶来这里置办结婚礼服与嫁妆,这条街上也有许多定做婚服纱丽的店铺。


绘图 | 蔡意
丝绸作为纱丽的重要来源,是印度贫困妇女从事的主要产业,因为养蚕不需要很多土地,对于没有大量土地的贫苦农民来说,这是增加收入的一项好工作。养蚕方法的不同也造成了地区丝绸的差异,曼尼普尔邦的农民主要在室内养殖家蚕,切蒂斯格尔邦的农民则是在树上养殖野蚕。家蚕的丝绸十分柔软,而野蚕的丝绸则韧性十足。


外国游客特别是西方人,沉迷于这东方丝绸的细腻华美,大批量购置并设计定做,这样一来瓦拉纳西就成为了一个另类时装的大舞台。也说不清是游客改变了当地着装风格,还是当地人感染了外国设计师,总之这就是“波西米亚精神”——包容、反传统、浪漫与不羁,所有的冲突气质,奢华与质朴、夸张与简约、神秘与奔放、优雅与性感都在波西米亚精神中和谐的统一了。


当那些西方游客穿着艳丽的“拖蒂”,扎着头巾,挎上喇嘛包,叼着一支烟,全身饰品叮叮当当,神情悠闲的淹没在瓦拉纳西多元文化交融的古街巷时,他们不需言语,服饰就是随身携带的无声辞典,已经传达了他们对印度文化的吸纳与热爱,对高压生活的完全逃遁。



恒河印象之僧侣也疯狂

除了对我们这些外来者展示色彩斑斓的世俗生活外,瓦拉纳西也不忘时刻提醒我们它作为宗教圣城的地位。每天早晨睁眼的第一感觉就是我到了唐僧西天取经的“天国圣地”, 飞檐走壁的神猴“哈努曼”(据说是孙悟空的原型),总是第一个到我窗前来“问候”的。印度是个造神的国度,在恒河边的宗教圣城瓦拉纳西更是万物皆神,这里的神和恒河的沙子一样多,据说有33亿个。


“住瓦拉纳西、拜湿婆神、饮恒河水、结交圣人”一直是印度人的四大愿望。我已做到了前三者,不可或缺的当然是结交圣人——在瓦拉纳西四处游荡的苦行僧。那些在我们看来千奇百怪,无法理解的古怪服饰和打扮,实则表现着这些僧侣的信仰。如若追根溯源,苦行僧这一特殊的僧侣群体乃是起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教。婆罗门教的古典史诗《摩诃婆罗多》中讲到“凡是战败者都要受苦,只有吃尽苦头才能反转过来战胜自己的敌人,最终成为胜利者,甚至成为神”。因此印度教人认为苦行是修炼的必经途径,苦行能使自己心灵得到净化,去除一切世俗欲望。


苦行主义根源于对世界、对人生深沉的悲观心理,印度由古文明走向今天的全球化,就像大多数的文明古国一样,无法回避急剧发展带来的价值观冲突甚至断裂,而他们面对冲突的方式不表现为激烈对抗或是极端同化,更多则是多元并存,一切看似对立不相融和的东西在这里却奇妙的愈合统一了!这或许是吸引西方年轻人前来逃遁的原因之一。在这里,他们可以重新反观自己生活的文明社会。

印度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也是苦行存在的重要原因,人无法选择和逾越自己的种姓阶层,苦行是低种姓的贱民们能够消除卑微身份的途径之一,也是其苦难生活在婆罗门阶层受到尊重的唯一办法。在《梨俱吠陀》中,苦行(tapas)的意思是“温暖”或说是“热力”或“热量”, 通常被理解成通过过量的肢体运动及自我折磨而得到神秘的“热”,古印度人认为世界正是由于这种热力而得以诞生。在释迦牟尼在印度创建佛教的时代, 苦行修炼之风已经盛行于恒河中下游了。
直到今天,在恒河岸边仍有这样一些人通过苦修来追求心中的生存境界,他们站在水齐腰的恒河浅水中,双手合十,向着太阳喃喃祈祷,他们不一定是苦行僧,但是却是“苦行者”。
苦行的初衷是为了获得神力,而不少苦行僧为此已经走火入魔。在瓦拉纳西及其他印度教盛行的古城,经常会见到苦行僧展示一些残忍异常的苦行方式,如卧牛粪、长时间凝视太阳、单手常举、单脚终生不落地等,其中尤以在生殖器上悬挂铁锁等重物为多,或是用生殖器吊铁桶、拉车等夸张的行为,展示他们在禁欲修炼中取得的成绩,这类疯狂的苦行僧有个专门的称呼叫做“SADU”(萨都)。
虽然有图  不便展示 
敬请见谅  多多理解

SADU是特殊的一群苦行者,他们极端的修炼方式在游客眼中已经成为一种特殊“表演”,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苦行僧早已将此作为谋生之道,在大街小巷公开展示修行赢得游客们一阵阵的惊叹,然后他们会露出非常老练的微笑,伸手找你要钱。


当然除了SADU之外,还有许多华美盛装的苦行僧,他们往往身穿艳丽服饰,以金色红色为多,缀满金丝线和佛经绣文,层层叠叠,纱丽外面套袈裟,袈裟外面套披肩,脖子上戴的各种佛珠饰品多达几公斤,头上的饰品高高垒起,一般他们还要手持法杖或金钵,整张脸上涂满白色和彩色的妆容,其华美夸张之极让人惊叹。虽然苦行僧的穿着打扮千奇百怪,但是几乎所有苦行僧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终年不剪也不洗头发,他们把几米长的头发编成一屡屡麻绳状,有些高高的垒在头上像个金字塔,有些就干脆把头发垂在地上拖着走,瘦小的苦行僧蹲在台阶上,就只能看见帘子一样垂着的头发。据说这是他们对湿婆神形象的膜拜,因为传说中,恒河水就是从湿婆神的长发上流下来的,印度人将无边际的恒河都看成湿婆神的长发。


苦行僧的服饰也在西方游客身上引起了一种变异的时尚,与波西米亚服饰所蕴含的精神一样,苦行僧服饰具有更多精神启发性的元素,比如通过浑身的吊坠来发泄压力;通过对体肤的折磨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僧侣的头饰和袈裟传达自己修行的心态,还有很多教义里的标志可以在服饰的细节处理中表达自己信奉的行为。美国和日本人在这类服饰中多有想象力,用红酒木塞穿耳洞、舌头上穿环、全身纹身,或是衣着褴褛都是在瓦拉纳西最为时尚的风景线。


如果说印度苦行僧的服饰打扮已经让你叹为观止,那么当你深入他们的行为更会让你瞠目结舌。在印度存在很多性爱苦行僧,有些甚至专将性事作为修行的一个途径。如果要追溯教义,对此种行为有神秘复杂的解释,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言:“印度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简单说来,这主要起源于印度彻底的个人主义,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社会结构,看似都在为宗教服务,实则都是为个人服务。不同于中国的圣人或希伯来先知,古印度的预言家认为在这个衰微的时代,个人价值的实现比整个民族获救来得更为实际。从这个层面来说,印度宗教是所有宗教里最人性化的一个,而这种彻底的个人主义促生了印度文化千奇百怪的多元现象,就像修行与性爱,这样明显对立的行为却理所应当的结合在了一起。


在瓦拉纳西我曾听当地人说,每天黎明前和傍晚在恒河边有许多西方女游客与强壮的苦行僧偷欢岸边,我的眼前出现一幅混合着疯狂与艳丽、血腥与浪漫的画面:淡蓝色的天空下,退潮的恒河边,重金属摇滚乐从吉普车中传出,潮湿赤裸的躯体在霜白的车窗玻璃中像蠕动的蛇……


我宁愿看见这样艳丽浪漫的画面,但是事实上,许多苦行僧借着修行之说和性力教派的旨意就肆意淫乱,据说还有些苦行者因此染上了艾滋病,有些甚至吸毒,完全破坏了宗教的神圣。当然宗教发展到后面,总难免现实的扭曲,更何况印度文化的深层精髓是绝对的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表现为对自由的绝对追求,这与西方哲学有着一脉相承的地方,不怪乎吸引了众多西方人不辞万里前来印度修炼苦行,因此苦行僧中多了许多异国面孔,他们是西方的年轻人、不羁的嬉皮士、癫狂的艺术家和宗教人士,也正是他们的加入,给包容的印度教增添了更多的不可思议。


我就曾遇见几个从法国、波兰来的西方苦行僧,其中有一个是作家,写过什么书我忘了,有着深邃的蓝眼睛和挑逗的语言神情。这些流浪印度、行为怪异的西方年轻人,行走在东西方的文化边缘,我不知道他们何时能抹去眼角轻蔑笑意中那一丝深切悲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